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吸术,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治疗室准备工作,术中做到与患者保持沟通、密切配合完成治疗,术后做好患者病情观察、饮食指导、腰肌锻炼、出院指导等.结果:随访3~12个月后优良率为87.5%.结论:经皮穿刺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较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系统有效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总结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吸术(PC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要点.术前充分准备、适当的心理护理、术中的护理配合、术后的卧位、正确的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透视下,对42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并对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例术中穿破硬膜囊,有脑脊液流出,立即改为手术治疗;1例椎间盘脱出者术中症状加重,立即改为开放手术治疗;40例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顺利完成,其中1例术后20天出现腰椎间盘炎,给予抗感染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30例临床症状消失;10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随访4~1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是一项操作简便安全、疗效好、费用低、住院时间短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经皮髓核切吸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通过对随机分组3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的比较,探讨经皮髓核切吸+胶原酶溶核术的疗效。方法 对1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随机分成手术组、单纯切吸组和切吸+胶原酶注射组,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手术组优良率93.7%,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切吸+胶原酶注射组优良率91.2%,并发症少;单纯切吸组优良率较二低,为80.9%。结论 切吸+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接近手术组,具有方法简便、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只要适应证选择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8月—2017年08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8例患者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月、12个月VAS、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93.5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后脊柱结构稳定、近期临床疗效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 R I与C T的特异性及准确度.方法:由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内就诊群体,随机选择60例患者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对60例患者分别通过M R I与C T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手段对60例患者的结果准确性,同时对比两种诊断手段的征象.结果: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处理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2006年5月至2014年5月腰椎间盘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确诊病例,共17例。实施手术13例,行前路和(或)后路病灶清除+置管灌洗术;非手术4例,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用抗生素(>4~6周)并卧床。达到感染治愈标准后的1~2周,佩戴外固定支具下床活动。【结果】13例手术治疗者术后24~48 h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7±2.1)分改善至术后(3.2±1.3)分,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35±2) d ,2例患者因减张缝合术后4周拆线,其余均12~16 d一期拆线,切口愈合良好;4例非手术者治疗约4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28±1)d,腰痛VAS评分由治疗前(7.9±2.2)分改善至治疗后(2.3±1.4)分。所有病例实验室复查白细胞、CRP正常和(或)ESR基本恢复正常,MRI复查信号均正常或有明显改善后予以出院,住院时间平均(74±2.5) d。随访6~60个月,均无感染复发情况,常规复查X线和(或)C T提示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恢复,MRI提示信号正常或明显改善,达到临床愈合。【结论】腰椎间盘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确诊后以有效抗生素治疗(>4~6周)和卧床为主,若短期内药物治疗无效,体温和白细胞持续升高、C-反应蛋白(CRP)与血沉(ESR)持续不降或升高,或者影像学显示软组织或终板有破坏信号改变者应及时手术治疗,能迅速缓解疼痛、缩短病程,获得临床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4年9月Cochrane Library、Pub Med、Medline、Ovid、Springer 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文献,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关于PTED和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应用Revman 5.2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篇文献650例,其中PTED组327例,MED组3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MED组比较,PTED组术中失血量少(MD=-39.49,95%CI-64.65~-14.32,Z=3.08,P=0.002)、切口小(MD=-10.25,95%CI-13.02~-7.48,Z=7.25,P0.00001)、术后卧床时间短(MD=-55.42,95%CI-66.05~-44.80,Z=10.22,P0.00001)、住院时间短(MD=-3.95,95%CI-5.27~-2.63,Z=5.87,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平均手术时间(MD=17.30,95%CI-4.03~38.64,Z=1.59,P=0.11)、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MD=-0.03,95%CI-0.26~0.21,Z=0.22,P=0.83)、术后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MD=2.38,95%CI-0.93~5.70,Z=1.41,P=0.16)及并发症发生率(OR=1.36,95%CI 0.46~4.04,Z=0.55,P=0.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ED与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但前者更具有微创优势。但因受限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卧床时间与下床再次产生腰腿痛的关系。方法随机将90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的患者,分成A、B、C3组(n=30),A组为术后7-10d内下床,B组为术后11~15d内下床,C组为术后16~21d下床。比较3组患者腰腿痛发生情况。结果在腰椎间盘摘除术10d内下床活动的患者有43%能再次出现腰腿痛。而在手术后11-15d与术后16-21d下床活动者,再次发生腰腿痛者较A组明显减少,其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发生率分别为10%和6.7%(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应绝对卧床3周以上。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自本院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11%)高于对照组(63.89%)(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快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VAS评分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下降(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增加(P<0.05);观察组JOA评分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经皮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炎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用此方法治疗三例腰椎间盘炎取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经皮穿刺切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5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切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 PLD)的应用价值、并发症及其处理。材料和方法:采用ZG-Ⅱ型手动式椎间盘切割器对5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为80.2%、总有效率为89.4%,并发椎间隙感染3例。 结论:PLD操作简便,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