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术数”一词的含义 “术数”一词,在中医典籍中,最早记载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其原文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手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类经》认为:“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而“和于术数”,则是“和调于修身养性之法”的意思。我们认为“术数”不是“修身养性之法”,而是“学术和技术中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正>原文"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相似文献   

3.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如何适应环境,求得生命的延长,是古往今来的美好理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祖国医学在对抗疾病防止衰老的斗争过程中,给我们遗留下宝贵的经验,有待于挖掘和整理。《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  相似文献   

4.
欲晓 《看医生》2004,(2):43-44
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对养生之道的高度概括。其“起居有常”是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息”的方面,主要是睡眠。可见睡眠在养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针刺疗法是以“道”为基础的。《内经》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是一切现象的基础。“道”通过所谓阴和阳这种本质上相反相成的两极能力的动态平衡作用而表现于一切事物之中。正如《内经》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没有绝对的阴或阳,每方都相对于另一方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早在《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  相似文献   

7.
天真 今义 :①心地单纯 ,性情直率 ;没有做作和虚伪 ;②头脑简单 ,容易被假象迷惑。古义 :先天赋予的真元 ,即《内经》中提到的“肾气”、“精气”。  知道 今义 :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古义 :道 ,指养生之道。懂得养生之道。例 岐伯曰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上古天真论篇》)  精神 今义 :①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 ;②宗旨 ;主要的意义 ;③表现出来的活力 ;④活跃。古义 :人体正气。例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  相似文献   

8.
《中外健康文摘》2007,(8A):25-25
中医对抗衰老早有认识,《黄帝内经》中就有抗衰老的精辟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选取三种经中西医都证实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和法,是祖国医学常用的“八法”之一。关于和法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这里所谓“和”,即调和、缓和、和解的意思。后世医家,本《内经》之旨,引申发挥,施诸临床,使其成为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特殊治疗方法。它既无明显的发汗、催吐、泻下等作用,又无明显的补益、祛痰、化瘀、逐水等功效。就其主要适应证而言,常用以治疗少阳病、肝脾不和或肠胃不和等证;疟疾病的施治,亦可采用和法。  相似文献   

10.
生气《礼记·乐记》:“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郑玄注:“生气,阴阳气也;五常,五行也。”古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所以郑注生气为阴阳气,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是息息相通的,即生气通天之义。自古通天者杨云:“古,谓上古、中古者也·调阴阳而摄其生,则通天之义·”马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也。”张云:“凡自古之有生者皆通天元之气以为生也,天元者,阴阳而已。”《集注》引朱济公云:“曰自古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养生理论,渊源流长,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养生理论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子阴阳,和子术数,食饮有书,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之论述.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著作,其对中医发展起重要作用,其理论至今仍指导临床,为中医必遵的准则,所记载的摄生理论,对指导临床护理调养,仍有其积极意义。《内经》强调防病,养重于治,把合于四时阴阳者称之为“真人”、“圣人”,重养生才能防病,才能长寿。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和于阴阳,法手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今”,“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的客观发展规律,衰老,死亡则是其中不可抗拒的两个环节。问题就在于如何延缓衰老与死亡的到来。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载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相似文献   

14.
万物有生、长、化、收、藏 ,人有生、长、壮、老、已 ,这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世上根本没有长生不老之人 ,只有通过协调阴阳 ,以达到延年益寿 ,尽终天年。“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协调阴阳 ,必须顺应四时 ,补其不足纠其偏胜 ,怡畅神志 ,才能维持机体的阴平阳秘 ,达到防老抗衰的目的。1 顺应四时 ,护养阴阳  人生长于天地之间 ,无时不刻不受阴阳四时气候的影响。只有适应自然变换养生方法 ,自然疾病不生 ,葆其天年。若逆四时阴阳 ,极易致体内阴阳失衡 ,外邪侵入 ,苛疾复生难求寿考 ,故《灵枢·本…  相似文献   

15.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一句,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此虽不乏注释,但所注能令人信服者不多。本文仅根据笔者学习之所得,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中医对医学保健早有认识,《黄帝内经》早有精辟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我国地域辽阔,天然药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上天然药物资源种类最多,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且有许多地道药材驰名中外,并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草药具有取材天然,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长寿,现代人越来越把注意力从化学合成药转向天然药,希望从天然药中开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以替代前者,从而减少药源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于三阴。阳病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历代注家对其中“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经文的理解存有歧议。吴崑说:“为之,为脾也。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而张景岳以及现今《内经讲义》、胡天雄《素问补识》等都认为是脾亦为胃行气于三阳。然而笔者则坚持认为,此句之释应从吴崑之说。应理解为:阳明胃者,为脾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其理有四:  相似文献   

18.
“出三入一”,语出《灵枢·五味》。原文谓:“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古今注家对此认识不一,究竟如何理解较为合于经旨?略陈拙见如下,就教于医林同道。先复习一下前人有关注释。杨上善:“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巳,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须资食充其肠胃之虚,以接不还之气。”马莳:“但化谷之精气,呼则出之,天地之精气,吸则入之,其大数谷化之精气,出之者三分,则天地之精气入之者一  相似文献   

19.
治病求本,几乎尽人皆知。但这个“本”是什么?认识颇不一致。“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其他篇章里,也有类似记载,如《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四气调神大论》说: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医学保健早有认识,《黄帝内经》早有精辟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我国地域辽阔,天然药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上天然药物资源种类最多,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且有许多地道药材驰名中外,并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草药具有取材天然,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长寿,现代人越来越把注意力从化学合成药转向天然药,希望从天然药中开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以替代前者,从而减少药源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