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热论学术观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运六气学说是《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的重要内容,“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是其主要论点。如中风病因病机论、老年人阴虚阳实论等皆与火热有关,并提出了“降心火、益肾水”的论点,为温热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病因病机病机是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湿邪可以由内生,也可以由外侵而致。 (一)脏腑内伤 1.脾虚湿陷。由于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內停,湿邪下注伤及任带,以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发为带下病。 2.肾虚。(1)精关不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先天不足,或房劳多产伤及肾气,肾虚精关不固,精液滑脱而下,伤  相似文献   

3.
<正> “火郁者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的形成,刘守真氏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丹溪翁提出:“气有余便是火”。明·孙一奎认为令气之火与病机之火有别,论火只有内外之分,邪正之别,最为中肯。前人对火的认识,虽有少火、壮火、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阴火之不同,但总括起来不外生理之火、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人的元阳,人之生气,“不可一日而无”。病理之火即邪火、贼火,与人之元气不两立。“火郁者发之”当指病理之火而言。  相似文献   

4.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五个方面,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其与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关系密切:1.内风——肝阳化风,痰瘀阻窍;2.内湿——痰湿内生,上蒙清窍;3.内火——痰火扰神,神明失敛;4.内寒——寒凝血瘀,阻滞脑窍;5.内燥——燥瘀互结,清窍失养。临床上并非为单一的病因病机,多互相夹杂。  相似文献   

5.
精室病证治探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探了精室的功能特点及精室病的病因病机,按精室亏虚,精室虚寒,精关不固、血淤精室,毒蕴精室,湿热下扰精室六种证型论治,对男科疾病有临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阴火不仅指阴中之伏火,广义上还指阳气虚、郁、下陷,表现为浊阴不降,阳入阴份,失于温 运,病邪胶着,过极化火,导致阴阳失调、寒温失宜、气机失常,而引发诸多内伤杂病,且缠绵难愈。治疗当以升清气、补阳气、降浊阴为治疗大法。笔者通过进一步探讨温胆汤之病因病机,指出温胆实则疗虚 寒,清痰热,寒温并用,温凉兼进,其病机及治疗皆体现了阴火学说的内涵,以温运阳气为主来调和阴阳, 从而达到适寒温、调阴阳、畅气机的作用,临床加减广泛运用于内伤杂病,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李杲阴火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医家对“阴火”本质的研究,主要有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病因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产生的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病机方面,主要有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两种观点。症状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为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治法方面,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临床方面,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通过探讨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丰富李杲学术内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李东垣《脾胃论》中气火失调的病理机制,分析了阴火产生的原因,指出气火失调病证治疗上要解决“升阳”与“泻火”的矛盾。并且从脾阳不升,内热外寒;脾胃虚弱,血亏火炽;津液不足,内燥化火;脾虚生湿,蕴而化热;五志过极,阴火内生五个证型总结了笔者辨治气火失调病证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9.
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钻研《内经》35 a,“大有开悟”,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尤其对病机十九条中火热病机,将原有的14项,推衍扩大为57条。对妄、谵、笑、悲、惑、惊等情志病病机病证分别发挥,强调火热是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病机。若怒、喜、悲、思、恐五志过劳,伤及本脏,则五志皆可化热。其建立天水散、凉膈散、防风通圣散等,以水制火,以寒制热,则脏腑气平而静顺,以治五志之热。  相似文献   

10.
当今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古代不尽相同。临床发现糖尿病病机主要包括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脾胃元气不足,阴火上乘能解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生成。应用东垣辛甘助阳、升阳散火、甘温甘寒除热的方法能为当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金元医家李东垣的“阴火论”是中医学“火邪致病”认识的重要分支。心为君脏,属火而居上,火邪是心系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本文从“阴火”角度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辨治思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为阴火内生,病机为脾胃虚损,阴火内生,炎上扰心,治法为调脾理气泻火,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并以一则验案作分享。临证基于“阴火”理论辨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应重视脾胃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脾胃虚损为疾病根源,治疗重在调治脾胃、畅通气机。  相似文献   

12.
肖家翔 《中医药通报》2008,7(3):33-34, 39
中医眼科有“目病属火”之说,因手足三阳经起止于目,或循于眼周,外感六淫之邪可化热生火,循经上客于目;情志内伤,五志之火,皆可上犯于目,尤其是肝火,因肝主情志,肝气通于目;因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化火,邪火势盛,可上扰于目;因目既为肝之窍,亦为心之窍,君相二火妄行,必上窜于目。目虽居于上,但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火邪为患,使气机紊乱,气血津液运转失常,火邪既可灼津炼液为痰,又可熬血动血为瘀,导致目之玄府不通,目络不利引发眼病。针对致目为病之火以及目窍为人体升降出入玄府之特性,因此治眼病之火,在实火者泻其有余,虚火者补其不足的总则下,须注重具有眼科特色的发越郁火、平降气火,泄散阴火。  相似文献   

13.
“火郁”论     
火郁一证,历代均有认识,金元以后渐趋完善。其病机乃为阳气郁遏所致,如外邪郁热,五志郁热,饮食、劳倦郁热,瘀血郁热,痰饮郁热,郁火化毒等。其辨治并非限于汗解,凡下、清、透、泄诸法,均可因证选用。如外感火郁可辛散表热,或清透气热,或清透营热,或凉血泻火,或养阴透热;内伤郁火可疏肝泻火,或清心泻火,或宣肺泻火,或升散“阴火”,或化瘀逐热,或涤痰泻火。)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尤其是对阴火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通过深究东垣原著,认为东垣“阴火”病机可分为九种: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化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侵入。  相似文献   

15.
早泄见于《辨证录·种嗣门》是男科疾病中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疾病。或单独发病,或与遗精、阳萎并存。笔者现就早泄病的病因病机、诊治预后等作如下简要的探析,供同道们参考。1病因病机①禀赋素亏,形气不充。症见畏寒肢冷,面破气短,腰膝酸软,阴茎萎软无力,精液稀少,一触即发或固藏不秘临房早泄。②精神刺激,精关早开。由于环境、嗓音、心情焦虑、紧张、忧愁、恐惧、惊下等原因均可影响性生活的程度,”‘恐则气下”或心情顾虑,草草从事,去势太快,使括约肌松弛,急速泄精。③药物诱发,精关失摄。服用某些药物可诱发性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6.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法则."火"包括外感六淫中的"火邪""暑邪"及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后转化形成的"内火".五脏气机、阴阳失调可致内生之火,如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之物、或多食温补之品易形成脾胃内热或内火;或寒湿痰等阴邪内蕴日久易形成伏火;或肾阴亏虚、肾精不足可致妄动之相火等.正如刘完素所言,"六气皆从火化……五志所伤皆化为热"[1].  相似文献   

17.
总结王暴魁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经验。王暴魁认为阴火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气虚与虚火为构成阴火的基本要素,两者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与本病相通。气虚化火、阴火内生,耗气伤阴、损及肾络,致肾脏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故王暴魁在论治本病时,多在散泄阴火的基础上,采用补脾益肾、活血化瘀之法,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应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使阴阳调和、脾肾得固、肾络得通,临床疗效显著。附病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眩晕证初探     
简括了眩晕的主症及命名,阐述了眩晕的病因病机,浮阳上扰,内引肝风,痰火相博,上蒙清窍,痰浊中阻,气机异常,肾精亏损,气血不足,论述了眩晕的辨证方法,介绍了六种治疗方法,祛风散邪法,平肝熄风法,健脾涤痰法,补益心脾法,益肾填精法,活血醒脑法。  相似文献   

19.
丁舟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68-769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临床常见并发症,不仅对神经功能康复、生活质量可造成严重影响,还是加重脑卒中危险因素,正气虚衰、阳不入阴,劳倦内伤、五脏受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五志所伤,七情过极,外感邪气,营卫失和不仅是脑卒中的关键病因病机,也是导致脑卒中后不得眠的病因病机.交通阴阳法是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的总体原则.针对卒中后睡眠障碍中医病因病机,并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正> 从概念讲,火为阳,与水相对,不应称“阴”,而李杲以“阴”名“火”,遂致人困惑难解。《内外伤辨惑·饮食劳倦论》中曾谓:“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此处,李氏提出:(一)“阴火”即心头;(二)“阴火”亦即相火。按心火即君火。君者,主也;相火,为其禀命于君火,故火前冠以“相”字。相者,辅也。君相于彼时以治世,君火相火,亦犹之以治身。治身之火,当属正火,而李氏“阴火”属于邪火,故所提“阴火”即心火,“阴火”亦即相火,多数人竟不知其何所指而云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