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对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患者服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入院时、3个月和1a后测量体重及Quetelet指数的变化。结果:抗精神病药可导致患者体重明显增加、Quetelet指数升高(P<0.05或P<0.01);氯氮平、舒必利等低效价药比氟哌定醇等高效价药更易增加体重。结论:体重增加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治疗期间做好心理及饮食护理,注意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2.
张丽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47-48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 对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患者服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 ,入院时、3个月和 1a后测量体重及Quetelet指数的变化。结果 抗精神病药可导致患者体重明显增加、Quetelet指数升高 (P <0 .0 5或P <0 .0 1) ;氯氮平、舒必利等低效价药比氟哌定醇等高效价药更易增加体重。结论 体重增加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治疗期间做好心理及饮食护理 ,注意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超声检查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均接受肝胆超声检查。观察肝胆超声阳性率与药物种类的关系,并分析性别、年龄、服药时间与肝胆B超异常的关系。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氯氮平组肝胆超声异常阳性率与奋乃静组、舒必利组、奥氮平组、氯丙嗪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肝胆超声异常阳性率与利培酮组、阿立哌唑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患者中男性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与女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50岁、服药时间≥7年的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高于年龄<50岁、服药时间<7年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增加肝胆功能异常,伴随患者年龄、服药时间的增加,肝胆功能异常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观察,定期检查肝胆功能,以便及早干预和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S-TSH的影响。方法:2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测定血TT3、FT3、TT4、FT4 、γT3、TSH、S-TSH。结果甲状腺功能正常者9例,FT3或者FT4中任1或者2者均低,且0.3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抗精神病药物管理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抗精神病药物的管理状况,分析药物管理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26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四个方面,共20个条目。结果回收有效间卷231份(87.2%)。患者家属的受教育年限对疾病、疾病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基本知识的了解影响了患者家属对药物及患者服药的管理。结论加强患者家属健康宣教、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对精神疾病的维持治疗、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AP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精神分裂症确证患者62例,比较氯氮平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TG、TC、HDL-C、LDL-C水平升高,但仅TG、T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S可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但也可导致患者血脂水平升高;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患者血脂水平,防止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郑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1):62-62
目的探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对入组的52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于人组的次日进行清晨空腹血糖测定,以后1次·mo^-1,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9.81%。无论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还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均可以引起血糖代谢异常,尤以服用氯氮平治疗最为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导致糖代谢异常,在临床治疗中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吴莉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6):512-513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各周的心电图变化进行监测,并进行统计分。结果入组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服用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啶醇、奋乃静治疗的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较高,以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ST段下移为多见,其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和QT间期延长;传导阻滞较少见,少部分患者出现QTc间期延长。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有一定影响,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应定期监测心电图的变化,为及时有效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次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下,空腹血糖的水平。方法同时收集首次入院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300例,同时测定血液中空腹血糖含量,比较两者含量的差异。结果 300例首次入院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27例升高,占9.00%;300例健康体检者中有7例升高,占2.33%。对两组的血糖升高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首次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下,空腹血糖升高的概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病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分裂症病人糖代谢异常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本文对其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APD)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采用磁分离放射免疫法测定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妁PRL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组血清妁PR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存在显著性区别(P〈0.01)。女性升高更为明显,是男性的2倍。结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PRL水平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合理用药问题已经再度引起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为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状况和变化趋势,作者对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用药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2000年[1]及2006年[2]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研究的不断深入,精神病病人体重增加已成为精神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抗精神病药物致体重增加总发生率超过50%。体重增加不仅影响病人的外观形象,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也影响病人服药的依从性。为了有效控制精神病病人的体重增加,对我院2003年1月-2003年8月首次发病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84例进行调查,并对导致体重增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89例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统计临床资料,并进行肝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本组89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出率为27.0%,肝脏脂肪变检出率为33.7%;肝脏脂肪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出率(40.0%)显著高于无肝脏脂肪变患者(20.3%)(P<0.05);颈动脉超声检查正常组年龄显著小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大、共患糖尿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患者年龄偏大、血糖升高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总胆汁酸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使用第5代循环酶法检测28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总胆汁酸水平增加,超过正常值上限的比例为15.2%。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张二仝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5):385-385
目的探讨清开灵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对照组56例。研究组给予清开灵静脉滴注,联用小剂量舒必利或/和氯氮平治疗。对照组给予舒必利或/和氯氮平治疗。疗程均为8w。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1%,对照组为96.4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1例出现椎体外系不良反应,对照组9例出现椎体外系不良反应,静坐不能2例。结论清开灵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超声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改变.方法 对22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常规肝胆B超检查,抽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患者250例(研究组),服药5年以下患者250例(对照组1),并对同期未患精神疾病的常规体检者250名(对照组2)行B超检查.结果 研究组与两个对照组间的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在各组中的发生率最高.研究组中不同病程、年龄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者肝胆异常、特别是脂肪肝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9.
63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民政优抚医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特点。方法:采用查阅病历的方法调查63例60~80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种类及数量,并与常规成人用量做比较。结果: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低。合并治疗躯体病用药种类多。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剂量相对较小,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氯氮平等经济型口服药物。 相似文献
20.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重增加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天,随着整体护理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把对精神病人肥胖的护理干预已列入到对病人人性化服务中来,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