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心电图 QT离散度(QTd)改变。方法对 100例AMI急性期及其中60例的恢复期心电图 QT离散度(QTd)进行测定。结果 AMI急性期的心电图 QTd和 QTcd均值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分别为QTd50.40±20.25ms和24.83±12.69ms,QTcd57.48±25.14ms和27.31±13.84ms。结论QT离散度在AMI早期显著增大,在AMI急性期监测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15例正常者,19例急性心梗(AMI)4周内无室速,及20例AMI4周内合并室速室颤的AMI后24h左右心电图,进行QT离散度分析。结果:正常组QTd为(192±62)ms、QTcd为(2367±1598)ms,AMI无室速者QTd(5842±226)ms、QTcd(5856±2587)ms,AMI合并室速室颤者QTd(1005±261)ms、QTcd(1042±3291)ms,三组间有显著差异。并以本组资料正常者的QTcdx+3s为正常上限,预测AMI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80%、特异性789%、准确性80%。  相似文献   

3.
探讨QT离散度(QTd)对急性期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测量7例急性期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正常对照组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d(QTcd)。结果:AMI组的QTd及QTcd分别为73.5±17.7及85.8±19.8ms,急性期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组的QTd及QTcd分别为42.5±12.4及54.3±14.2ms,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QTd对急性期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之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QTd或QTcd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80.19±13.83ms)、QTcd值(88.59±13.51ms)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65±6.87ms、52.29±8.89ms);大面积梗塞组的QTd值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塞组。提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梗塞范围有密切关系。QTd或QTc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T)患者的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探讨了其与梗塞部位和梗塞面积的关系。结果揭示:①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的QT离散度显著增大;②对于多数患者其最长QT间期出现在梗塞导联,最短QT间期出现在非梗塞导联;③梗塞部位不是QT离散度的主要影响因素;④梗塞面积与QT离散度虽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决定其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47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 患者,早期再灌注对QTc 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7 例AMI予以静脉溶栓,并于溶栓后第24 小时,判定是否再通。在溶栓前及溶栓后作同步记录12 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 与50 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 差异有极显著性(821 ±115ms VS 378 ±167ms P< 0001) ,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c 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24 小时QTcd 显著降低(831 ±112ms VS 562 ±148ms P< 0001) ,而未再开通组QTc 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11 例溶栓前有恶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 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者(931 ±82ms VS812 ±110ms, P< 005) ,溶栓后再通QTcd 降至623 ±84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 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测定3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发病48h内首次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结果表明,AMI早期原发性室颤病人的QTd为100.10±18.99ms;JTd为88.89±19.75ms,显著高于非室颤组的46.04±14.13ms,45.19±11.52ms,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提示AMI早期QTd或JTd明显增大者,发生心室纤颤的可能性增大。测定QTd和JTd,对评估AMI近期预后具有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及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探讨其在AMI时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疗评定中意义。方法:测量98例AMI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及其中40例经溶栓治疗者溶栓前后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并设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探讨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及梗塞面积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比索尔(Bisoprolol)组,并以正常健康人做对照,测量用药前后QTd及梗塞面积的变化。结果:老年AMI患者发病早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T 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PTCA)后QT离散度早期变化。方法对起病6h以内的24例AMI患者施行PPTCA,分析术前0.5h和术后2hQT离散度——未校正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QT离散度比率(QTdR)。结果术前与术后QT离散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QTd(70±27)ms对(67±24)ms,P=0.6136;QTcd(82±34)ms对(77±27)ms,P=0.5785;QTdR(10±4.8)%对(9.2±3.8)%,P=0.5060。结论PPTCA不影响AMI早期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增加,心室易损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ANI的病死率也相应增高。本文观察了36例AMI患者发病2或3日的QT、JT离散度,并与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发病后早期死亡组(8例)ATd、JTd较存活组(28例)明显增大(P<001)。认为用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早期预后有一定意义,且QTd、JTd监测方法简便、易测、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变化与梗塞面积的关系一汽集团职工医院心内科王晓鹏,王曦云,马天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为QT离散度(QTd)。QTd的增加,反映心肌各部分肌肉复极化不均匀程度加大。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4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周内(急性期)与3个月(恢复期,19例)及1a后(陈旧期,15例)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差异.结果:急性期、恢复期及陈旧期,经心率校正的QTd(QTcd)分别为:0.0507±0.0185,0.0399±0.0212,0.0337±0.0193(P<0.05).前壁梗塞(包括前间壁,广泛前壁,n=25)与下壁梗塞(包括后壁,n=24)相比,QTcd分别为0.0560±0.0227和0.0450±0.0107;(P<0.01).而未经心率校正的测算值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明显增大,恢复期至陈旧期逐渐恢复,急性期前壁梗塞增大较下壁显著.这种变化是否掺杂除心率外的其他非梗塞因素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降压治疗及降压治疗后血压的昼夜节律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已临床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升高且昼夜节律异常的患者,给于降压治疗,将治疗后ABPM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的22例为一组及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18例为一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比较服药前后及两组间QT离散度(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降压治疗前全部病例的QTd=(72.8±21.2)ms、QTcd=(83.3±24.3)ms;降压治疗后ABPM为非杓型组的QTd=(60.6±20.1)ms、QTcd=(68.7±23.0)ms,与治疗前比有减少(P<0.05;)治疗后ABPM为构型组的QTd=(47.7±17.6)ms、QTcd=(53.1±18.6)ms,与治疗前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非杓型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的降压治疗及恢复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可缩短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与心脏危险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88例AMI的老年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与AMI进行比较。溶栓用尿激酶150~20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然后测量溶栓前后及未溶栓患者同一时间的QTd及QTcd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入院后或溶栓48h,QTd、QTcd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方法:每导联均测QT间期3~5个.取均值.则QT间期离散度(QTd)=QTmax-QTmin,用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的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与对照组QTc、QTd.QTc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梗塞组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者QTc、QTd、QTed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QTC≥440ms,QTd、QTCd≥60ms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诊断正确指数QTcd与QTC、QTd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QTd与QT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QT离散度能更好反映心室复极过程,尤其是用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对判断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有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及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它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8.
34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测定结果说明,室速室颤组与非室速室颤组QTd分别为70±14.14ms与450±9.78ms,QTcd分别为91±31.07ms与49.17±17.67ms,两组差异极显著(P<0.001).QTd、QTod<60ms者18例均无室速室颤发生,60~100ms者13例中7例发生了室速室颤,>100ms者3例均发生室速室颤,结果提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速室回的发生与QTd、QTcd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8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和未通QT离散度(QTd)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常规方法测量87例AMI一周内心电图中任何一导联QTd;设30例正常对照,计算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两组间均值比较用配对的t检验,组间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结果AMI组较对照组QTd延长,AMI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较未通组则短,均差异显著;AMI组QTd延长者发生室颤、室速,Ⅲ°-AVB明显低于未通组,均差异显著,且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QTd测定为AMI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非浸入性心电学方法和判定指标;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如果发现及时,诊断准确,处理得当,效果会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运动对缺血性心脏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记录标准12导联ECG,分析平板运动试验前后未校正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运动试验阴性组(n=22)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QTd:27.5±9.8ms对29.1±7.5ms,P>0.05;QTcd:32.7±9.4ms对37.9±10.8ms,P>0.05),而运动试验阳性组(n=21)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存在显著性差异(QTd:30.9±10.4ms对43.5±10.9ms,P<0.005;QTcd:34.7±12.2ms对59.9±15.0ms,P<0.001)。结论运动诱发的QT离散度增加可以作为心肌缺血的心电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