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肤T淋巴细胞瘤是原发于皮肤、由呈T淋巴细胞表现型的肿瘤细胞所致的一组皮肤恶性淋巴瘤.浸润细胞以明显的向表皮性为其特点之一.但近年来国外有少数“非向表皮性T淋巴细胞瘤”的报告,兹将我们见到的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多形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系非向表皮性T细胞淋巴瘤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现将本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24例经组织病理证明为不同苔藓样皮肤病患者的皮肤潘检标本进行了免疫组织学研究。其中包括扁平苔藓(LP)、光泽苔藓(LN)、苔藓样药疹(LDE)、DLE、SLE、固定性药疹(FDE)、苔藓样糠疹(PL)和多形红斑(EM)。对照标本选用无任何向表皮性证据的患者如结节性红斑。用单克隆抗体(抗Leu 2、Leu3、HLA-DR 和OKT6、S100)按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对冰冻切片进行检查。结果发现,苔藓样皮肤病的皮肤淋巴样浸润以辅助/诱导性表型(CD4(?))的T 细胞为主。少数病例以细胞毒/抑制性表型(CD8(?))T 细胞为主。向表皮的T 细胞也表现为  相似文献   

4.
应用几种单克隆及多克隆抗体借助亲和素-生物索-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ABC技术),对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损的冰冻切片进行了分析.所有患者的爽皮浸润细胞中大多数是T细胞(Leu 4+),未见B细胞.而且这些细胞中多数为Ia+细胞,说明是处于激活状态的T细胞.TH/I(Leu3 a+)细胞占有优势,TH/I与TS/C(Leu 2a+)细胞的比值为1.3:1~8.2:1,6例见角朊细胞表达Ia拉原,表现为毛襄着染,表皮中下部鱼网状着染,基底层至顺粒层鱼网状着染.上述结果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发生.T细胞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尽管关于斑秃病人中细胞介导免疫和自身免疫现象的发现有矛盾,但一些证据指示免疫异常可能是斑秃的一种病因.为此,作者以单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11例斑秃、3例普秃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分析,13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者.结果,病人外周血Leu2a(T抑制/细胞毒细胞)、Leu3a(T辅助/诱导细胞)、Leu4(总T细胞)、Leu7(K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阳性细胞的平均百分数正常,平均Feu3a/Leu2a比率正常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作者还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了这14例病人的血清抗平滑肌抗体、  相似文献   

6.
低倍镜下细胞的浸润模式(B细胞模式和T细胞模式)已是公认的区别B细胞和T细胞皮肤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学结构标准。然而,已有报告,在皮肤B细胞淋巴瘤中也存在着亲表皮现象、表皮内有大量的反应性T细胞等皮肤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皮肤结节病皮损中OKT_6阳性细胞及表面表达HLA—DR抗原的细胞的分布状况,作者从6例未经治疗的皮肤结节病患者取皮肤活检标本,冰冻切片用亲和素—生物素—免疫过氧化物酶方法染色,用Leu4a、Leu3a、Leu2a、OKT_6和抗HLADR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肉芽肿及其上方表  相似文献   

8.
第一讲向表皮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分期和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表皮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epidermotropic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s,ECTCL)系恶性辅助T细胞疾病,常开始于皮肤而后累及骨髓、血中淋巴细胞、淋巴结和内脏器官[1],包括具有独特和重叠临床表现的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和Sézary综合征(Sézary's syndrome,SS).近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证明MF在早期即示克隆性T细胞成分系统性侵犯[2],SS患者血中恶性T细胞成分明显扩增[3].ECTCL的分期与预后有关.兹阐述ECTCL的分期和预后如下:  相似文献   

9.
皮肤CD8+T细胞淋巴瘤罕见,常见于成人.皮肤损害可表现为蕈样肉芽肿(MF)样、Sezary综合征样、全身性银屑病样、播散性湿疹样网状细胞增生病(PR)、限局性PR和皮肤结节等.约半数病例为侵袭性或惰性.瘤细胞常示向表皮性和主要浸润于皮肤附属器周围,示CD8+、CD7+、CD3+,但常丢失CD2和CD5,不常表达活化抗原(CD25、CD30、Iα).此瘤需与富于CD8+T细胞的疾病如皮肤红斑狼疮、银屑病等鉴别,以及与MF之反应性CD8+细胞区别.  相似文献   

10.
例1男,65岁,确诊并治疗NK/T细胞淋巴瘤后1年,皮肤受侵。例2女,25岁,起初为局部病变,后广泛播散。2例组织病理表现均为血管中心性浸润及血管破坏,无亲表皮现象。免疫组化选择性表达CD3ε,CD56,CD3,ki-67和粒酶B。原位杂交EBER均(+),CD20(-)。诊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1.
3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3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患者外周血染色体分析。MF23例、非向表皮性T细胞淋巴瘤8例、Sezary综合征1例。其中26例外周血细胞有异常核型,受检细胞共320个,有异常核型为48个(15%)。结构畸变略多于数量畸变,前者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缺失;后者主要表现为非整倍体。畸变率与CTCL之类型、病期及皮损范围无明显关联,但在MF肿瘤期畸变率显著升高,提示染色体畸变与病情、预后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为了确定非恶性的、与皮肤相关的辅助性 T 细胞是否也具有不规则的核、以及这些 T 细胞是否代表着与 MF 和 Sézary 综合征(SS)中恶性肿瘤细胞相关的正常细胞。作者收集了10例良性淋巴样细胞浸润性皮损,以4 mm 环钻在皮损相邻部位分别取活检。一份制备常规电镜标本,透射电镜下随机计算100个成熟淋巴样细胞,并用图象分析仪检测其核形态因子(FF);另一份相邻标本制备冰冻切片,用一组单克隆抗体、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对下列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Leu2a、Leu3a+b、Leu4、Leu6、Leu7、Leu8、Leu9、Leu14、LeuM、LeuM5 及 Ia,同时还用 ANBE(α-奈丁  相似文献   

13.
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女性,48岁,因多形皮肤粘膜损害1月伴发非霍奇金淋巴瘤2年余入院。皮肤病理活检示棘刺松解性大疱,直接免疫荧光棘细胞间及基底膜区免疫反应物沉积。其免疫组化示T细胞侵入表皮现象。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9岁.全身多发暗红色斑块和小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有致密小到中等大,胞质空亮,核扭曲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核分裂像.未见亲表皮性,但有浸润毛囊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3阳性、CD4阳性、CD8阴性、CD30阴性和CD20阴性,Ki-67阳性率约为25%.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9岁.全身多发暗红色斑块和小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有致密小到中等大,胞质空亮,核扭曲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核分裂像.未见亲表皮性,但有浸润毛囊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3阳性、CD4阳性、CD8阴性、CD30阴性和CD20阴性,Ki-67阳性率约为25%.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9岁.全身多发暗红色斑块和小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有致密小到中等大,胞质空亮,核扭曲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核分裂像.未见亲表皮性,但有浸润毛囊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3阳性、CD4阳性、CD8阴性、CD30阴性和CD20阴性,Ki-67阳性率约为25%.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9岁.全身多发暗红色斑块和小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有致密小到中等大,胞质空亮,核扭曲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核分裂像.未见亲表皮性,但有浸润毛囊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3阳性、CD4阳性、CD8阴性、CD30阴性和CD20阴性,Ki-67阳性率约为25%.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6种单抗对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中的淋巴细胞亚群作了ABC免疫组化比较检测,结果表明病人皮损表皮中的HIT_(6-1)~+(CD_1,Langerhans细胞)明显低于非皮损处同类细胞,而Leu_4~+(全T)、Lcu 3a~+(TH)、Leu 2a~+(Ts)细胞变化不明显。真皮与表皮皮损中的MA_6~+(B)、E_6~+(HLA-DR)及真皮皮损中的Leu 3a~+细胞则比非皮损处同类细胞多,与患者外周血中IgG水平的升高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单克隆抗体研究了白塞氏病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人相比,白塞氏病患者外周血中OKT3阳性细胞和Ia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Leu3a阳性细胞比例减少,Leu2a阳性细胞比例增加,Leu3a/Leu2a比值明显下降.另外还比较了活动期与静止期、完全型与不全型病人之间T细胞亚群的变化,但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是指瘤细胞起源于γδ-T细胞的一组Epstein-Barr病毒阴性的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其病程呈侵袭性,预后差。皮肤损害主要发生于上、下肢,偶或泛发,累及躯干,常表现为蕈样肉芽肿样斑块、皮下结节或溃疡性肿瘤。同一患者常出现一种以上的组织病理模式[向表皮性、侵犯真皮和(或)皮下脂肪组织]。瘤细胞多形提示T细胞受体γ或δ基因重排,表达CD^4-、CD8^-,成熟细胞毒性表型,偶或CD8^ 表型;常伴坏死和(或)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