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90例,按照静脉溶栓后是否出现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性转化组(n=56)与非出血性转化组(n=234),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的变化,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azekas分级、血清25OHD、血清钙、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NIHSS评分>9分、Fazekas分级、血清25OHD>18μg/L、血清钙≥2.25mmol/L及SHR>1.18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识别老年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对预防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卒中中心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59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随访90 d,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3~6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NLR水平预测AIS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年龄、NLR水平、溶栓后NIHSS评分是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NLR水平对AIS患者溶栓后不良预后有一定预测意义,溶栓后NIHSS评分对AIS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NLR、溶栓后NIHSS评分对AIS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均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泽进 《中国全科医学》2013,(28):2595-2597
目的探讨临床中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84名患者行CT或MRI检查,并监测治疗后的24 h动态血压。结果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HT在本研究中的发生率为17.9%(15/84)。HT组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146±17)、(95±15)mm Hg〕高于无HT组〔(133±11)、(88±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SBP及DBP的变异系数(CV)〔(11.6±3.7)、(16.3±5.6)〕与无HT组〔(8.5±2.6)、(10.2±3.1)〕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溶栓治疗后HT与血压变异性相关,HT患者的血压变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灶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0例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MRI中磁敏感图像(SW1)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SWI中有无微出血灶将患者分为微出血灶组与无微出血灶组,比较两组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情况。结果:无微出血灶组治疗前NIHSS评分9.36±3.89,治疗后90天评分1.92±2.38;微出血灶组治疗前NIHSS评分10.16±4.08,治疗后90天评分5.22±2.60。两组溶栓后90天NIHSS评分较溶栓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天无微出血灶组NIHSS评分优于微出血灶组(P<0.05)。结论:对于合并脑微出血灶的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脑微出血灶个数越多者静脉溶栓越容易出现出血转化,溶栓前无微出血灶患者的预后较有微出血灶患者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微出血与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0月 ~2019年10月收治的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11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微出血组(71例,发生出血转化)与无微出血组(41例,未发生出血转化),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情况.结果:通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静脉溶栓的1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否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n=33)与非出血转化组(n=146).对可能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2013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其人口统计学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及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患者在随访90d时改良Rankin评分>2分(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mRS≤2分为预后良好.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375±42) μmol/L比(250±36)μmol/L,P=0.0026],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高尿酸水平预后良好(OR=1.25,95% CI,1.04 ~ 1.47,P=0.013).非出血转化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出血转化组患者[(350±51)μmol/L比(282±38) μmol/L,P=0.015],校正了年龄、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后,尿酸水平与出血转化仍呈负相关.结论 较高血尿酸水平与rt-PA静脉溶栓良好预后和低脑出血转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林凌  蒋柳结 《吉林医学》2022,(9):2542-2544
<正>1995年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INDS)结论中确立了静脉溶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和益处[1],目前各国的指南对于发病在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推荐静脉溶栓为首选的治疗方案,但静脉溶栓带来出血转化(HT)风险,特别是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带来的不良预后仍为临床医师所担心。一些研究表明,sICH在溶栓后24~36 h内的发生率高达2.4%~10%[2]。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方法有溶栓、改善循环、降低纤维蛋白原、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对症支持治疗等,对于ACI早期或超早期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越来越普遍,且其预后情况也得到临床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重视。然而,静脉溶栓治疗会导致血管再闭塞、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此外,静脉溶栓治疗药物及其剂量的选择、时机的把握、是否控制影响静脉溶栓因素也是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关键。良好的预后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存质量,更好地了解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能够指导进一步的临床干预,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5种评分系统对不同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不同时间窗内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2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应用HAT评分、GRASPS评分、SEDAN评分、MSS评分及SITS评分量表进行测评,观察5种评分系统与不同时间窗内的急性脑梗死接受静脉溶栓后出现HT的关系;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比较5种评分系统在不同时间窗静脉溶栓后出HT的预测能力.结果 针对不同时间窗,比较5种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3h时GRASPS及HAT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8、0.619)高于其他评分系统;>3~4.5 h时,SEDAN评分、HAT评分(ROC面积分别为0.744,0.719)优于其他评分系统(P<0.05);>4.5~6h时,HAT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676)优于其他评分系统.结论 5种评分系统对所有时间窗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不同时间窗,特别是在4.5h内,HAT评分系统对HT风险预测可能拥有相对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112例,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房颤、吸烟、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12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HT 22例.HT组溶栓后1h收缩压高于无HT组(P<0.05),HT组高脂血症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房颤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H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与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 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3.
田洪  刘磊  郝磊  臧巧利  朱川 《重庆医学》2015,(2):183-18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HT患者48例,其中,出血性梗死(HI)45例(93.8%),其中HI‐1型27例,HI‐2型18例;脑实质内血肿(PH)3例(6.3%),其中PH‐1型2例,PH‐2型1例。PH‐2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HT。进行CT、MRI检查,界定梗死面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结果HT患者梗死后出血时间发生在1周内14例(29.2%),1~2周内28例(58.3%);脑叶梗死25例(52.1%),出血灶均在皮层和(或)皮层下,深部脑实质梗死11例(22.9%),出血灶在梗死灶内或其边缘,脑叶及深部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出血灶均在梗死灶内;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31例(64.6%),继发于小面积脑梗死14例(29.2%),继发于腔隙性脑梗死3例(6.3%);HI表现为皮质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血肿主要位于深部基底节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更容易并发HT。HT多发于脑梗死后1~2周内,应当于这段时间内复查头CT或M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56例,其中有出血性转化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从病因、临床特点、MR和CT影像学征象及综合性治疗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2例出血性转化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占多数,尤其是房颤引起的脑栓塞。经调整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只有脑实质内血肿面积较大患者预后较差。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及脑栓塞患者易继发出血性转化,对可疑患者应常规复查头颅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15例)、无HT组(10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MTHFR基因多态性、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cy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价值。结果 HT组心房颤动发生率、MTHFR基因型677CT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Hcy水平均高于无HT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O^R=1.478(95% CI:1.126,1.940)]、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656(95% CI:1.125,2.438)]、MTHFR基因型为677CT [O^R=1.871/2.362(95% CI:1.052,3.328/1.081,4.652)]、Hcy水平升高[O^R=2.149(95% CI:1.108,4.168)]均为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其敏感性分别为80.0%(95% CI:0.765,0.883)、73.3%(95% CI:0.717,0.834),特异性分别为74.3%(95% CI:0.659,0.817)、74.3%(95% CI:0.824,0.931)。677CT型患者Hcy水平高于677CC、677TT型患者(P <0.05)。结论 心房颤动、MTHFR基因型、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筛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9例未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HT组42例,非HT组367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筛选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T组患者脑白质病变、卒中史、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房颤)、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及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CV)、舒张压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病变(OR=1.794,95%CI 1.086~2.593,P=0.005)、房颤(OR=1.811,95%CI1.122~9.819,P=0.018)、大面积脑梗死(OR=6.527,95%CI 3.998~9.901,P=0.000)、收缩压CV(OR=1.994,95%CI1.158~4.876,P=0.022)、舒张压CV(OR=3.014,95%CI 2.121~5.032,P=0.008)是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白质病变、房颤、脑梗死面积和血压变异性是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预测自发性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蚌埠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患者90 d时电话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HR、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良好76例(69.09%),预后不佳34例(30.91%)。预后不佳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HR、NLR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4.125(95%CI:1.409,12.068)]、NIHSS评分[■=4.860(95%CI:1.662,14.218)]、高密度脂...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6 例AIS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HT发生、临床分型和影像学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机械取栓后 HT的影响因素。结果 HT发生率为 16.5%,无症状、轻度症状、重度症状HT分别占HT总数的 41.7%、31.9%和 26.4%。 HI-1、HI-2、PH-1、PH-2 型分别占HT总数的 43.1%、25.0%、20.8%和 11.1%。糖尿病、取栓次数≥3 次、入院时NIHSS评 分>15 分、术前CTA侧支循环评分≤3 级、心源性栓塞型AIS、发病至入院时间>6 h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或 0.05)。结论 AIS机械取栓后以无症状HT和HI-1 型较为常见;AIS机械取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HT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22例和不良组18例,比较两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HT临床特征:HT患者中,脑叶梗死占52.50%,大面积梗死占65.00%,心源性脑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占62.50%;HT发生在发病后8~14 d占57.50%;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占90.00%,脑实质内血肿(parenchyma haematoma,PH)占10.00%;HT发生后症状加重占42.50%。良好组和不良组性别、吸烟史、卒中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服用抗凝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叶梗死、大面积梗死和CE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HT,HT多发于急性脑梗死后8~14 d内,多数为HI型,大部分患者不会发生症状加重。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H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脑微出血灶的检测,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术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中的预见性。方法应用3.0T医用磁共振扫描仪,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及其他成像技术,对70例起病6 h内的急性脑缺血患者行MRI及SWI检查,动脉溶栓后48 h内复查CT或MRI。根据患者SWI上是否存在微出血灶将其分为微出血灶组和非微出血灶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性转化的情况。结果70例患者中有脑微出血灶者23例(32.9%),主要分布于丘脑-基底节区。其中轻度8例,中度10例,重度5例。动脉溶栓治疗后共7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转化,微出血灶组6例,非微出血灶组1例,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脑微出血灶分度与出血性转化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19,P<0.05)。结论脑微出血灶严重程度与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