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脏神”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纷繁复杂的中医神志学中“脏神”归类,为构建完整清晰的中医神志系统打下基础.方法 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五脏神志”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 在“五藏神”的基础上,提出“五脏神”构想的学术观点.认为“五脏神”是指五脏本身具有的神,它随着胎儿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五脏逐渐形成,五脏本身的神也开始成形,并且因五脏本身的阴阳属性而各有一对阴阳属性的脏神,共同管理脏腑的气机、生理功能和神志活动,即“五脏阴神”“五脏阳神”,合称为“五脏神”.  相似文献   

2.
张超  乔利军  蔡业峰 《新中医》2024,56(16):180-184
在中医学中,“神”具有多重含义和功能。深入探讨中医学中“神”的概念,分析其在《黄帝内经》中的演变与发展。详细讨论了“神”在生命生成、生理机制、病理机制及疾病诊疗和预后中的作用。探讨了醒神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对于“神”的理解和醒神的应用是中医治疗的关键部分,强调了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浅谈壮医“三道”,“二路”学说的具体运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三道”、“二路”学说是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在对壮族医药10多年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由壮医专家黄汉儒主任医师首次在1995年南宁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上,在《壮医理论体系初探》一文,(该文于1996年由《中国中医药报》首次分三期连载发表)中提出“三道”、“二路”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谷道”、气道”、“水道”三条极重要的通道及“龙路”、“火路”两条极重要的通路。“三道”、“二路”维系着天人地之间的同步运行。“三道”、“二路”学说在壮医学术体系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说明人体解剖…  相似文献   

4.
"中道"思想是瑶医养生防病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与中国古代"中"的思想一脉相承,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的状态和境界.无论是在瑶医预防观念的形成,还是在预防措施的实施方面,"中道"思想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神乱即精神错乱或神志异常,其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神情淡漠或痴呆以及卒然昏倒等症,常见于癫病、狂病、痫病、脏躁等病人。失神即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症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证和急性病邪实病人。 神乱与失神都有精神症状,如语言错乱、反应迟钝、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但二者却有着本质区别。神乱是由特殊的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所决定的,多为邪气干扰心神所引起的神气变化,如痰火扰心、痰  相似文献   

6.
1 神之函义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泛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精神意志、视听言动、喜怒悲恐等无不包含于神之中。简言之,神就是生命。神的产生以精气为其物质基础,如《灵枢·本神》所曰“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所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突出强调了神的重要性。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所主的神志即是指狭义之神。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了神的本质以及察神的方法。方法:总结客观衡量神的方法,既以人体生理信号为指标,通过计算机模式识别方法测量各种情志所对应的生理信号的变化。结合现代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中医神数据库,逐步完成神的具体化、结构化、可视化进程,让神变得不再不可捉摸。结论:探索神的客观测量的方法可以为神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提供客观依据,为计算机医疗智能辅助系统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神”探蕴     
何崇 《中医药导报》2019,25(16):8-14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神"的概念进行廓清与整理。"神"是天地之大道,是天地间任何物质运动的纲纪与统率,而"神"本身是宇宙间的非物质性存在。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模式的局限,今天人类尚无法对"神"有明晰的认识。梳理"神"的功能及其功能特征,认为神形一体共偕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形态,其中神主导着物质世界的产生、发展、乃至消亡。在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神的作用还体现在精神的活动,它是神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受命于天,其神也是来自于天,与天体之精共偕而完成一个多彩的生命乐章。并指出,养神是保持神的功能顺畅的方法,神的功能阻碍是疾病的根本,因而提出,养神即是养生,也是治病。  相似文献   

9.
“醒神”、“开窍”是中医急症治疗学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有关书籍(包括某些辞书)对其解释大同小异,较一致的是:“醒神”即“开窍”,是治疗神志昏迷的方法,将二者的关系视为同一关系。笔者则认为:“醒神”属治则,“开窍”为醒神的治  相似文献   

10.
焦虑症是以持续的紧张、担忧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为主要临床表现,《黄帝内经》关于“藏神”与“失神”的论述,发现五脏病变与情志失调共同作用引起焦虑,是焦虑症重要的病理基础。五脏神通过情志环路相互作用,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心神”被视为五脏神中的统帅,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脑神”则与记忆、视听觉等相关联,二者在调节人体精神活动中具有主次关系。本文基于“五脏藏神”理论探讨了背俞穴在治疗焦虑症中的应用和机制,认为刺激背俞穴调节五脏功能可能激活脊髓节段,产生神经体液调节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实现对焦虑症患者的身心共病特征的全面调节,达到抗焦虑样效应。  相似文献   

11.
于游  于睿  孙红 《辽宁中医杂志》2012,(7):1287-1288
主要从"心藏神"理论和中医辨梦理论对失眠进行探讨,认为心神不安是失眠的主要病机,他脏病变扰及心神亦为常见病机,又根据"梦造于心"的观点,以中医理论辨梦论治失眠,主要辨证与治疗思想为:调心神,安五脏,辨梦境,疗睡眠。  相似文献   

12.
瑶药种类繁多,据调查所用品种迭1392种,其中最常用的是“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共104种,瑶族医学尊称为“老班瑶”,老班药的分类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在其历史沿革过程中,深深蕴含着丰富的瑶族医学文化内涵,加强对其历史沿革研究,对瑶医药的理论体系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藏神”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瑶族是居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山地土著民族,故有“岭南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人口中的66%,约132万多人聚居在广西境内,绝大部分住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庄。为了民族的生存和繁衍,瑶族人民应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并结合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来防病治病,逐渐地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瑶医药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显示,精神因素可能导致瘙痒的发生和发展,而不良情绪产生的心理应激会加重瘙痒症状。此外,还发现了大脑与皮肤的关联,即脑-皮轴。精神因素、知觉及大脑都属中医学中“神”之范畴,可见瘙痒与“神”紧密相联。中医学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志、思维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基于生命物质的“实体-场”二象性假定明确提出“人体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复杂巨系统”,并指出“气”在人体中可能有“序参量”的作用,“神”是人体的功能,狭义的“神”是经过大脑“精-气”系统处理的信息,它有物质载体,可以反作用于人体,也可能作用于外界。由此出发可进一步探讨中医和气功的原理。  相似文献   

17.
对“神”的理论研究作了总结,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目前学者们对神的含义所持的观点大致分为功能论、信息论、物质论三种;神的物质基础源于心(脑),得益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从五脏的功能活动中具体体现出来,神有自然性,运动性,物质性,功能性,整体性,依存性,诊治性等七个基本特性;对五脏神的系统分析研究和证候分子生物学研究有望使“神”的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文献学研究,对元神与识神的由来、居处及功能进行阐释,指出元神来自先天,居于脑,有主宰人生命活动、化生统管五脏神、主宰人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关系等功能;识神来自后天,居于心,具有主感官、意识、思维、情志等功能.元神与识神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互相为用.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对中医神展开研究.要基于历史文献,同时也...  相似文献   

19.
蒙医“六基症”是蒙医的基本理论核心,在救治患者中须遵循“六基症”的基本原则。笔者就蒙医“六基症”理论概念介绍给读者,为促进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发展传统医药学做贡献。  相似文献   

20.
“治神”与传统中医“气”的实践郝学兵(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即一个优秀的中医医生,应具备五种素养,包括“治神”、“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