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色拉油培养基培养花斑癣致病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从1994年4月~10月,采用含色拉油的培养基培养57例花斑癣患者皮损鳞屑,并与含橄榄油、猪油的相同培养基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采用含油脂的培养基,其成分为马铃薯200g,蛋白胨10g,葡萄糖15g,酵母浸膏10g,琼脂5g,氯霉素0.05g。分别加入色拉油、橄榄油、猪油20ml,蒸馏水1000ml,制成三种培养基,依次编1号、2号、3号培养基。具体方法(1)先将马铃薯去皮切碎,加入蒸馏水煮沸20min过滤,补至1000ml。(2)将琼脂加入煮沸融化后,分别加色拉油、橄榄油、猪油煮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5~7min,再加入蛋白胨与葡萄糖煮沸。(3)各自分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皮肤癣菌试验培养基(DTM)作适当改进,筛选出最佳配方。方法①采用正交设计法和单因素分组试验对培养基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量和质的优化组合,筛选出改良培养基。②将红色毛癣菌标准菌株菌悬液倍比稀释.接种于DTM和改良培养基上,测定检出灵敏度。③将3属18种皮肤癣菌和11属14种非皮肤癣菌的丝状真菌接种于DTM和改良培养基上.比较特异性。结果培养基的氮源、碳源、pH值和指示剂的调整对变色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经济和早期判断颜色是否改变的难易程度考虑,确定改良培养基主要配方:0.5%大豆蛋白胨,0.5%葡萄糖,指示剂为溴百里酚蓝。DTM和改良培养基的检出灵敏度均为103cfu/mL(10cfu/培养基)。所有受试的皮肤癣菌均能使两种培养基变色,相对变色时间(开始变色时间-开始生长时间)DTM为-2~0d,改良培养基为-4~0d;绝大多数受试的霉菌也能使两种培养基变色,相对变色时间DTM为1~5d,改良培养基为1~6d。结论改良培养基的配方比DTM经济.较DTM更易观察到早期颜色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糠秕马拉色菌即花斑癣菌是引起人类花斑癣的病原菌,在培养基上加入脂类可适宜其生长.我科于1986年5月对花斑癣菌培养成功,并研制了较为理想的培养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用伊他康唑(itraconozole)治疗前后花斑癣患处皮屑做了电镜观察。20例患者皮损经Wood 灯检查阳性,真菌镜检阳性,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培养阳性。每个患者用伊他康唑口服100mg/d,连续5天。治疗开始前,透射电镜可见到大量菌丝型和酵母型糠秕孢子菌存在于所有标本中;角朊细胞内有糠秕孢子菌,主要是菌丝;被感染的角朊细胞的角蛋白被无定形、中等电子密度的物质所代替,经苏丹黑 B 和油红 O 染色证实这种物质为脂质;同  相似文献   

5.
近 1年来 ,我们对 5 2例临床诊断为花斑癣患者采用无色透明胶带粘贴法取材加复方派克墨水染色法镜检与刀片刮取法KOH涂片镜检进行对照检测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5 2例患者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首次就诊病人 ,并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花斑癣患者 ,就诊前未曾外用和内服抗真菌药物。材料及来源 无色透明胶带及派克墨水均为市售 ,10 %氢氧化钾按传统常规配制法配制。用 10 %氢氧化钾与等量派克墨水配制成复方派克墨水备用。方法 采用胶带粘贴法 ,让病人充分暴露皮损部位 ,取合适姿势 ,直接取透明胶带约 1.5cm× 4cm大小一块贴于皮损…  相似文献   

6.
改良皮肤癣菌培养基在甲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改良皮肤癣菌试验培养基(改良DTM)检测甲真菌病临床标本,并与皮肤癣菌试验培养基(DTM)比较,以评价其临床实用性。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甲真菌病的标本,分别接种于改良DTM、DTM、含放线菌酮及氯霉素的沙氏培养基(SCCA)和含氯霉素的沙氏培养基(SCA);记录菌株的开始生长时间、培养基开始变色时间及开始变色时菌落的直径。以专业真菌实验室的鉴定结果为金标准,将DTM和改良DTM的结果与之比较。结果 ①改良DTM、DTM、SCCA的分离率、菌种的生长速度及形态无显著差异。②所有分离的皮肤癣菌均能使两种显色培养基变色,改良DTM的开始变色时间(5.83 ± 0.39 d)早于DTM(7.32 ± 0.41 d),两组比较,t = 2.63,P = 0.01。③大多数分离的非皮肤癣菌也能使两种培养基变色,以开始变色时菌落的直径大小(≥5 mm)为非皮肤癣菌和皮肤癣菌的鉴别点,与金标准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DTM和改良DTM比传统的鉴定方法结果报告时间提前1周左右,改良培养基的配方较DTM经济,肉眼观察其开始变色时间早于DTM,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豆粉浸液培养花斑癣菌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豆粉、豆油、豆粉浸液三种物质制成的固体琼脂培养基,培养了30份花斑癣标本,并对三种培养基培养结果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花斑癣菌KOH涂片和培养涂片的光镜和电镜观察.光镜下KOH涂片为成群厚壁回形孢子和菌丝.培养涂片孢子有圆形和卵形,菌丝有长短.电镜下(SEM和TEM)观察花斑癣菌的超微结构.从内部结构进一步证明圆形和卵形孢子是同一种菌的不同形态.但长短菌丝的长度、大小、形态和内外结构等均有差异,其原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含菜子油的葡萄糖一蛋白陈一酵母浸膏一单硬脂酸甘油酯-琼脂培养基,接种花斑癣皮损鳞屑133例,成功地培养出pityrosporum orbiculare或(和)p.ovale,阳性率达.0.23%.并将其阳性率、菌落平均生长天数、孢子形态和菌丝比例与含芝麻油、橄榄油的相同培养基比较,证明菜子油(或芝麻油)可代替橄榄油.镜检的214例标本中,有35例见到菌丝(占16,36%).对皮肤上皮细胞与菌丝的关系和取材季节气温对培养菌显微形态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花斑癣是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1,2]。在临床检测技术上,大多采用刮取法取材,10%KOH涂片直接镜检,虽能快速检出真菌,但阳性率较低,特别对皮损表面皮屑少的患者,用刀片刮取法不容易取到病原菌,故检测率更低,对指导临床用药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我们采用无色透明胶带粘贴法取材,加复方派克墨水染色法镜检,与刀片刮取法KOH涂片镜检比较,对52例临床诊断为花斑癣患者的皮屑进行对照检测。  相似文献   

11.
马拉色菌在花斑癣色素改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引起不同临床色素表现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KC)共培养液对B16F10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及共培养液中与黑素合成相关的细胞因子产生情况。方法 将1 × 106/mL KC与分离自色素沉着区的马拉色菌(简称C株)、分离自色素减退区的马拉色菌(简称J株)按4个浓度比例(KC ∶ 马拉色菌为1 ∶ 1、1 ∶ 10、1 ∶ 20、1 ∶ 30)分别共培养,用MTT法测定KC增殖率。将C株或J株马拉色菌分别加入KC培养体系共培养,真菌孢子和KC密度均为1 × 106/mL(1 ∶ 1),制备的培养液分5组,KC单独培养液、C株或J株马拉色菌与KC共培养液、C株或J株马拉色菌单独培养后再次培养KC的二次培养液,用上述各组培养液分别培养B16F10细胞,用MTT法测量各组B16F10细胞增殖率,NaOH裂解法测量黑素含量,Western印迹法测定酪氨酸酶和β-肌动蛋白的表达,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 KC与马拉色菌在1 ∶ 10比例以下,KC的生长不受马拉色菌的影响。C株马拉色菌与KC共培养液引起B16F10细胞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和酪氨酸酶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变化。J株马拉色菌共培养液的作用与之相反。C株马拉色菌刺激产生的内皮素1显著高于J株马拉色菌(P < 0.01)。结论 马拉色菌通过与KC相互作用,影响B16F10细胞酪氨酸酶的活性和表达,调节黑素合成。内皮素1在花斑癣色素沉着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花斑癣之病菌乃是寄生于角层内的花斑癣菌,本病发于正常健康人,但在免疫抑制者中发病率更高。本文对114例花斑癣忠者进行了皮癣菌免疫学研究。凡在1年内有皮癣菌病或任何其它皮肤病以及伴有全身性疾病者均不作为研究对象。114例中,95%的年龄为11~30岁,80%患者的损害发生在颈及胸前,除8例因在24小时内外用过药物未作直接镜检外,其余的106例中,有96例(90.6%)直接镜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种皮肤癣菌分离鉴定培养基对实验室保存菌株及临床标本的皮肤癣菌分离鉴定情况.方法:实验室保存菌株包括皮肤癣菌65株,其他霉菌38株,酵母菌30株.临床标本取自28例体股癣及足癣患者.分别将菌种和皮屑接种于1个皮肤癣菌培养基(DTM)、2个皮肤癣菌鉴定培养基(DIM)和1个含氯霉素的沙堡培养基(SDA).SDA、DTM和1个DIM在30℃培养2周,另1个DIM在37℃培养2周.每天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及菌落生长情况.结果:30℃时1周内DIM和DTM上分别有89.2%和100%的皮肤癣菌变色.37℃时,DIM上只有31株能够生长.非皮肤癣菌30℃条件下在DIM上有32株生长,8株变色;在DTM培养基上有37株生长,14株变色.37℃条件下DIM培养基上有17株生长,6株变色.结论:DIM和DTM均能简便、快速、准确地分离鉴定皮肤癣菌,并有效控制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与花斑癣皮疹色素改变及色氨酸产色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花斑癣患者皮损分离马拉色菌株,采用国际通用的生化鉴定方法鉴定,然后在不同浓度L-色氨酸的培养基上培养7 d,观察产色反应.结果每个菌种均有产色反应阳性和阴性菌株,产色反应阳性菌株更易引起皮损色素沉着(P<0.005),且产色反应阳性标本颜色按色氨酸浓度递减而变淡.结论菌株的产色反应与马拉色菌的种属分类无必然的联系,色氨酸参与了马拉色菌产色反应.  相似文献   

15.
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复发性浅部真菌病,主要好发于躯干上部及上臂。97%正常人的皮肤上能培养到该菌。但在某些易感因素影响下,它与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一些银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种皮肤癣菌分离鉴定培养基对实验室保存菌株及临床标本的皮肤癣菌分离鉴定情况。方法:实验室保存菌株包括皮肤癣菌65株,其他霉菌38株,酵母菌30株。临床标本取自28例体股癣及足癣患者。分别将菌种和皮屑接种于1个皮肤癣菌培养基(DTM)、2个皮肤癣菌鉴定培养基(DIM)和1个含氯霉素的沙堡培养基(SDA)。SDA、DTM和1个DIM在30℃培养2周.另1个DIM在37℃培养2周。每天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及菌落生长情况。结果:30℃时1周内DIM和DTM上分别有89.2%和100%的皮肤癣菌变色。37℃时,DIM上只有31株能够生长。非皮肤癣菌30℃条件下在DIM上有32株生长,8株变色:在DTM培养基上有37株生长,14株变色。37℃条件下DIM培养基上有17株生长,6株变色。结论:DIM和DTM均能简便、快速、准确地分离鉴定皮肤癣菌,并有效控制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解脲支原体(UU)能引起男女生殖道感染,是导致男性不育和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受到生殖医学家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传统的解脲支原体培养基予以培养检查。由于传统培养基中抑制杂菌生长的药物———青霉素不稳定,在低浓度的水溶液中,尤易分解丧失其活性;同时,我们在检查中发现,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表皮、溶血、人葡萄球菌感染率很高,对青霉素耐药率达88.48%;酵母样真菌感染也很普遍,还有一定数量的非发酵菌等。上述这些细菌当不能被培养基中的抑菌剂抑制时,会导致培养基长菌混浊,从而影响UU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和花斑癣患者皮脂溢出率测定王文岭1杨蓉娅1朱一元2张书梅2杜娟1王霞1在糠秕孢子菌毛囊炎(PF)和花斑癣(TV)的发病过程中,机体易感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两病均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为了解皮脂腺分泌活动与两病发病的关系,我们测定了两类患者...  相似文献   

19.
解脲支原体培养基改良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解脲支原体培养基中增加了血清含量,补充了抑制剂,改进了培养基。对110例性病门诊患者采用传统和改良的两种培养基同时检测,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阳性者38例(34.5%),传统培养基阳性者18例(16%),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χ^2=18.678p〈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昆明地区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诱发因素,并比较三种疾病的诱发因素有无差异。方法收集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头皮屑)的病例,用自制的调查表对入选病例进行诱发因素调查,比较诱发因素在三种疾病间有无差异。结果共收集158例病例,男104例,女54例,平均年龄29.4岁,多汗、油性皮肤患者所占比例均超过60%,系统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危险因素。结论马拉色菌感染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多汗者易发生花斑癣,油性皮肤及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马拉色菌毛囊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