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11):1081-108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90例,根据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重症监护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采用重症监护谵妄筛查检查表(ICDSC)评估患者ICU住院期间谵妄发生情况,统计谵妄发生率、初次谵妄发生时间和谵妄持续时间;记录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ICU治疗费用。结果 2组患者入住ICU 8 h内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入住ICU 8 h以后谵妄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初次谵妄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每次谵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ICU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ICU行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缩短谵妄持续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河南医学研究》2020,(1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机械通气患者继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40例RICU机械通气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和护理前后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呼吸机成功撤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PaO_2均上升,PaCO_2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RICU机械通气患者,可有效预防VAP发生,对缩短患者病程、改善其血气指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ICU内采用集束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按入科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69例)与对照组(164例),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进行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的比较,进而评价两种护理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内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究心脏手术后,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呼吸机机械通气中的疗效结果。方法:将78位心脏手术后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分别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和传统护理,观察从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两个方面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在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和VAP发病率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A组的效果明显要比B组的效果要好。而褥疮、泌尿系统感染这两项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没有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减少VAP的发病率,缩短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但是,操作相对较复杂,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较高,所以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降低VAP发生率。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二者VAP发生率及入住ICU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19.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住ICU时间(14.57±6.49)d,对照组患者入住ICU时间(18.39±6.84)d,观察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及未发生VAP的患者入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有效预防重症患者VAP的发生,缩短入住ICU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2组均持续护理14 d。比较2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PIS)、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及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14 d后CPIS评分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及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改善健康状况,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2018年11月—2020年2月收治的92例机械通气患者参与研究,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集束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切开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肺炎发生率为6.52%、气管切开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中的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患者口腔清洁度评分、口腔分泌物菌落数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口腔清洁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口腔分泌物菌落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及气管切开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N)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 53例机械通气患者根据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分为两组:EN组25例,接受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组(PN组)28例,接受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1周内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营养费用及机械通气(MV)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后EN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别P<0.05),且均高于PN组治疗后水平(分别P<0.05).EN组1周内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PN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1周内平均营养费用则明显低于PN组(分别P<0.05);两组1周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费用低,能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只要胃肠道功能正常,应尽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菌株分布和治疗转归。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在EICU机械通气中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24例机械通气患者中80例(64.5%)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其中伴有真菌感染21例(26.2%),皆为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11例、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真菌感染(n=21)与非真菌感染患者(n=59)比较,Apache Ⅱ评分较高,机械通气和住EICU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者无一例死亡,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者死亡7例。 结论 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假丝酵母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病死率高,对氟康唑耐药,提示应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菌株分布和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在EICU机械通气中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4例机械通气患者中80例(64.5%)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其中伴有真菌感染21例(26.2%),皆为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11例、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真菌感染(n=21)与非真菌感染患者(n=59)比较,Apache Ⅱ评分较高,机械通气和住EICU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者无一例死亡,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者死亡7例.结论 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假丝酵母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病死率高,对氟康唑耐药,提示应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轻度和常规镇静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和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该院ICU病房行机械通气的100例多发伤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镇静;选取同期该院ICU病房行机械通气的100例多发伤患者为观察组,实施轻度镇静。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使用量、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炎症因子水平等。结果 观察组舒芬太尼、丙泊酚、咪唑安定的人均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轻度持续镇静可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及总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并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15.
ICU机械通气病人的丙泊酚镇静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ICU机械通气病人镇静治疗中的效果及作用.方法全组共29例,机械通气后采用丙泊酚镇静治疗,观察镇静效果达Ramsay分级Ⅲ~Ⅳ级时间、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和停药时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丙泊酚镇静治疗后起效快,用药后血压、心率逐渐稳定;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和指数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丙泊酚能达到ICU机械通气病人所需的镇静要求,根据临床调整镇静时间和深度.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长期老年机械通气 (≥ 7d)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调查 2 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1 0月老年长期机械通气患者 ,对入院时生命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 )等指标进行调查 ,并对各项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31例 (5 9.6 % )患者死亡 ,2 1例患者 (4 0 .4 % )生存。生存组的中心静脉压 (CVP)、白蛋白水平 (ALB)等理化指标以及APACHEⅡ评分显著优于死亡组 (P <0 .0 5 ) ,同时生存组中气管切开的比例较高 (P <0 .0 5 )。Logistic回归显示ALB (P =0 .0 1 ;OR值 0 .77;95 %可信区间 :0 .6 7~ 0 .87)对LTMV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结论 ]老年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死亡率较高 ,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气管切开是主要的预后决定因素 ,在机械通气前应该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每日镇静唤醒和早期功能锻炼护理策略对ICU有创机械通气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4年ICU有创机械通气病人47例作为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选取2015-2016年ICU有创机械通气病人47例作为观察组,开展每日镇静唤醒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护理策略,比较2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并统计2组发生情况、管路脱落事件发生情况及病死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管路脱落事件、病死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开展每日镇静唤醒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护理策略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感染的发病情况及相关病原学分布及动态变化,为医院院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568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对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留取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分析。定量培养液浓度≥107 CFU/ml的病原体为气道内致病菌。结果 3年期间机械通气患者每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55%,G-菌(66.05%)仍是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占G-菌30.09%,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比例逐年升高,2013年已上升成为第一位致病菌;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占G+菌62.10%;真菌中念球菌(99.09%)最为多见,白假丝酵母菌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非白念菌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是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人群,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准确把握病原菌的动态变化,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单纯瓣膜置换(HVPI)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心胸外科2013 年度的HVPI 的400 例患者。记录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等多种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呼吸机时间延长定义为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24 h。结果 PMV患者87 例(21.8%)。单因素分析发现非PMV 组(A 组)与PMV 组(B 组)患者在总胆红素水平、心功能Ⅲ~Ⅳ级、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转机时间、手术当天引流量、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血糖、乳酸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发现LVEF>50%(OR=0.051,95% CI :0.005 ~0.541,P =0.014)是避免术后PMV 的保护因素,而转机时间>120 min(OR=2.144,95% CI :1.061 ~ 4.335,P =0.034)、术后24 h 肌酐>133μmol/L(OR=2.979,95% CI :1.463 ~ 6.069,P =0.003)和乳酸>5 mmol/L(OR=4.379,95% CI :2.115 ~ 9.067,P =0.000)是导致术后PMV 的危险因素。术后PMV 患者组患者术后死亡率(OR=8.0,95% CI :1.4 ~ 44.3,P =0.019)和ICU>2 d(OR=9.4,95% CI :5.4 ~ 16.3,P =0.000)的风险较对照组增加。结论 HVPI 术后PMV 与左心收缩功能、转机时间、术后早期肌酐和乳酸水平等多因素相关,PMV 可导致术后死亡率增加和ICU 滞留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