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生存列线图预测模型, 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行开腹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9例PDAC患者资料, 其中男性85例, 女性34例, 年龄(58±11)岁。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构建最佳的预测指标组合并依据此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结果 119例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7.2%、35.0%、24.8%。高级别肿瘤(低分化和未分化)、脉管癌栓、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279.4×109/L、预后营养指数<4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1.1、总胆红素>258.5 μmol/L、血浆纤维蛋白原>3.43 g/L是PDAC患者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述指标及年龄>63岁共同构成回归方程(C-index=0.74)。以此结果为基础构建的列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酶(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酶(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微血管侵犯(MVI)、Ki-67表达筛选根治性切除后适宜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肝细胞癌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400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 其中男性324例, 女性76例, 年龄(59.7±9.8)岁, 年龄范围32~87岁。依据术后是否行TACE分为单纯手术组(n=210)和手术+TACE组(n=190)。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根治性切除术后第1年复发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治性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影响因素。依据Ki-67(Ki-67阳性细胞占比≥27.5%为高表达)、MVI进行亚组分析, 比较无复发生存情况。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Ki-67高表达(HR=2.073, 95%CI:1.433~3.000, P<0.001)、MVI阳性(HR=2.339, 95%CI:1.584~3.456, P<0.001)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年复发风险增加。单纯手术组术后1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70.0%, 手术+TACE组为67.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 P...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术前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是否可以作为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265例PDAC患者。对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GNRI对PDAC患者预后判断价值。结果 在265例患者中,95例(35.8%)被归为异常GNRI组(GNRI≤98), 170例(64.2%)被归为正常GNRI 组(GNRI>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NRI(P=0.009)、年龄( P=0.003)、饮酒史(P=0.015)、肿瘤分级 (P=0.007)、 TNM分期(P<0.001)和 CA19-9水平(P=0.004)与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对于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PDAC患者,其术前GNRI可能是一个有用的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出芽在胰头癌根治术后评价预后中的作用。方法肿瘤出芽定义为肿瘤浸润前沿的单个或一簇个数<5的肿瘤细胞,200倍显微镜视野下(0.785 mm2)计数肿瘤出芽的个数。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67例因胰头癌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对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67例胰头癌患者中肿瘤出芽个数0~59个/0.785 mm2,中位数19个/0.785 mm2。采用接受者运行曲线(ROC)定义肿瘤出芽个数≥17为肿瘤出芽高密度组,<17为肿瘤出芽低密度组。本研究肿瘤出芽高密度组39例(58.2%),低密度组28例(41.8%)。肿瘤出芽高密度组年龄小(P=0.007),T分期高(P=0.007),N分期高(P=0.002),AJCC分期高(P=0.004),神经浸润发生率高(P=0.004),组织学分级高(P=0.001),术后早期复发多(P=0.001),2年生存率低(P=0.000)。(2)存活26例,死亡41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3~5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P=0.009)、N分期(P=0.003)、AJCC分期(P=0.006)、组织学分级(P=0.034)和肿瘤出芽(P=0.000)与胰头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出芽高密度是胰头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3.093,95%CI 1.314~7.283,P=0.010)。结论肿瘤出芽高密度是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相关指标对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胆囊癌行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27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男性131例, 女性296例, 年龄(61.75±10.69)岁, 年龄范围30~87岁。将427例患者分为训练集(n=300)及测试集(n=127), 训练集用于列线图模型建立, 测试集用于其预测能力评估。采用X-Tile软件确定预后营养指数(PNI)、血小板/白蛋白比值(PA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及白蛋白/γ-谷氨酰转移酶比值(AGR)的最佳截断值。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的rms安装包绘制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通过C指数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采用X-Tile软件确定PNI、PAR、FAR、AG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4.0、6.25×109/g、0.08、2.03 g/U。FAR对于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预测较PNI、PAR、AGR更优。多因素分析显示, FAR>0.08(HR=2.124, 95%CI:...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腹腔镜及开腹远端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20年10月前公开发表的比较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与开腹远端胰腺切除术(open distal pancreatectomy,ODP)治疗PDAC的临床研究。经过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然后使用review manager(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15项研究,534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LDP组1396例,ODP组3947例)。LDP组的术中出血量低[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112.4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93.06~-31.82,P=0.006]、输血率低(OR=0.33,95%CI:0.23~0.49,P<0.00001)、住院时间短(WMD=-3.35,95%CI:-4.57~-2.13,P<0.00001)、R0切除率高(OR=1.30,95%CI:1.04~1.64,P=0.02)、3年生存率高(HR=0.84,95%CI:0.76~0.92,P=0.0004)以及5年生存率高(HR=0.82,95%CI:0.74~0.92,P=0.0008)。结论治疗胰体尾部PDAC时,LDP相较于ODP在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也有着不弱于ODP的肿瘤学结局。鉴于本研究的局限性,此结果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术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对合并肝硬化的肝细胞癌(LC-HCC)患者R0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获RO切除术的724例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术前血清ALT水平,将患者分为增高组(ALT>50 U/L)和对照组(ALT≤50 U/L),并对比分析两组肝癌术后的结局.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增高组男性比例、年龄《60岁比例、血小板< 100×109/L比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比例、侵及肝被膜比例、随访期间复发率和病死率较多.单因素分析显示,增高组的1、2、5、10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比对照组要低(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小板<100×109/L、肿瘤多发、肿瘤直径>5 cm、血管癌栓及术前血清ALT>50 U/L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切缘<0.5 cm、肿瘤多发、肿瘤直径>5 cm、血管癌栓及术前血清ALT>50 U/L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血清ALT水平增高是预示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R0切除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临床价值应被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对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因膀胱癌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以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估表为标准筛查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其中术前有营养风险组(总评分≥3分)72例,术前无营养风险组(总评分3分)70例。结果:术前有营养风险组和术前无营养风险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9.1%和81.7%、5年生存率分别为38.8%和8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营养风险(P0.001)、肿瘤大小(P=0.005)、肿瘤分级(WHO2004)(P=0.030)、临床分期(P0.001)、肾积水(P0.001)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营养风险是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HR=2.416,95%CI:1.205~4.843,P=0.013)。结论:对于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术前具有营养风险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癌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与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接受根治性肝切除的320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3例,女性47例,年龄17-80岁,中位年龄53岁。癌旁肝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肝星状细胞与HT淋巴细胞比值。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肿瘤多发(HR=1.895,95%CZ:1.155~3.108)、微血管侵犯(HR=1.665,95%C/:1.104-2.512)、肿瘤直径>5 cm(HR=2.400,95%CI:1.603-3.594)、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18(HR=1.880,95%CI:1.257-2.810)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甲胎蛋白>20 μg/L(HR=1.631,95%CZ:1.151-2.311),微血管侵犯(HR=2.145,95%CI:1.536~2.994)、肿瘤直径>5 cm(HR=1.866,95%CI:l.342~2.592)、肝星状细胞与疋丁淋巴细胞比值>18(HR=1.517,95%CI:1.084-2.122)是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癌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78T淋巴细胞比值将患者分为低比值组(比值≤18,n=222)和高比值组(比值〉18=98)。低比值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无瘤生存率均优于高比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癌旁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低比值患者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IgA肾病(IgAN)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水平与肾脏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通过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AN的149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根据IgAN患者的血清TB水平分为低TB组(L-TB组, 76例)和高TB组(H-TB组, 73例), 比较两组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的肾脏累积生存率, 采用Cox回归模型法分析影响IgAN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 采用平滑曲线拟合及阈值分析探究血清TB水平与IgAN肾脏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L-TB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H-TB组, 血清TB显著低于H-T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L-TB组患者的IgAN病情进展的风险明显高于H-TB组(χ2=5.552, P=0.01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降低(HR=0.74, 95%CI:0.61~0.88, P=0.017)、血肌酐升高(HR=1.30, 95%CI:1.21~1.98, 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对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性/部分肾切除术治疗的354例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Cys-C的最佳临界值,将其分为高Cys-C组和低Cys-C组。运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54例患者,其中高Cys-C组36例、低Cys-C组318例。与低Cys-C组相比,高Cys-C组患者年龄更大、肿瘤分期更晚及尿素、肌酐、尿酸水平更高(P均<0.05),但肾小球滤过率相对较低(P<0.05)。Kaplan-Meier结果显示高Cys-C组与低Cys-C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7%和96.2%,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4.0%和96.5%(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Cys-C水平为肾癌患者术后总生存(HR:10.513,95%CI:2.539~43.522,P=0.001)和肿瘤特异性生存(HR:4.944,95%CI:1.017~24.043,P=0.048)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肾癌患者术前血清Cys-C水平升高提示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6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扩大组(行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1例)和标准组(行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并根据肿瘤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命质量进行量化比较.所有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2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在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平均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数目等基线情况无差异的情况下,扩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64 min(310~650 min)、680 ml (0~1800 ml)和13.5 d(10~76 d),明显高于标准组的315 min(260 ~306 min)、305 ml(0 ~ 1000 ml)和9.2d(7~3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4.22,3.82,P<0.05).扩大组患者1级、2级和3a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 2/41)、20%(8/41)和41%( 17/41),而标准组患者分别为25%( 14/55)、49%(27/55)和7% (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6,8.87,14.10,P<0.05).两组患者3b级、4a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4,0.88,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1、3、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术后1年生命质量评分及术后平均肿瘤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13,0,F=0.49,1.03,t =0.32,P>0.05).结论 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够为普通胰头癌患者带来最佳的风险效率比,只有对于那些术前或术中发现有第16组淋巴结肿大且肿瘤能够达到R0切除的患者,才谨慎选择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1(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ferase-1,BCAT1)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至2010年间行乳腺癌根治术的74例乳腺癌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肿瘤标本及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20例)中BCAT1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乳腺癌组织中BCAT1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BCAT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68.9%vs 35.0%,P0.05)。BCAT1高表达组中进展期T分期、伴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比例明显高于BCAT1低表达组,而且肿瘤直径较大(分别χ~2=6.228、6.894、7.415、6.210,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CAT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6.9%和82.6%,Log-rank检验提示BCAT1低表达组的术后总体预后明显优于高表达组(χ~2=5.209,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BCAT1的蛋白表达上调。BCAT1高表达与肿瘤直径、淋巴转移和预后不佳呈正相关。BCAT1是乳腺癌的潜在生物学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性评价伴原位癌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肿瘤学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PRISMA原则由2名独立研究员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伴原位癌与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患者肿瘤生存结局方面的研究,并且手工检索与之相关的所有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检索语种为英文和中文。英文检索词为upper urinary tract tumor、renal pelvis、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concomitant carcinoma in situ、prognosis、survival,中文检索词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肾盂癌、伴原位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采用QUIPS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并使用Stata 12.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相关文献,发表时间2012—2019年。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共11131例,其中伴原位癌患者1774例,阳性率为15.9%。伴原位癌患者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HR=1.10,95%CI 1.05~1.16,P<0.001]、无复发生存率[HR=1.15,95%CI 1.09~1.21,P<0.001]和总体生存率[HR=1.10,95%CI 1.03~1.17,P=0.003]均低于不伴原位癌患者。Begg's发表偏倚分析显示在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0.822)、无复发生存率(P=0.348)、总体生存率(P=0.452)方面均无显著的发表偏倚。结论伴原位癌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的临床预后较差。伴原位癌可作为此类患者术后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将75例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胰头癌患者按手术曰期分为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7),比较两者的生存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53%和29.73%;3年生存率分别为15.79%和35.14%;3年复发率分别为78.95%和35.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病死率分别为5.26%和2.70%(P0.05)。结论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降低胰头癌术后复发率,提高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薛家鹏  江斌  王耕  王明华 《腹部外科》2008,21(2):106-107
目的探讨胰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胰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治疗方式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28例)、姑息手术组(50例)和未手术组(50例)。结果全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35.90%。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86%、14.29%、3.57%,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生存率曲线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手术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未手术组(P〈0.05)。结论对胰腺癌施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从而提高远期生存率并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对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病人应争取行姑息性手术,亦可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Child消化道重建方式(捆绑式胰腺-空肠吻合及胰肠Roux-en-Y式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未置胰管支撑引流)与传统的Child术式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远期生存率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3月间我院施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患者采用改良的Child术式,46例采用传统的Child术式。结果改良组和传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分别为25例和20例(38.5%和43.5%,P=0.135),其中改良组在胰瘘(P=0.024)和胃排空障碍(P=0.029)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胆瘘、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肺内感染、围手术期死亡、上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比较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生存曲线显示,改良组生存率比传统组高(P=0.038)。结论改良Child消化道重建方法能够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但对其他并发症的影响与传统的Child术式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6月83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B、C级胰漏有关的围手术期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83例中11例(13.3%)发生术后B、C级胰漏,其中B级9例(10.8%),C级2例(2.4%)。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 (OR=4.636,95%CI:1.080~19.894,P=0.039)、胰腺质地柔软(OR=0.202,95%CI:0.047~0.866,P=0.031)与B、C级胰漏的发生密切相关。BMI≥25(OR=22.347,95%CI:1.462~341.501,P=0.026)、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OR=0.071,95%CI:0.006~0.799,P=0.032)是胰腺质地柔软患者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相关因素。BMI≥25 (OR=13.474,95%CI:1.258~144.322,P=0.032)、术前采取减黄措施(OR=0.057,95%CI:0.005~0.638,P=0.020)是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患者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胰腺质地柔软及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密切相关。BMI≥25时,此类患者B、C级胰漏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当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时,宜术前采取减黄措施。对于胰腺质软者,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部分肾切除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对较大肾细胞癌(4c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肾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肿瘤临床分期为T_(1b)N_0M_0或T_2N_0M_0期,按照手术方式分为部分肾切除术组与根治性肾切除术组,病例数1∶1,全部为开放性手术,比较患者术后截至2017年12月的总生存率(OS)、术后1个月内再入院率及术后1、3个月手术相关死亡率。结果:共计118例患者纳入研究,多变量分析显示部分肾切除术组患者中T_(1b)期与较好的总生存预后相关(HR=0.82,95%CI:0.72~0.88,P0.001);T_2期中部分肾切除术组对患者的生存有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4,95%CI:0.70~1.11,P=0.313);部分肾切除术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因出血、尿漏等再入院率显著高于根治性肾切除术组(5.1%vs.3.4%,P0.05),但两组术后1、3个月相关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较大的肾细胞癌,T_(1b)期患者行部分肾切除术较根治性肾切除术更有利于患者的生存预后,但T_2期患者2种手术方式对生存预后无显著性差异,≥T_(1b)期患者部分切除术后1个月内再入院率较根治性手术者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