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Th17、Th1细胞免疫应答的特性及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健康对照组(HD)、23例潜伏感染组(LTBI)、20例结核性胸膜炎组(TP)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胸水单个核细胞(PFMC)Th17、Th1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患组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和Th1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81±0.94)和(27.85±11.02),低于健康对照组(4.63±1.63)、(36.34±9.39)和潜伏感染组(4.13±1.91)、(42.37±1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PFMC的非特异性Th17细胞百分比为(1.85±1.34),低于外周血PBMC的(2.8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FMC结核菌特异性Th17、Th1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68±0.13)和(6.91±1.16),高于PBMC(0.25±0.11)和(1.98±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Th1细胞应答及感染局部Th17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均受到抑制;感染局部特异性Th17、Th1应答处于高水平状态;Th17、Th1细胞应答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亚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PCR方法对2019年3—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的痰或肺泡灌洗液等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鉴定,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29例样本中Ⅰ型105例,Ⅱ型23例,Ⅰ型Ⅱ型混合感染1例。Ⅰ型支原体肺炎合并其它病原感染率高于Ⅱ型支原体 (59.05% vs 43.47%, P<0.05)。去除合并感染的病例,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发热峰值(39.22±0.60) ℃高于Ⅱ型患儿(38.67±0.92) ℃(P<0.01),发热持续时间也长于Ⅱ型患儿[Ⅰ型(7.91±2.74) d,Ⅱ型(6.36±1.69) d,P<0.05];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白细胞计数(7.54±2.41)×109/L、补体C4(0.38±0.11)g/L和NK细胞百分比(9.86±4.49)%均低于Ⅱ型患儿[分别为(8.98±2.20)×109/L、(0.45±0.13)g/L和(13.07±6.31)%,P均<0.05];Ⅱ型患儿胸腔积液发生率(30.77%)高于Ⅰ型(6.97%, P<0.001)。结论 多重巢式PCR法可对不同类型临床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型,2019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以Ⅰ型为主,因不同型别的MP导致的临床症状有差异, MP分型可以有效地提示临床在治疗时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5例,并根据年龄、镜下分型和支气管CT评分对上述患者进行分组,同期选择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单核细胞和B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CD4细胞和CD8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4.76±17.44)%和(41.24±15.65)%,与健康对照组的(65.43±10.00)%和(32.3±8.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组单核细胞比例(9.38±8.1)%高于健康对照组(2.15±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者相比,炎性浸润型患者和瘢痕狭窄型患者的CD4细胞比例降低,CD8细胞比例升高,CD4细胞/CD8细胞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炎性浸润型患者的单核细胞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溃疡坏死型患者的单核细胞和B细胞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CT评分高的组单核细胞比例显著高于低CT评分组(P<0.05)。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免疫细胞水平的检测有助于阐明肺结核的免疫致病机理,同时也可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炎1号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住院的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抗病毒、抗炎、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肺炎1号方”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6.44±8.2)分和(17.56±8.3)分、(4.20±4.3)分和(7.81±5.2)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有效率构成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上升、D-二聚体(D-Dimer)下降、血乳酸脱氢酶(LDH)下降,LYM和D-Dimer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仅在治疗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上调血LYM(P<0.05)及减轻血LDH的上升幅度(P<0.05),同时缩短住院天数(P<0.05)。 结论 “肺炎1号方”颗粒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实验室指标,缩短住院病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为探讨预防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4—2017年石家庄市6区3县2县级市24所中小学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2014—2017年石家庄市中小学有效体检学生人数共计102 820人,其中男生51 370人,女生51 450人,男生身高为(161.66±16.90) cm,体重为(55.81±18.73) kg,女生身高为(156.00±13.03)cm,体重为(49.72±13.87) kg。四年学生总体营养不良检出率为5.85%,超重率为16.24%,肥胖率为12.55%。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7.06%)高于女生(4.66%),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也均高于女生(P<0.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4—2017年石家庄市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P<0.05)。从小学到高中这三个学段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最差,其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最高(P<0.05)。不同学段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重度消瘦、轻度消瘦和生长迟缓检出率均与营养不良检出率保持一致(均有P<0.001)。经χ2趋势性检验,超重和肥胖率均有随年级增长呈下降的趋势(P<0.001)。结论 石家庄市中小学学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加强男生和小学生营养状况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HIV阳性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 CM)患者是否产生积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HIV阳性CM患者40例,其中20例腰椎持续引流为观察组,20例定期腰椎穿刺引流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CD4计数、脑脊液检查及隐球菌墨汁染色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8.70±12.04)×106/L]、蛋白含量[(477.25±198.61) mg/L]比治疗前[(68.80±34.71)×106/L、(712.15±427.89) mg/L]明显下降(P<0.001),对照组中也有相似的结果(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的CD4计数[观察组(31.30±22.00)cells/µL、对照组(27.70±20.18)cells/µL]、糖含量[观察组(3.41±0.62)mmol/L、对照组(2.80±0.77) mmol/L]、氯化物[观察组(127.78±9.47)mmol/L、对照组(125.25±8.03) mmol/L]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间CD4/CD8、白细胞计数、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恶心/呕吐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最终,腰椎持续引流方式治疗有效15例,无效5例;定期腰椎穿刺引流治疗7例有效。结论 腰椎持续引流方式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能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加快脑脊液的更新,缩短病原菌清除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普通病例组95例和重症病例组45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BM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ALT、AST、脑脊液葡萄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症病例组的WBC [(12.65±3.51)×109/L vs (9.16±3.44)×109/L]、CRP[(10.67±4.75)mg/L vs(6.58±3.04) mg/L]、热程[(7.46±2.21)d vs(2.93±1.22)d]、热峰[(38.91±0.35) ℃ vs(38.34±0.45) ℃]、血糖[(8.40±0.78) mmol/L vs(5.96±1.14) mmol/L]、CK-MB[(17.84±1.57)U/L vs(15.75±1.64)U/L]、NP[53.47(31.50~70.22)% vs 46.89(29.44~67.01)%]、肢体抖动(37.78% vs 9.47%)、脑脊液蛋白质浓度[319.63(211.40~463.53)mg/L vs 224.82(172.24~396.91)mg/L]、脑脊液细胞数[(18.74±5.62)×106/L vs (4.87±2.03)×106/L]均较普通病例组显著升高,脑脊液氯化物水平[(117.52±2.84)mmol/L vs (119.75±3.09)mmol/L]较普通病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热程延长(OR=8.812)、热峰升高(OR=682.359)、血清CRP(OR=1.920)、CK-MB水平升高(OR=6.299)以及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升高(OR=1.014)是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与患儿年龄、性别无关,与热程、热峰、CRP、CK-MB、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膳食硒水平下皮炎小鼠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的表达情况。 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3个致敏组分别以低硒(0.01 mg/kg)、中量硒(0.25 mg/kg,正常水平)和高量硒(3.00 mg/kg)饲料喂养,对照组以中量硒(正常水平)饲料喂养。饲养8周后致敏组采用1-氯2 ,4二硝基苯(1-Chloro 2,4-dinitrobenzene,DNCB)激发特应性皮炎样症状。激发期间监测皮炎症状。激发3周后采样进行皮肤组织病理观察,血浆总IgE检测,组织硒含量测定,TSLPmRNA丰度和TSLP蛋白表达分析。 结果 激发小鼠均出现典型的皮炎症状和皮炎病理改变,皮炎症状评分、挠痒计数和血浆总Ig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标化为1)相比,除缺硒组(2.51±0.43)皮肤组织外(P<0.05),激发小鼠皮肤(中、高硒组:1.83±0.79,2.26±0.75)、脾脏(低、中、高硒组:1.33±0.17,1.06±0.13,0.99±0.45)、肾脏(低、中、高硒组:1.16±0.42,1.10±0.40,1.53±0.40)和肝脏(低、中、高硒组:0.95±0.30,0.90±0.31,1.11±0.43)组织TSLP 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发小鼠4种组织中TSLP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三个硒水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发现,3个硒水平组激发小鼠皮肤组织中TSLP mRNA相对表达量与皮肤组织中硒水平无相关性(R2=0.006,P>0.05)。蛋白分析发现,致敏组TSLP蛋白在低中高三个硒水平致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致敏组小鼠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均未见明显表达条带。 结论 DNCB激发特应性皮炎样皮炎小鼠皮肤、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TSLP的表达不受膳食硒水平的影响,这可能与TSLP的亚型和表达时机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外周血CXCR5+CD4+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水平与HIV感染者血浆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IV感染者,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μL)23例和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500/ μL)77例,以同期行健康体检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HIV感染者外周血中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血浆HIV病毒载量为(4.70±1.13) log /mL显著高于B组(2.74±0.74)log/mL(P<0.05)。A、B和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13.64±23.44)/μL、(334.10±31.52) / μL和(995.41±49.23) /μ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计数绝对值分别为(18.63±5.67) /μL、(59.35±13.73) /μL和(194.85±25.78) /μL,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83±4.05)%、(17.57±5.08)% 和(19.59±4.25)%,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且TFH计数可作为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HIV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评分(LUS)动态改变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在ICU住院治疗的29例重症COVID-19患者实施LUS,收集同期临床资料,根据起始呼吸治疗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分析LUS和临床特征及LUS动态改变对呼吸支持策略的预测价值。结果 29例重症COVID-19患者,男性23例(79.31%),年龄(60.9±12.44)岁,病程(11.00±4.06)d,氧合指数(184.55±61.98)mmHg,LUS(18.34±4.51)分。共行118次LUS,含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63次,无创正压通气(NPPV)6次,有创正压通气(IPPV)22次,俯卧位通气(PPV)5次,体外膜氧合(ECMO)22次。其中HFNC组LUS明显低于其他呼吸治疗组,ECMO组LUS显著高于IPPV组(P<0.05)。23例无创呼吸治疗成功14例,失败9例,成功组LUS由(18.14±4.44)分下降至(15.07±3.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LUS由(18.44±3.64)分上升至(21.56±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US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LUS≥20.5分预测IPPV的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73.9%,LUS≥23.5分预测PPV或ECMO的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83.5%。结论 LUS动态改变趋势是预测呼吸治疗能否成功的有效指标,可为重症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介入时机和手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s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及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 在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心室肌中的表达,以探讨PTEN及FAK在压力过负荷性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压力过负荷心肌肥厚动物模型,于术后4周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心肌肥厚相关基因心房钠尿因子(ANF)的mRNA 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和检测大鼠PTEN蛋白及FAK蛋白表达在左心室心肌细胞中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和假手术的LVMI、ANF mRNA 相对含量和FAK蛋白表达分别为3.46±0.20 和 2.73±0.15、0.93±0.16 和 0.63±0.12、126.45±2.78和77.64±5.74,模型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假手术的PTEN蛋白表达分别为87.14±6.11和 120.60±4.22,模型组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K蛋白的表达与LVMI呈正相关(r=0.877, P<0.01),与PTE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952, P<0.01);PTEN蛋白的表达与LVMI呈负相关(r=-0.825, P<0.01)。结论 PTEN/FAK通路在压力过负荷性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IL-37、IFN-γ和IL-10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深圳龙岗中心医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25例为结核组,同期2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核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中IL-37、IFN-γ和IL-10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IL-37、IL-10水平较对照组升高[(308.87±62.52)vs.(144.72±45.26) pg/mL;(400.75±46.89) vs.(62.75±5.85)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50±13.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仍有升高[(120.25±17.04) vs.(62.75±5.85)p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7及IFN-γ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IL-37、IL-10水平上升[(308.87±62.52)vs.(137.88±62.47)pg/mL;(400.75±46.89) vs.(120.25±17.04)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75±4.9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IL-37与IFN-γ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IL-37、IFN-γ和IL-10水平呈现与活动性肺结核病情相关的动态变化,IL-37对抗结核免疫的负性调节可能与抑制IFN-γ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既往血吸虫感染者的健康状况,并研究其与脂肪肝、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在华东疗养院2016年6万余例体检人群中,筛选出既往血吸虫感染者272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以1∶100的比例,从同期体检人群中抽取277人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详细病史、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血吸虫感染与脂肪肝、冠心病等疾病的关系。结果 既往血吸虫感染组中脂肪肝和冠心病患病人数分别为26例和5例,对照组相应为119例和14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血吸虫感染组的TG、AIP、空腹血糖以及血小板分别为(1.28±0.67) mmol/L、(-0.08±0.27)、(5.82±1.19) mmol/L和(182.01±49.20)×109/L,均比对照组的(1.79±1.26) mmol/L、(0.11±0.30)、(6.09±1.63) mmol/L和(199.22±47.03)×109/L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血吸虫感染组的HDL-C为(1.42±0.35) mmol/L1、总胆红素为(14.59±5.08) μmol/L,分别与对照组的(1.22±0.34) mmol/L和(13.26±4.38) 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血吸虫感染者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与同年龄段人群相仿,但既往血吸虫感染可能与轻度脂肪肝、冠心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安市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探讨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防治重症IM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06例重症IM患儿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退热、咽峡炎消失、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及肝脾肿大)消失时间,检测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06例重症IM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发热时间7.5~16.0(13.5±6.3)d。颈部淋巴结肿大占85.8%,咽喉肿痛占78.3%,咽峡部有伪膜覆盖占70.8%,肝肿大占41.5%,脾肿大占36.8%,眼睑浮肿占35.8%。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94.34%和75.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1,P<0.05);治疗后观察组退热、咽峡炎消失、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和肝脾肿大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58,5.478,4.707,6.709,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PCT、CRP、AST、LDH、CK、CK-MB及异型淋巴细胞、WBC的异常率均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治疗重症IM患儿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严重因子和心肌酶谱,改善外周血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治疗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提供有效的药物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儿科住院的诊断重症结核性脑膜炎40例患儿资料,按随机方法,将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格拉斯哥(GCS)评分、脑脊液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葡萄糖、蛋白定量、氯化物)和体温恢复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GCS评分以及脑脊液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改善,且治疗4周时,观察组GCS评分(13.35±1.96)分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8.61±23.46)×106/L、蛋白定量(466.33±158.35)mg/L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葡萄糖(2.75±0.42)mmol/L、氯化物(144.94±31.89)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在调整药物后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奈唑胺具有抗结核作用,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加用利奈唑胺可以有效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GCS评分、脑脊液指标恢复情况,能显著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及影响患者病毒核酸转阴的因素。方法 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20年2月6日—3月9日收治的确诊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统计核酸转阴时间,分析影响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结果 收集COVID-19确诊病例104例,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12~86岁,平均(49.9±15.5)岁,从出现临床症状时间点计算,出现临床症状—就医平均间隔时间为5.5 d。,核酸转阴所需时间(19.8±7.7) d,其中32例(30.8%)<14 d转阴,72例(69.2%)≥14 d转阴,其中14例(13.5%)于 ≥28 d转阴。单因素分析显示核酸≥14 d转阴组从出现临床症状—就医的时间间隔(6.7±4.4) d长于<14 d转阴组(2.6±1.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肺部细菌感染(25例,34.7%)、肺部病灶超过三个及以上肺叶(36例,50.0%)、重型患者占比24例(33.3%)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占比均高于<14 d转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出现症状到就医的时间间隔及肺部病变累及三个及以上肺叶占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感染者就医及时性、合并肺部细菌感染、肺部病灶范围广泛、临床分型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病毒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就医及时性及肺部病灶范围是影响核酸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老年耐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为早期对老年耐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65岁耐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年龄、治疗次数、身体质量指数(BMI)等资料。采取患者胸腔积液经BACTEC MGIT 960结核菌培养+药敏试验,按耐药结核病分类将患者分为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及广泛耐药;并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营养及免疫相关指标检测,依据营养风险筛查量表分值(NRS2002)将患者分营养风险组(NRS2002≥3分)和无营养风险组(NRS2002<3分)。结果 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在年龄、诊断类型、治疗次数、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营养风险越高,耐多药、广泛耐药、治疗次数多和BMI<18.5营养风险较高;营养风险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预后营养指数(PNI)、CD4+T、CD3+T及CD4+T/CD8+T分别为(60.96±3.94)g/L、(32.46±3.82)g/L、(108.63±13.54)g/L、36.58±0.32、(34.20±6.73)%、(60.15±9.21)%和1.09±0.08,低于无营养风险组(69.01±3.49)g/L、(41.01±3.21)g/L、(116.68±14.84)g/L、44.21±0.28、(42.38±7.96)%、(70.02±7.99)%和(1.48±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组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住院天数分别为(38.64±7.56)%、6.48±0.32及(28.28±2.10) d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组(26.55±5.98)%、4.12±0.12及(21.12±1.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组NK细胞、B淋巴细胞、IgG、IgA、IgM分别为(9.98±6.46)%、(11.21±6.45)%、(12.25±6.48)g/L、(2.16±0.28)g/L及(1.41±0.48) g/L与无营养风险组比较(10.38±4.89)%、(10.42±6.89)%、(11.76±5.19) g/L、(2.15±0.32) g/L、(1.38±0.54) 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免疫功能及营养评估在老年耐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及预后推断有重要意义。营养风险发生率与年龄、治疗次数呈正相关,与BMI呈负相关,营养风险高的患者TP、ALB、Hb、PNI、CD3+T、CD4+T明显偏低,可能延长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护理风险的管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延安大学校医院就诊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措施为建立风险管理团队,成立哮喘微信群,制订风险管理手册等,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例发生护理风险,较对照组少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2.18±1.42)分,高于对照组质量评分(85.73±1.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动脉血气指标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和肺功能水平,降低风险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鲍温样丘疹病(BP)患者 L1-IgG抗体、存活素(Survivin)表达水平,为鲍温样丘疹病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HPV感染致BP患者150例。根据HPV分型分为高危型组112例和非高危型组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PV L1-IgG抗体、Survivin、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使用杂交信号方法核酸检测技术,检测标本中HPV E6/E7 mRNA数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HPV E6/E7 mRNA和L1-IgG抗体、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关系。结果 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L1-IgG和Survivin阳性表达分别为73.21%(82/112)、67.86%(76/112)和26.32%(10/38)、31.58%(1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314,15.400,P<0.01)。高危型组患者HPV E6/E7 mRNA 为(1 125.64±113.42)copies/mL,且L1-IgG、Survivin阳性表达HPV E6/E7 mRNA水平较高,呈正相关(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IgA、IgG、IgM分别为(1.23±0.13)、(8.89±0.91)、(1.13±0.12)g/L和(1.60±0.17) 、(11.42±1.15) 、(1.53±0.16)g/L,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71,13.814,16.246,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患者CD3+、CD4+分别为(58.78±5.91)%、(29.96±3.12)%和(65.48±6.61)%、(65.48±6.61)%,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8,8.249,P<0.01)。两组患者CD8+和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组患者TNF-α、IFN-γ和IL-6水平分别为(2.64±0.30) 、(4.36±0.53)和(3.11±0.32) pg/mL,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1.67±0.18)、(2.44±0.25) 和(2.21±0.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92,21.499,15.769,P<0.05)。结论 BP患者感染HPV可影响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和炎症反应,且HPV高危型患者L1-IgG抗体和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为COVID-19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23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普通型(19例)、重型(4例)两组,根据两组流行病学、血生化、血常规等实验室数据,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各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结果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无性别与年龄差异,2例重型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为2型糖尿病;重型患者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10.00±6.67)d,长于普通型(3.73±2.97)d(P<0.05);实验室结果显示重型患者的淋巴细胞比值为(10.20±7.19)%,低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比值为(28.06±9.47)%(P<0.05);两组的CRP结果,普通型为(16.46±19.24)mg/L,重型为(73.65±44.96)mg/L(P<0.05);COVID-19患者典型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伴有小叶间隔增厚。疾病进展为重型时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部分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结论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如果合并有基础病,就诊时间长;实验室检查示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CRP升高等,建议短期复查HRCT,防止普通型向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