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开滦总医院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随机分为G组和C组。G组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C组采用常规补液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液体出入量、血管活性药用量、手术时间、尿量、失血量、浓缩红细胞输入例数、术后气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记录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标本切除时(T2)、手术结束(T3)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 CI) 、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变异度(SVV)、乳酸(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等情况。在T0~T3及术后第 1、2、3 天(T4、T5、T6 )七个时间点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 乳酸、脂多醣(LPS);在T0~T3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浆神经营养因子 3(NT 3)和甘丙肽(GAL)的浓度。结果 在T2 和T3时间点G组与C组相比MAP升高、 CVP下降、 SVV下降、CI增加、乳酸(Lac)降低、ScvO2升高(P<005)。与C组相比,G组胶体液入量和多巴胺使用量多,晶体液入量、输液总量少(P<005),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少(P<005),气管插管的拔管时间G组比C组要早。在T2~T6时,与C组相比,G组血浆DAO、D 乳酸和LPS降低。术后第1天血浆DAO、D 乳酸和LPS均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与T0比较, 在T1~T2时两组患者血浆NT 3均升高, T3时均下降, 而G组比C组变化明显,而血浆GAL 在T2 和T3时持续升高, G组比C组变化明显。结论 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及血压以保证全身灌注,改善微循环,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运动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电子心力测量法(Electrial CardiometryTM)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0例,分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DFT组)和常规容量治疗组(CVP组),根据Electrial CardiometryTM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二氧化碳(CO2)气腹持续时间、晶胶体使用、血管活性药、尿量、出血量、输入红细胞例数,术后气管拔管时间;并比较麻醉诱导前(T1)、术中3~4 h(T2)、拔管后(T3)3个时间点的血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CO2气腹持续时间、术中尿量、出血量、输入红细胞例数及补液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VP组比较,GDFT组人工胶体用量、血管收缩药用量明显减少,正性肌力药物用量明显增多,气管导管拔出时间更旱(P<0.05).GDFT组在T2、T3时间点乳酸水平明显低于CVP组,PaO2明显升高(P<0.05);与T1时间点比较,CVP组T2、T3乳酸水平升高(P<0.05).结论 使用Electrial CardiometryTM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明显减少术中人工胶体用量,术中组织灌注及氧供更好,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更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对术后胰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2例,其中传统胰肠吻合组33例,嵌入式胰胃吻合组29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胰管直径变化及胰腺功能。结果2组患者的术后胰管直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肠吻合组术后新发糖尿病2例(6.06%),胰胃吻合组为2例(6.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肠吻合组术后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泻(30.30%),胰胃吻合组为8例(2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一般营养状况、胰管直径以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液体平衡与胰瘘相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35-40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48 h累积液体平衡量(cumulative fluid balance postoperative 48h,FB 48 h)与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连续收治的237例PD术后患者,收集并整理其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POPF将患者分为胰瘘组(POPF)和非胰瘘组(Non-POPF),采用单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POPF的危险因素,采用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去除混杂因素,最终确定POPF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根据FB 48 h将患者分为液体负平衡组(FB 48 h ≤ 0 mL·kg-1·h-1)、少量液体正平衡组(0 mL·kg-1·h-1 < FB 48 h ≤ 0.5 mL·kg-1·h-1)、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0.5 mL·kg-1·h-1 < FB 48 h ≤ 1 mL·kg-1·h-1)和大量液体正平衡组(FB 48 h>1 mL·kg-1·h-1)等4个亚组,分析FB 48 h与POPF之间的关系。结果 30例(12.7%)患者发生了POPF,其中B级POPF 24例(10.1%),C级POPF 6例(2.5%)。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OR=23.917,95% CI:3.775~151.526,P=0.001)、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1.313,95% CI:1.059~1.628,P=0.013)、罹患糖尿病(OR=9.120,95% CI:2.262~36.771,P=0.002)、入院时低白蛋白浓度(OR=0.876,95% CI:0.783~0.981,P=0.022)、术前高胆红素浓度(OR=1.008,95% CI:1.002~1.013,P=0.005)和FB 48 h(OR=4.870,95% CI:1.906~12.443,P=0.001)为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液体正平衡组患者C级POPF发生率显著高于少量液体正平衡组(P=0.002)和中等量液体正平衡组(P=0.002)。结论 PD术后FB 48 h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FB 48 h>1 mL·kg-1·h-1时,C级POPF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胰瘘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可分为单纯性胰瘘和临床重症胰瘘.回顾性分析表明多种胰肠吻合口重建方式均能降低胰瘘发生率,但极少见前瞻性随机化的临床研究.文中采用前瞻性随机化设计旨在比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对术后胰瘘的影响. 方法:6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A组,n=32例)和胰肠套入式吻合组(B组,n=32例).所有胰腺残端均为易致胰瘘的软质胰腺. 结果:2组病例在基础疾病、病理类型、胰管直径、胰管引流方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共有21例(32.8%)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8例(12.5%)并发胰瘘(胰管黏膜吻合组2例为6.3%,胰肠套入式吻合组6例为18.8%,P>0.05);胰管黏膜吻合组未发生一例有明显临床症状的Ⅱ型重症胰瘘,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组的4例Ⅱ型胰瘘相比亦无显著差异(0 vs 12.5%,P=0.057).胰肠套入式吻合组患者有2例(6.3%)患者再手术.2组病例各有1例死亡(3.1%).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为19d,B组为21d,P>0.05).而所有胰瘘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相比,并未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不同胰肠吻合术对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D患者100例,根据术中吻合方式不同分为A组(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53例)和B组(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术,47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应激指标变化及手术结局。结果:B组患者胰肠吻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患者,胰管直径小于A组患者(均P<0.05)。B组患者术后胰瘘和出血的发生率低于A组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RP、中性粒细胞比例及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天CRP、中性粒细胞比例及WBC低于术后第1天(均P<0.05)。术后第7天,B组CRP、中性粒细胞比例及WBC低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和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相比,改良内陷式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能够缩短吻合时间,术后瘘管和出血的发生率更低,应激反应更小,恢复更快,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胰漏的合理胰腺残端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0年间行PD治疗的壶腹周围癌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的情况和术后胰漏及由此引发的腹腔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间围手术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管空肠端侧吻合组与胰腺空肠端端吻合组术后胰漏发生率分别为3.9%和12.6%(P=0.044).腹腔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3%和9.7%(P=0.026),相关死亡率为0和5.8%.结论胰管空肠端侧吻合重建确实可靠,能够有效地降低PD后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65~80岁,随机分为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每组30例.C组术中采用经典输液方案进行术中液体管理,G组在LiDCO-rapid系统监测下,以每搏变异度(SVV)指导术中液体管理.分别于气管插管术后即刻(T1)、安装人工假体后即刻(T2)、缝皮后即刻(T3)及离室前(T4)记录两组患者脑血流量/脑氧代谢率比值(CBF/CMRO2)异常例数,分别于术后1 d和3 d进行简易智力量表(MMSE)和疼痛数字评分(VAS),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液体输入量.结果 术中液体输入量G组明显低于C组(P<0.05);T2及T3时刻CBF/CMRO2异常例数C组明显高于G组(P<0.05);术后1 d和3 d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C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两组术后1 d和3 d的VAS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老年患者术中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术中的脑氧代谢,并降低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高血压老年患者术中予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探讨对心功能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选择泰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高血压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传统输液组(C组,n=30),以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中心静脉压、尿量为指导,行常规输液;目标导向输液组(G组, n=30),以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MAP为指导,将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2.5 L?min-1?m-2作为目标行GDFT。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开始时(T0)、进腹腔时(T1)、肠吻合时(T2)、关腹膜时(T3)、拔气管导管前(T4)的心脏功能指标[MAP、心率(heart rate, HR)、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心脏循环效率(cardiac cycle efficiency, CCE)、最大压力梯度(maxmum pressure gradient, dP/dtmax)等]及手术时间、晶体胶体用量、出血量、尿量、输血情况及需处理的心脏事件等。结果:G组患者术中液体入量、出血量、心脏事件的发生例数、输血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MAP、CI、SV、CCE、dP/dtmax等指标在T2~T4时间点上明显高于C组(P<0.05),HR、SVRI指标在T3、T4时间点上明显低于C组(P<0.05);G组内各指标相对前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内自T2时间点开始,MAP、CCE、dP/dtmax等指标较前一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CI、SV两指标T2、T3时间点明显低于前一时间点(P<0.05),HR、SVRI指标T3、T4时间点明显高于前一时间点(P<0.05)。结论:对行结肠癌腹腔镜根治术高血压老年患者行GDFT,对心脏功能及其相关因素影响较小,更利于围术期心脏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腰椎手术患者组织氧代谢和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老年腰椎手术患者60例,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以每搏量变异度(SVV)、心指数(CI)为容量指标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液体治疗。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1小时(T3)、手术结束时(T4)、麻醉苏醒后30分钟(T5),采集两组患者动脉血、中心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总输入量、术中晶体液和胶体液用量、出血量、尿量、低血压出现次数、血红蛋白浓度(Hb)、乳酸含量(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及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计算氧摄取率(O2E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晶体输入量、总液体输入量、尿量、低血压出现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O2ER、Lac较低,rSO2、ScvO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子痫前期孕产妇行腰麻剖宫产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共募集行择期剖宫产术的晚发型稳定期子痫前期孕妇26例(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孕妇26名(正常组).选用小剂量布比卡因(7.5 mg)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在腰麻给药同时采用LiDCOrapid系统提供的容量反应性参数(△SV)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使每搏量最优化.观察两组间低血压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结果 子痫前期组需要第二次容量冲击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4% vs.32%).与对照组比较,子痫前期组低血压(15.4% vs.19.2%,P=0.714)、苯肾上腺素用量[(0~13.5)μg vs.(0~23.1)μg,P=0.771]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础值比较,两次容量冲击试验均可显著增加孕妇的心输出量和每搏量(P< 0.05).结论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后,晚发型稳定期子痫前期孕妇与正常孕妇比较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率没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食道超声多普勒(TED)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策略在活体肾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择期行活体肾移植手术患者,ASAⅢ~Ⅳ级,随机分为以TED为导向的TED组和以中心静脉压(CVP)为导向的CVP组.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肾动脉血流开放前(T2)、肾动脉血流开放后15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记录麻醉前和术后1、2、4、10 d及1、3个月的尿素氮、肌酐及术后相应日期的尿量及转归情况.结果 T3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均降低(P<0.01),两组患者术中不同观察时间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VP组CVP在T2、T3、T4时都高于TED组(P<0.05).TED组患者术中输液量少于CVP组(P<0.01),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无明显差异,TED组术后组织水肿、拔管后需面罩吸氧发生率低于CVP组.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指标无差异.结论 TED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策略可安全应用于活体肾移植手术,与传统的以CVP为导向的液体管理方案相比,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无差异,但术中输液量更少,液体超负荷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助于改善肾移植患者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奥曲肽联合白蛋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奥曲肽,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奥曲肽+白蛋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黏膜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DAO)、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对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3例,按照用药不同,分成美沙拉嗪组(n=47)和柳氮磺吡啶组(n=46),于用药前和用药1疗程、2疗程后,比较两组免疫功能、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肠黏膜恢复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Ig A、Ig G、Ig M、Fas/Fas L及CD4+、CD8+和CD4+/CD8+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药1疗程、2疗程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显著变化,且用药1疗程后的各项指标与2疗程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美沙拉嗪组用药1疗程、2疗程后Ig A、Ig G、Ig M、CD4+、CD4+/CD8+显著高于柳氮磺吡啶组,Fas/Fas L、CD8+显著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用药前,两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药1疗程、2疗程后,两组各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用药1疗程与用药2疗程各项指标间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用药1疗程、2疗程后DAO、LAC、PCT、LPS、D-LA均显著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用药前,两组肠黏膜临床症状总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1疗程、2疗程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下降,美沙拉嗪组显著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结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采取美沙拉嗪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肠黏膜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组胺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单层CaCo-2细胞和失血感染大鼠模型为对象,细菌易位数量为指标,观察组胺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经1×10-6mol/L、1×10-7mol/L和1×10-8mol/L三种不同浓度的组胺处理过的CaCo-2细胞液细菌培养结果分别为8.2×106CFU/ml、4.8×106CFU/ml和14.3C×106FU/ml,其细菌易位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83.8×106CFU/ml)(P<0.05).②动物实验提示,组胺(浓度为1×10-6mol/L)治疗组大鼠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分别为0.88×106CFU/g1.69×106CFU/g.而对照组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分别为82.62×106CFU/g和48.46×106CFU/g.其组胺治疗组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组胺有抑制细菌进入上皮细胞,抑制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loTrac/Vigileo提供的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与传统静态参数指导的液体治疗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C组和G组,每组25例。两组麻醉诱导前按照3ml/kg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术中通过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或静脉注射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素或去氧肾上腺素)分别达到以下要求,C组:中心静脉压(CVP)≥8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80%基础值;G组:SVV≤12%且MAP>70%基础值。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h液体出入情况。观察患者术后1~3d恶心呕吐程度,记录止吐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G组术中胶体液量[(710±61)mlvs.(464±45)ml]和总液量[(1427±76)mlvs.(1171±54)ml]均增加(P<0.05),G组患者术毕SVV值[(10.6±0.4)%vs.(13.4±1.0)%]降低(P<0.05)。与C组比较,G组患者术后第2、3天恶心评分均降低(P<0.05),术后第1天呕吐评分降低(P<0.05)。与C组比较,G组术后追加止吐药物的患者例数较少(10例vs.3例,P<0.05)。结论 FloTrac/Vigileo提供SVV指导的术中GDT,可以减轻脑膜瘤切除术患者PONV的程度,减少止吐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