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腾冲市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发现、诊断、个案调查和处置情况,为基孔肯雅病热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腾冲市人民医院报告的1例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采集患者血液,用Real-time PCR法进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媒介伊蚊调查;采取环境整治、灭蚊、防蚊隔离治疗,追踪同行人员、密切接触者及家庭周围人群控制疫情。结果 患者2019年7月31日出现发热、头疼、关节疼痛,8月1日出现皮疹,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发病前有缅甸探亲史,确认为缅甸输入性病例,经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同行人员、密切接触者及家庭周围人群未发现疑似症状者;滇滩岳家寨、猴桥及滇滩口岸均捕获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4.00、9.80、3.85;灭蚊喷洒90余户,面积2.3万m2,处置后,布雷图指数(BI)控制在5以下。结论 病例为腾冲市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调查处置及时有效,未发生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2.
基孔肯雅:1例患者从印度洋归来出现痛性皮疹和发热病例(法语),成人巨大血管瘤:丛状血管病或卡波氏血管内皮瘤(法语),大疱性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症(法语),因手部水肿而诊断为麻风病(法语),播散性皮肤念珠菌病揭示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2例病例报道(法语)[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130例基孔肯雅热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30岁、30~岁、≥60岁组,分析其临床症状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均出现发热,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86.8%、91.4%、90.9%,关节痛的比例分别为86.8%、91.4%、95.5%,关节痛持续时间超过14d的比例分别为2.6%、30.0%、36.4%;与<30岁组比较,30~岁和≥60岁组患者出现关节痛持续时间超过14 d以及累及3个或以上关节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3.026,P=0.001;x2=6.792,P=0.034).结论 基孔肯雅热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中、老年组患者出现关节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累及的关节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东莞地区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点,为防控该病提供借鉴。【方法】 现场调查92例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的患者,分析该病社区聚集流行的人口学、环境学及流行时间的特点。【结果】 92例患者中男性占46.7%,15 ~ 60岁年龄段患者占65.2%,疫区处于城乡结合部,为热带亚热带季候风地区,流行初期布雷指数为77,流行末期降至5以下;病例集聚于1社区,占总发病患者的70.7%,疫情流行半径在5公里以内;患者发热,关节痛,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95.1%,82.9%,75.6%。【结论】 基孔肯雅热流行具有社区聚集性,疫区的亚热带气候及布雷指数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发热、关节痛和皮疹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孔肯雅热(CHIKF)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主要经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和慢性关节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病毒于1952-1953年期间在东非坦桑尼亚首次被分离,随后多次在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地引起暴发和流行。受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和病毒持续发生适应性突变。2004年以来,基孔肯雅热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引起暴发和流行,使得基孔肯雅热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重要、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款基孔肯雅病毒疫苗被批准用于临床,然而已有多种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本篇综述对近几年基孔肯雅病毒疫苗取得的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广州市一起疑似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为证实该病例为输入性基孔肯雅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由疫源地搭飞机来广州,在疫源地曾经被蚊虫叮咬,入境时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采集静脉血经实验室检测为基孔肯雅病毒阳性。结论此次疫情为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当地政府加强对疫点的消杀、风险评估,同时充分发挥与海关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入境筛查、信息通报、病例转运,以及对前往疫区的人员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结合基孔肯雅热非洲疫情流行情况,提出防控策略。结果个案调查得知该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符合基孔肯雅热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结论基孔肯雅热在我国仍存在局部暴发流行的可能性,根据该病流行病学特征,加强入境旅客的检验检疫工作,做好口岸蚊虫媒介的监测和控制,普及防蚊灭蚊健康教育,提高医疗机构临床诊断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使用CT方法诊断的效果和对患者的意义.方法 方便收集该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20例出现了皮疹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将其设置为皮疹组.另收集该院20例未出现皮疹症状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将其设置为非皮疹组.对两组患者均需要使用CT方法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结果 皮疹组患者中有17例使用CT诊断后发现小肠以及结肠局部肠管出现节段性水肿增厚以及盆腔积液症状,占比85%.非皮疹组中16例用CT诊断后发现小肠以及结肠局部肠管出现节段性水肿增厚以及盆腔积液症状,占比8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组均未出现误诊手术情况.结论 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诊断时,CT诊断可有效避免误诊漏诊,尽快对其实施有效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正>基孔肯雅热(CHIK)是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以伊蚊等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临床表现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人群普遍易感。2008年3月广州报告国内首例输入性CHIK病例[1],2008年12月杭州发现1例输入病例[2],2010年广东省报告本地暴发疫情[3],全国多地陆续发现病例[4]。  相似文献   

10.
周淑新  刘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987-989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病毒性疾病,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进行传播.与登革热相似,主要特征:病情严重,某些病例出现持续性的关节痛(关节炎),伴有发热和皮疹,很少威胁生命.但疾病的蔓延会引起很高的发病率和经济匮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基孔肯雅热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和随访研究。方法:随机选取10例基孔肯雅热关节炎患者,主要给予常规治疗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对关节炎进行后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分,观察其疗效;停药后随访半年,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伸屈治疗后关节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高达100%;停药后随访半年,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完全消失,关节灵活性恢复良好,未发现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基孔肯雅热关节炎疗效好,关节症状改善明显,预后良好,可作为治疗基孔肯雅热关节炎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现况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文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病原学、流行现况、诊断方法、防治对策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基孔肯雅热已从仅在非洲南部、东南亚和印度部分热带地区流行的蚊媒传染病传播至亚热带地区的多个国家。既往CHIKV的传播主要以埃及伊蚊作为传播媒介,2004年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南亚地区的暴发流行中,出现了能够以地区分布更为广泛的白纹伊蚊为媒介传播病毒进化株,这也成为是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域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CHIKV主要是通过其基因组中编码的包膜糖蛋白(envelope glycoproteins)的多次突变以不断增强其对白纹伊蚊的适应性。对CHIKV进化规律和基因突变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研究病毒对蚊媒适应性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还可以对可能的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提供预警。  相似文献   

14.
2014年,一种类似于登革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席卷了中南美洲,其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隶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播媒介主要是伊蚊属,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十分相似,临床上需要鉴别诊断。2010年该疾病在我国广东曾小规模流行,其对人民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不亚于登革热,应高度重视,遏制其蔓延。  相似文献   

15.
姜淼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3):88-88
目的:探讨青少年病毒疹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对出现高热、皮疹等病毒感染征象的42例青少年患者进行相关病毒学检测及临床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5例确诊为风疹,其余37例考虑病毒疹。结论:对眷夏季节集中发病且具有高热、皮疹等病毒感染征象的患者,在排除其他发疹性皮肤病且不能鉴定致病病毒类型的情况下,可考虑诊断病毒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和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结果 2010年9月12日至10月21日,阳江市某建筑工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病27例,总罹患率为11.07%(27/244);其中男性17例,占62.96%,女性10例,占37.04%;检测15份恢复期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其中2份病例血样IgM抗体阳性,其余13份为阴性,15份病例血样IgG抗体均为阴性;检测5份现症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核酸均为阴性,2份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结论这是一起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加强出入境检疫、开展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控制传播疾病的媒介密度是预防控制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有效控制茂名市首次在由马来西亚返乡祭祖的华侨中发现2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疫情,防止我市出现输入性新发传染病。方法按《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1]预防控制措施实施,以及《关于加强登革热媒介等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通知》[4]开展伊蚊监测。结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无新发病例发生,经过连续3次灭杀后,疫区内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降至0。结论①加强消杀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②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和演练;③加强应急物资贮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检测基孔肯雅病毒的Real-time PCR方法及试剂盒。方法根据发表在Genbank上15株基孔肯雅病毒基因序列全长,应用ClustalW2.0和DNAMAN8软件筛选出位于其E1基因上的种内保守种间特异的目的片段,并据此设计出最优引物。人工合成该基因片段并构建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梯度稀释后,再利用SYBR Green I 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该特异基因的浓度,建立标准品曲线,用于临床上基孔肯雅病毒的早期诊断。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标准品的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条带长度与目标条带一致,测序结果显示与目标条带序列一致,说明引物与阳性质粒性能良好。经优化确定CHIKV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中最佳的引物浓度为350 nmol/L,最佳的反应条件为:50 ℃ 2 min;95 ℃预变性2 min;以95 ℃ 15 s,60 ℃ 15 s,72 ℃ 1 min进行40个循环扩增,在72 ℃进行荧光采集。根据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出现特异性单峰,并对黄病毒属成员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检测为阴性,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高;检测阈值达302 拷贝 ,显示敏感性好,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1%,说明该实验设计稳定性良好。结论基于该方法的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能够快速定量等优点,有利于临床上基孔肯雅病毒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检测基孔肯雅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快检方法,为其实验室诊断与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基于基孔肯雅及其相近虫媒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系统比对分析,筛选、鉴定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并以人GAPDH基因为内参照,设计引物、探针,采用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建立基于TaqMan探针法的基孔肯雅病毒qRT-PCR快检方法,并详细分析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重复性及覆盖面。以克隆的检测靶标核酸片段为阳性品,制作标准曲线,建立绝对定量方法。结果 经系统优化,建立了基孔肯雅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反应体系包括:基孔肯雅病毒、GAPDH内参照检测引物探针,RT/Taq酶混合液,反应缓冲液及阴阳性参考品。所建立方法与ECSA亚型ROSS株、IOL分支LR2006株,亚洲型181/25株以及2010东莞流行株均可获得阳性结果,而与所试其他18种黄病毒、甲病毒、布尼安属相近虫媒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下限为580拷贝/mL。定量分析表明,在5.80×102~5.80×1010<...  相似文献   

20.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经伊蚊叮咬而传播。由于CHIK的分布与其传播媒介伊蚊的分布密切相关,因此云南具有引起本病流行的条件,是CHIK主要流行省份之一。本文拟对云南CHIK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