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移植慢性排异患者载脂蛋白B基因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后慢性排异 ,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脂蛋白是影响肾移植慢性排异的因素之一[1] 。载脂蛋白B(apoB)基因是已知基因中最具多态性的基因 ,它的变异可导致脂蛋白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移植后 ,有进行性脂蛋白异常的患者 ,发生慢性排异的危险性升高 ,其脂蛋白图谱与动脉粥样硬化相似[2 ] 。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 RFLP ,就apo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排异的关系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 :临床标本 32例 ,其中 2 0例为肾移植术后半年以上发生慢性排异的患者 (除外药物中毒及尿道梗阻等…  相似文献   

2.
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22例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术前组织配型及预处理,术后抗排异方案以及肾功恢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17例患者术前经血浆置换3~8次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降至30%以下,5例患者术前PRA仍大于50%.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1例(9.9%),抗排异反应未能逆转,予以切除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8例(36.3%),经甲强龙+ATG(ALG)冲击治疗后6例肾功恢复正常,2例转为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术后DGF5例(22.7%),予以血液透析+低剂量抗排异药物维持,肾功均恢复正常.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进行良好的组织配型,是高度致敏患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前行血浆置换降低高度致敏患者PRA,使用ATG或ALG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排斥反应逆转率.  相似文献   

3.
为晚期肾病患者实施肾移植手术已成为尿毒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可手术后的排异反应始终困扰着医生和患者。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是肾移植的常规治疗方案,但人们发现围手术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免疫诱导可降低排异反应的发生,减少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剂量,正逐步成为肾移植免疫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为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因慢性排异反应失去移植肾功能的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后可再次行肾移植术。1994年9月~1996年1月我院为3例此类患者行"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例1,男,40岁。肾移植后4年,再次移植前两个月摘除移植肾转为血液透析。术前一般情况良好,淋巴毒试验1%。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6岁,因肾移植术后10年余,发现腹部包块2个月于2008年1月入院.患者于1998年行肾移植术,术后常规口服泼尼松(7.5 mg/d)+环孢素A(200 mg/d)+硫唑嘌呤(100 mg/d)抗排异治疗.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理想方法[1],肾移植术后淋巴漏发生率为0.6 %~18.0 %[2],严重时导致移植肾功能损害或丧失,甚至危及受者的生命.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诊治肾移植术后淋巴漏27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对男性勃起功能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4例接受肾移植的已婚男性患者进行勃起功能国际问卷调查(IIEF)和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检测,调查肾移植前后不同阶段ED患病率;观察不同年龄、尿毒症病史和透析时间的患者在移植前后IIEF评分的变化;比较肾移植前后的性激素变化。结果:尿毒症期ED患病率高达87.5%,其中重度ED患病率达37.5%。肾移植术后ED患病率降低到45.9%,尤以病史短于3年、透析时间小于3个月和年龄大于46岁者勃起功能改善明显(P〈0.05);肾移植后能明显降低男性患者泌乳素和雌二醇,升高睾酮。结论:肾移植能改善勃起功能,尤以病史和透析时间短的患者为明显;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董力 《护理学杂志》1995,10(6):340-341
肾移植术后利尿期的护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董力肾移植术后利尿期维持体液平衡,防止电解质紊乱,是保持身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环节。我科自1986年4月至1994年6月对35例肾移植患者加强利尿期护理,30例平安渡过了利尿期(另5例为超级排异,未统计在...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4例中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4 0~ 6 0岁。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 ,术前均行血液透析 ,时间 2~ 13个月。肾移植术后所有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 ,均接受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治疗 ,4例均出现急性排斥反应 ,而使用激素冲击治疗(琥珀酸氢化考的松、甲基泼尼松龙 )。肿瘤分别发生于肾移植术后 18~ 84个月。 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泌尿系肿瘤发病、治疗及愈后情况见表 1。2 讨  论恶性肿瘤是肾移植术后的远期并发症 ,其患病率为 5 %~ 6 % ,是正常人群的 10 0倍 ,我国为 0 .78%~ 1.4 0 %。引起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输尿管梗阻是肾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为2%~7.5%[1,2].肾移植后输尿管梗阻如果诊治不及时,就会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2,3].本文就肾移植术后输尿管梗阻的各种治疗手段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能临床"治愈"终末期肾脏病的手段只有肾脏移植.虽然肾脏移植外科手术技术本身已成熟,但仍有许多影响肾脏移植存活率的因素,如:组织配型、排异、感染以及并发症等等,其中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而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成人呼吸窘迫征(ARDS)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现将我院自2000年10月~2004年2月的肾移植患者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ARDS的观察结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10年中对86例肾移植病人进行了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的原因为:1、肾移植前去除细胞毒抗体(A组,5例);2、术后立即作预防性血浆转换以降低高敏病人(病人血清抗正常淋巴细胞反应性>60%)排异的发生率(B组,13例);3、急性血管排异(C组,62例)和4、慢性排异(D组,6例)。采用膜式血浆分离器每日或隔日置换治疗,每病人治疗4~11次,置换液采用白蛋白溶液和新鲜冰冻血浆。 A组5例病人经5~8次血浆置换治疗,4例抗体效价下降,但短期内又回升到治疗前水平,其中一例在接受肾移植后发生了超急排异。B组病人经预防性血浆置换治疗后排异的发生率低于用抗淋巴细胞球蛋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2009年美国联邦肾病数据系统(USRDS)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0岁以上的ESRD患者高达251116例,是ESRD患者中增长最快的人群[2].1999年ESRD患者中60岁以上者已经超过50%[3].2004年北京市行透析治疗的670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中,47.1%的患者为60岁以上者[4].以上数据表明,ESRD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ESRD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肾移植和血液净化,与血液净化疗法相比,肾移植可使受者得到更好的生存质量.本文就60岁以上患者接受肾移植及相关问题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89年2月至1994年6月共为5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肾病患者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52例次。术后并发尿路感染10例(19.8%),尿瘘7例(13.8%),移植肾血管破裂1例,输尿管梗阻3例(5.8%),输尿管排异反应1例。并对泌尿系并发症的防治提出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后患者并发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比例为1.4%~4%,高于普通人群.我们检索国内文献散在报道肾移植术后并发HCC共28例,其中仅10例行手术切除.二次肾移植术再并发HCC病例尚未见报道。本文分析我院二次肾移植术后并发HCC并行手术切除1例.  相似文献   

16.
1概述 目前,尽管在组织配型、移植外科技术及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感染和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肾移植受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感染和排斥反应密切联系相关,直接影响到人肾的长期存活,成为肾移植术后对受者及移植肾长期存活最大的威胁.据国际多个移植中心的统计,肾移植后第1年约有75%的受者发生过各种不同程度的感染,26%的患者直接死亡原因是感染[1].其中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也是肾移植受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即可出现低氧血症,如进展至ARDS,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治成为企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慢性抗体介导性排异约占所有肾移植后急性排异的20%-30%,且对传统的抗排异治疗反应不佳,严重影响了移植物的存活时间。近年来关于抗体介导性排异的定义、诊断指标及治疗的研究使得抗体介导性排异的诊治更为成熟,我们对此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9年2月至1994年6月共为5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肾病患者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52例次,术后并发尿路感染10例(19.8%),尿瘘7例(13.8%),移植肾血管破裂1例,输尿管梗阻3例(5.8%),输尿管排异反应1例,并对泌尿系并发症的防治提出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9.
2300例次肾移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目的:对1972-2000年10月间2300例次肾移植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统计肾移植后受者1、3、5年的人、肾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受者再次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A-抗原/基因配型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情况。结果(1)自1985年使用环孢素A(CsA)后1年人、肾存活率(人、肾均存活)为87.33%,3年为80.17%,5年为67.04%。(2)50岁以上肾移植患者353例,1年移植肾存活率83.44%(252/302),1年人存活率85.43%(258/302)。(3)肾移植术后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50.7%,感染占死亡率的13.5%,(4)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46%(23/1580)。(5)良好的HLA供-受者配型型可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利用于移植肾的长期存率。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 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MRI)在早期移植肾排异中的诊断和预测作用。 方法 纳入2005年1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首次接受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患者共103例,分为肾功能正常组82例,急性排异组(病理证实)21例,记录两组的基线资料并测量移植肾皮、髓质磁共振参数R2*。 结果 急性排异组髓质R2*(MR2*)值显著低于肾功能正常组[(14.02±2.68)/s比(16.66±2.82)/s,P <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R2*值可作为急性排异的辅助诊断指标;肾功能正常组中低水平MR2*值(MR2*<14.9/s,23例)者日后发生急性排异的比例高于高水平MR2*值(MR2*≥14.9/s,59例)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39% 比 8.47%,P = 0.259)。 结论 移植肾MR2*值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异的辅助诊断指标,并且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