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征像的认识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CT复查确诊,其中1例还有MRI证实,发病在6h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有:病变区周围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或称为动脉致密征);灰白质分界不清(或称岛带征);病变区密度略减低;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结论:平扫CT可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像,同时CT可排除脑出血,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是急性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所造成的脑组织坏死,一般认为在起病后12~24小时内不可能发现缺血性脑梗塞。近几年,基层医院在应用CT以来,对病后24~48小时的脑梗塞CT影像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起病24小时内的早期脑梗塞CT影像尚缺乏明显的,特异性的征象,致使部分患者漏诊、漏治,笔者经过近几年对本院经CT复查及脑血管造影证实的早期缺血性脑梗塞20例CT影像回顾性分析,认为早期的表现:(1)岛带(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灰白质界面丧失;(2)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3)皮质脑沟,脑池的缩小或消失;(4)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主干及其分支的致密影;对缺血性脑梗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我院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脑实质密度轻微减低11例,基底节区结构模糊4例,局限性脑沟变窄或消失3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表现1例,CT值测量差值(ΔHU)增高2例,CT表现基本正常15例。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很有价值,对半数以上超急性脑梗塞病例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48例证实为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发现:大面积脑梗塞早期(发病24小时以内)临床症状危重,多有突发性失语,神志不清,同时伴有肢体偏瘫和肌力下降。CT表现为梗塞区脑实质密度不同程度减低,白—灰质交界线模糊,相应脑沟脑裂变窄变形,同时还可见阻塞脑动脉主干密度增高表现。应用高分辨力CT扫描并结合临床表现可大大提高大面积脑梗塞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临床溶栓治疗方案的及时制定,减少致残和死亡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缺血性脑梗塞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1-48h经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梗塞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入院时行首次CT检查,间隔24 h复查,分析CT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57例患者,首次CT诊断发现28例异常(49.12%),24h后复查发现43例异常(75.44%),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堵塞为主。4例发病时间6h,CT平扫无法清晰显示显示病灶,小部分患者脑会沟轻微变窄;16例发病时间6-24h,脑沟消失,灰白质无清晰边界,脑沟有不同程度的变浅;23例发病时间24 h,病灶处为大中动脉为高密度,轻微占位现象,脑回不对称,部分中线结构改变,豆状核边缘不清晰,脑灰质密度降低,脑白质无清晰界线。结论不同阶段CT影像学表现不同,临床医师应提高对CT影像阳性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常规CT检查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良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225-226
目的分析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我院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脑密度减低10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2例,局限陛脑沟变窄或消失15例,基底节区结构模糊8例,CT值测量差值(△HU)增高18例。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452例脑梗塞的CT表现。其中缺血性脑梗塞438例,出血性脑梗塞14例。其表现随发病时间、梗塞类型和部位不同而异。分析了15例误诊漏诊原因。提出了脑梗塞的早期CT征象:(1)略低密度灶,边缘不清;(2)大脑皮质髓质分界不清;(3)豆状核轮廓模糊;(4)局部脑沟消失,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移位;(5)选择性强化;(6)沿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布的点状密影。还着重讨论了脑梗塞的CT诊断、鉴别诊断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报告4例起病后3小时内的大脑中动脉脑梗塞的早期CT表现。CT所见主要有:一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脑岛异常征”、豆状核边界模糊、脑沟池受压、脑皮髓质界面消失、内囊后肢增宽、低密度改变等征象。认为前六种征象较脑梗塞的低密度改变更早出现,为CT诊断大脑中动脉脑梗塞的早期依据,其中“脑岛异常征”为本文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塞的CT表现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早期脑梗塞32例,均在发病24h内做CT平扫,并经临床及DSA确诊。结果:早期脑梗塞的CT征象: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发生率为46.9%;早期低密度征为37.5%;豆状核征为40.6%,脑沟裂消失为31.3%;脑岛带征为28.1%。结论:早期脑梗塞具有特征性CT表现,若出现两种以上阳性征象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CT表现,寻找病变最早出现的部位、与临床表现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9-2013年度患者60例,在病发后0.5-6小时内CT检查,后经CT、MRI或DSA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致大片脑梗死,但无合并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后动脉栓塞患者,对首次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将其与脑动脉侧枝循环供血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57例表现出阳性征象,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3例,基底节区密度减低55例,岛叶密度减低42例,局部脑皮质密度减低40例,局部脑组织肿胀36例。临床症状重度23例,中度22例,轻度15例。结论出现连片急性脑梗死是按M1、M2、M3、M4、M5段沿途分布,最早出现病变部位由近到远延伸,依次是:1大脑中动脉主干高密度征;2基底节区密度减低;3岛叶及颞下前叶密度减低;4大脑背外侧前部颞额顶叶交界部皮质区密度减低;5大脑背外侧后部枕叶及顶后叶皮质密度减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早期CT表现病变部位及范围有相关性,P0.05,首次检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及大脑所属各部位病灶越多,其临床症状越重,CT或MR复查脑梗死大片病变范围越大,即病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