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霞  熊利  胡蓉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139-140
目的:探讨常规胃管留置方法与改进法对气管插管患者胃管一次性置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84例气管插管患者按照胃管留置单双日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留置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4%(P<0.01)。结论:改进胃管留置方法后能够显著提高气管插管患者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法胃管置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插管,观察组按改良法插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插胃管的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的插胃管新方法可以减少插管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导尿管食管球囊扩张术后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进行导尿管食道球囊扩张术的6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导尿管食道球囊扩张术后的常规插胃管方法,观察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后插胃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鼻咽部阻挡、紧张恐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医患互动良好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艳 《护理学报》2010,17(20):47-48
目的提高人工气道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减少反复插管所致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方法将8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去枕后仰卧位的方法置入胃管,观察组采取抬高床头30&;#176;,边插边注气的方法置入胃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43%,观察组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气道患者采取抬高床头30&;#176;,边插边注气的方法置入胃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常规方法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沈佩英 《护理与康复》2012,11(5):455-456
目的探讨食指指引法在全麻患者置入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全麻手术中置入胃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按昏迷患者插胃管法插管,观察组用食指指引法插管,比较两组置入胃管一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胃管一次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x2=5.05,P<0.05。结论全麻患者采用食指指引法置入胃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固定器在急诊洗胃中固定洗胃管的效果。方法将52例中毒需急诊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加长胃镜咬口和助手,观察组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胃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误吸发生率、胃管脱落或被咬瘪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唇舌口腔黏膜损伤显著少于对照组,洗胃所需时间及置入胃管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降低了误吸的发生率(P<0.01)。结论应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胃管,可缩短置入胃管时间及洗胃全过程时间,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触摸皮肤咽喉处置胃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置入胃管困难患者,通过触摸皮肤咽喉处置入胃管进行探讨成功率及方法.方法:将昏迷、失语伴吞咽困难、气管插管等不能经口进食的住院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进行置入胃管.结果:采用触摸皮肤咽喉处置入胃管观察组与常规置入胃管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的呛咳、恶心反应率、痛苦反抗率、鼻黏膜损伤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在置入管前和置入管后1 min的血压、心率、外周血氧饱和度对照组增加幅度较大,而观察组较平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置入胃管成功率较高,人均插管所需时间较短(P<0.01).结论:采用触摸皮肤咽喉处置入胃管,提高置入胃管成功率优于对照组,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有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艳  刘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810-181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置入胃管的方法,找出一种更适用于临床的方法。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插鼻胃管,观察组的患者则弃用镊子改用戴手套,并配合缓慢匀速的手法直接置入鼻胃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的置管方法需要进行改进,弃用镊子改用戴手套配合缓慢匀速的手法置入鼻胃管的方法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插胃管方法的改进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插胃管改进方法及效果.方法:需要插胃管的清醒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改进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插胃管的方法,改进组指导患者配合护士缓慢插入胃管.结果:改进组插管时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呛咳发生率、插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改进组与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分别是94.17%、69.17%,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插胃管时采用改进后的胃管置入法,插管时间短,患者吞咽动作与操作者送胃管动作易于配合一致,恶心、呕吐出现少,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大,患者痛苦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冷水实验在烦躁患者胃管置入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烦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胃管置入法,观察组在常规胃管置入法基础上,融合冷水实验操作,观察两组在插管时间、不良反应等方面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呛咳、恶心、胃管盘绕、一次成功率、插管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冷水实验应用到烦躁患者胃管置入操作过程中,可有效减少操作的不良反应,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侧卧位下胃管置入法在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1年12月我科住院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组采用右侧卧位胃管置入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观察两组胃管置入用时、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胃管置入用时、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5)。结论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右侧卧位胃管置入法较传统法在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程清  田仁娣  杨蓉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503-1504
目的 探讨利用喉镜及导丝引导下经口置入胃管的成功率及置入效果.方法 对需要经口置入胃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插置入胃管,观察组采用喉镜及导丝引导置入,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入的成功率、操作时间、患者耐受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患者耐受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利用喉镜及导丝引导经口置入胃管具有较好临床使用价值,提高ICU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全麻气管插管后置胃管困难的患者,探讨组合胃管置入法在全麻困难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全麻后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组合胃管置入法,对照组采用昏迷患者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平均为(2.4±0.7)min,对照组置管时间平均为(5.2±1.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20/20),对照组成功率为45%(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中全麻胃管置入困难者,优选组合胃管置入法,此方法不仅一次插管成功率高,并且操作简单易于为年轻护士掌握,提高了医生满意度,减轻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_2)监测在指导昏迷患者留置胃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8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ICU就诊的44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编号后按单号、对号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插方式进行胃管置入,干预组在PETCO_2监测下进行胃管置入,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的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4例患者均完成留置胃管操作。干预组留置胃管耗时[(4.87±1.03) min]比对照组[(7.22±2.51)min]短(P0.05),干预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63.64%)比对照组(50.00%)高。干预组患者在插胃管过程中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波动值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呛咳、恶心呕吐发生率(4.55%,13.64%)低于对照组(31.82%,45.45%)(P0.05)。结论 :在PETCO_2监测下对昏迷患者进行胃管的置入,不仅能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还能及时有效地判断胃管位置,从而指导护士插管,提高效率,减少隐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喉镜直视下插入胃管法,在口服中毒昏迷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探讨循证方法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方法 锦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集40例中毒昏迷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喉镜直视下插入胃管法洗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盲目插入胃管法洗胃,比较两组的插管时间及一次插管的成功率.结果20例昏迷患者实施喉镜直视下插入胃管法,胃管置入均一次性成功,在置入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将喉镜辅助置管应用于昏迷患者洗胃,保证了呼吸道的通畅,使洗胃安全、省时、有效,明显优于传统洗胃方法.同时证实了循证方法对临床护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压舌板压舌明视插胃管法的临床应用,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方法将5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插胃管法,观察组采用压舌板压舌明视插胃管法,2组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56%,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84.8%,经统计学分析,χ2=5.9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压舌板压舌明视插胃管法具有用物简单、操作简便易学、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的特点,能准确安全插入胃管,减轻病人痛苦与不适,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卧位拉舌插鼻胃管法在老年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老年意识障碍并需留置胃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鼻胃管置入法,观察组患者采取侧卧位拉舌鼻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插管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插管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意识障碍者采用侧卧患者拉舌插鼻胃管法,可明显提高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胃管置入法对脑外伤昏迷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改良胃管置入法。选取我科2013年9月~2014年2月收治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置管时间、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家属对置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置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置管过程中呛咳发绀、恶心呕吐、流泪、烦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后鼻黏膜损伤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家属对置管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能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且置管时间短,置管后并发症少,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9.
压舌明视插胃管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压舌板压舌明视插胃管法的临床应用,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方法将5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插胃管法,观察组采用压舌板压舌明视插胃管法,2组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56%,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84.8%,经统计学分析,χ^2=5.9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压舌板压舌明视插胃管法具有用物简单、操作简便易学、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的特点,能准确安全插入胃管,减轻病人痛苦与不适,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斯的明联合阿托品在重症肌无力吞咽困难患者胃管置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80例重症肌无力伴有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于行胃管置入前30 min肌注新斯的明0.5 m L加阿托品0.5 m L,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入胃管成功率和胃管置入所用时间,并记录两组患者置管前5 min、置管中、置管后5 min患者SBP、DBP、HR、Sa O2。结果观察组所需插管平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前5 min、置管中、置管后5 min的SBP、DBP、HR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中SBP、DBP、HR、Sa O2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重症肌无力伴有吞咽困难患者置入胃管前30 min联合应用肌注新斯的明和阿托品,可明显提高胃管置入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置管对患者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