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像学在外伤性脑梗死诊断中的表现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了3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CT及MRI表现特征。结果:3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中,CT平扫即发现基底节区和/或脑叶低密度梗死灶者29例;7例CT平扫未发现外伤性脑梗死,临床高度怀疑,随后MRI检查显示与相应血管供血区的梗死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①CT对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有确定性意义;②MRI对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底节病变致儿童急性偏瘫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基底节病变所致的脑梗死的症状、体征、头颅MRI、MRA、CT、TCD、EEG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头颅MRI均异常,提示基底节区有缺血性梗死灶,病灶位于偏瘫对侧,与临床定位相符。临床表现均以急性偏瘫为首发症状,无伴意识障碍,无颅内高压症状,无言语异常。行CT检查的11例中,6例双侧基底节区有点状或片状钙化。MRA检查9例均无异常。EEG检查的9例中4例异常。TCD检查11例中6例异常,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加快和/或病灶对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加快。经治后2-10天肌力有所恢复,6-40天肌力恢复至V-级或正常,肌力恢复均下肢早于上肢,中枢性面瘫最后恢复。结论 婴幼儿颅脑外伤程度轻,但有明显的脑梗死症状者,基底节梗死可能性大,基底节有钙化灶的婴幼儿在轻微外伤后易出现急性偏瘫。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方法总结36例经CT及MRI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儿童,且多位于一侧基底节区.结论发病机理主要是在一侧基底节供血小动脉的解剖特点,儿童生理特性,外伤所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3例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以左侧多见,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与儿童基底节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同时还与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探讨CT联合磁共振(MRI)检查对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7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总结不同检查方法对于不同脑梗死的检出诊断率及图像表现。结果 CT联合MRI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联合MRI检查对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的诊断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脑梗死CT和MRI形态、结构基本类似,可见脑沟裂池消失或模糊低密度区,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CT可出现岛带征和脑动脉高密度征,而MRI则表现为T1WI低信号,病灶于T2WI及FLATR均为高信号。结论 CT和MRI检查均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的病理变化清晰显示,但CT联合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脑梗死的诊断率,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所致脑梗死的MRI及MR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3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行MRI检查,病程中均有MRA及CT检查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见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较大片状T1WI低、T2WI及FLAIR高信号、DWI高、ADC低信号,以DWI序列显示最佳。4例FLAIR序列可见患侧大脑中动脉血管高信号征,10例可见远段FLAIR血管高信号征(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3D-TOF MRA均可见责任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的闭塞、远侧侧支循环稀疏或缺乏。随访中脑梗死呈进展型12例,其中5例伴恶性脑水肿。结论 MRI尤其是DWI序列可早期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的梗死,MRA可显示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影像学随访可评价疾病进展与否。  相似文献   

7.
谭莉平  黄迪开  陆建常 《广西医学》2012,34(8):1026-1028
目的 探讨孕产妇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及MR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孕产妇PRES患者的CT、MRI及临床资料,分析PRES影像表现.结果 13例患者均行CT扫描,主要表现为以脑白质为主的多发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多呈左右对称分布,其中病灶位于顶枕叶8例,顶枕叶并基底节3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区1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额叶1例.8例行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其中3例行MRA检查),病灶位于顶枕叶3例,顶枕叶并基底节2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1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额叶1例,顶枕叶并小脑半球、脑干1例,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脑皮质下或白质区对称的异常信号,在T1WI上有的病灶显示为等信号,有的病灶显示为稍低信号,在FLAIR及T2WI上病灶均显示为高信号,在D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ADC图表现为高信号,MRA表现正常.结论 PRES的CT及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MRI在显示病灶位置、形态、范围上明显优于CT,根据DWI及ADC图的表现可预测预后情况,MRI扫描应该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1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5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死以婴幼儿居多,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和偏瘫症状,CT、MRI检查可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治疗后1个月恢复健康者22例,3个月3例。20例获随访6-1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如能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患者可痊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邹其源 《医学文选》2003,22(4):461-463
目的 探讨MRI在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特征。方法 对13例头颅外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患者行MRI检查。结果 13例头颅MRI显示与相应血管供血区的梗塞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常见于儿童,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MRI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诊断准确,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CT与MR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记录我院接诊的7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颅脑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病变检出情况、检查基本情况(病灶检出数、检查时间、病灶大小、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以及对不同位置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CT检查24h以内病变检出率、24-72h病变检出率以及总病变检出率均低于MRI检查,误诊率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病灶平均检出数低于MRI检查,平均检查时间、平均病灶大小、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对基底节区、额叶、丘脑、顶叶、脑干位置病灶检出率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MRI在多发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效果优于颅脑CT,在发现微小病灶、缩短检查时间、提高病变检出率等方面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CT及MR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的头部CT及磁共振成像(MRI)改变的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CT及MRI资料。结果: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关部CT的特征表现为双侧大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改变,以两侧或单侧基底节区或苍白球区低密度改变最明显;MRI表现为脑室 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双侧对称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病灶,T2加权呈高信号,T1加权呈低信号,基底节或苍白球区呈慢性缺血性改变。偶见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头部MRI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CT及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DEACMP)患者的头部CT及磁共振成像 (MRI)改变的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0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CT及MRI资料。结果 :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 ;头部CT的特征表现为双侧大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改变 ,以两侧或单侧基底节区或苍白球区低密度改变最明显 ;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双侧对称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病灶 ,T2 加权呈高信号 ,T1加权呈低信号 ,基底节或苍白球区呈慢性缺血性改变。偶见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结论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头部MRI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12例经CT证实的儿童外伤后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儿童外伤后脑梗塞单纯发病较少,多合并颅内其他病变,且发生部位多位于一侧基底节区,治疗效果较好。随访半年,83%痊愈。结论:(1)儿童外伤后脑梗塞 的发病机理与小儿基底节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有关,同时还与颅内压增高,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活性物质增多有关;(2)主张早期应用亚低温及高压氧等治疗;(3)能保守治疗就不作手术,尽量减轻残废程度;(4)大部分患儿预后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者中,在额叶、顶叶、内囊、丘脑、小脑、基底节、脑干等发病部位,CT检查发现143个病灶,MRI检查发现740个病灶,MRI检查发现的病灶数量显著多于CT(P0.05);MRI检查直径5mm病灶255个,5mm病灶485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4.5%、61.9%;CT检查直径5mm病灶3个,5mm病灶140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2.1%、97.9%。MRI检查小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大病灶检出数量显著多于CT(P0.05)。结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MRI较CT更能清晰准确地发现微小病灶,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应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的MRI、CT表现对照,探讨MRI检查对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和优点。方法对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5例患者MRI扫描发现病灶120个,CT扫描发现病灶84个,扫描包括基底节、内囊、丘脑和脑干等大脑深部的位置。结论MRI检查对早期、微小病变及脑干、后颅窝、颅顶部的病变显示较CT检查更清楚,更优越,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CT表现,寻找病变最早出现的部位、与临床表现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9-2013年度患者60例,在病发后0.5-6小时内CT检查,后经CT、MRI或DSA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致大片脑梗死,但无合并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后动脉栓塞患者,对首次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将其与脑动脉侧枝循环供血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57例表现出阳性征象,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3例,基底节区密度减低55例,岛叶密度减低42例,局部脑皮质密度减低40例,局部脑组织肿胀36例。临床症状重度23例,中度22例,轻度15例。结论出现连片急性脑梗死是按M1、M2、M3、M4、M5段沿途分布,最早出现病变部位由近到远延伸,依次是:1大脑中动脉主干高密度征;2基底节区密度减低;3岛叶及颞下前叶密度减低;4大脑背外侧前部颞额顶叶交界部皮质区密度减低;5大脑背外侧后部枕叶及顶后叶皮质密度减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早期CT表现病变部位及范围有相关性,P0.05,首次检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及大脑所属各部位病灶越多,其临床症状越重,CT或MR复查脑梗死大片病变范围越大,即病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儿童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结合文献总结32例经CT证实的儿童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儿童外伤后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但有明确的外伤史,治疗效果较好,随访6个月94%痊愈。儿童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儿童基底节区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直角从主干分出,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在外伤产生脑组织相对运动时,出现血管牵拉、变形、移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脑梗死。局部缺血水肿的脑组织又加重了血管压迫,迅速建立大脑侧支循环,恢复梗死区供血,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邹其源 《微创医学》2003,22(4):461-463
目的探讨MRI在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特征.方法对13例头颅外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患者行MRI检查.结果13例头颅MRI显示与相应血管供血区的梗塞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外伤性脑梗塞常见于儿童,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MRI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诊断准确,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丘脑-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放射治疗效果。方法对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丘脑及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均为偏侧肢体无力,伴性早熟,CT表现为高密度肿块,欠均匀;2例圆形或椭圆形,2例形状不规则。Nit/检查长T1、长T2信号,无占位效应,增强后病灶片样强化;1例T1加权像上肿瘤内有斑块样出血灶。结论丘脑及基底节生殖细胞角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肿瘤标本物检测及CT、删检查,并与该部位常见胶质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7例经CT证实的儿童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儿童外伤后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但有明确的外伤史,治疗效果较好,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92.6%痊愈。结论儿童外伤后脑梗死是由于儿童基底节区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出现血管牵拉、变形、移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若能及时发现并采用综合治疗手段,恢复梗死区供血,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