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倍他司汀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庭康复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分以及治疗6个月后病情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苯海拉明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眩晕的疗效。方法:急诊眩晕症患者168例,给予苯海拉明肌肉注射,联合倍他司汀静滴等药物治疗。结果:一次性有效率90.5%。结论:苯海拉明联合盐酸倍他司订治疗眩晕症是急诊处理的比较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朱太卿  张莉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4):2581-2583
目的观察洛美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62例(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VM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31例)接受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31例)接受洛美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复发率及治疗前后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74.19%)(P<0.05)。联合组治疗12周后眩晕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眩晕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7.14%)与对照组(2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美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M效果确切,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眩晕障碍,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由外周迷路或中枢前庭通路失常引起的临床表眄现[1].其病因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良性位置性眩晕、运动病、突发性前庭衰竭等.  相似文献   

5.
潘绍队 《华夏医学》2007,20(6):1280-1280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主观症状,急性发作时,患者感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外境或自身的旋转、移动或摇晃。在眩晕症状出现的同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向、倾倒、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脉搏、血压的改变。我院于2001~2006年应用倍他司汀联合甘露醇治疗急性发作性眩晕患者38例,收到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38例均为急诊患者,全部符合眩晕诊断标准[1],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25~80岁,平均56岁;发作时间1~48h,其中梅尼埃病18例,病毒性迷路炎10例,颈椎病3例,高血压5例,糖尿病2例。1.2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温亮仙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A):2536-2536
目的:分析倍他司汀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方法:把病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倍他司汀作为一个组胺H1受体的弱激动剂,H1受体的强拮抗剂,对各种程度及发作频繁的眩晕、头晕、不平衡的症状均能有效控制,并能显著改善脑血流量,其毒副作用较其他抗眩晕药低,并有长期用药作用不减退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老年眩晕症患者选择异丙嗪和倍他司汀综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65例老年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7例,给予异丙嗪和倍他司汀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28例,给予舒血宁注射液和倍他司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7%(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和复发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眩晕症患者选择异丙嗪和倍他司汀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注射液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把165例急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第二对照组采用纳洛酮注射液治疗;第三组为治疗组,采用和倍他司汀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注射波治疗.结果:第一对照组有效率为86.00%,第二对照组为87.50%,第三组治疗组高达95.52%,显著优于第一、第二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倍他司汀联合纳洛酮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中老年急性眩晕发作的疗效对比。方法:67例急性眩晕发作的中老年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给予纳洛酮联用倍他司汀,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联用氟桂利嗪,疗程1周,每天做观察记录。结果:治疗组在减轻眩晕发作的程度、起效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纳洛酮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中老年人急性眩晕发作,安全有效,值得椎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HSC)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的眼震特点和管石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门诊诊治的48例水平半规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两种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单侧PC-BPPV患者分为Epley手法治疗组和Brandt手法治疗组.计算治疗后7 d、半个月的缓解率,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Epley手法治疗组首次及2周的缓解率分别为61.9%、 76.1%;Brandt手法治疗组为66.6%、 7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ley手法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Brandt手法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结论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BPPV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Brandt手法治疗操作更简单,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的诊治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诊治的、双侧Dix-Hallpike诱发试验均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思路。结果 20例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双侧均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发作,进一步行平躺试验和低头试验,其中6例患者平躺试验时出现垂直向上眼震发作而低头试验无眼震发作,判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给予两侧颗粒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其余14例患者在平躺试验和低头试验时仍表现为扭转、向上性眼震发作,但此时二者眼震的扭转方向相反,判断为眼震带扭转、向上成分的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给予一侧Barbecue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 对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双侧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发作的患者,不应贸然诊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应排除眼震出现扭转、向上成分的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的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TCD)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 方法 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1例)与治疗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评分和眩晕症状评分、TCD参数、血液流变学和ET-1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96%)高于对照组(7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DHI评分和眩晕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DHI评分和眩晕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脑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疗效良好,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且可降低ET-1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减压联合三个半规管填塞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眩晕症状的疗效,术后对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6例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完成内淋巴囊减压联合三个半规管填塞术,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眩晕控制情况、平衡能力、听力情况、眩晕残障程度(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耳鸣障碍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评分和耳鸣痛苦程度分级,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26例患者术后眩晕明显改善,眩晕完全控制率为88.46%,有效率为100%。术后出现平衡不稳感,平均(5.08±4.52)个月好转,均无跌倒风险。术后眼震发生率69.23%,平均(5.00±2.67)d症状消失。通过Burg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发现,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患者平衡能力逐渐恢复,DHI评分表明随术后时间延长,患者生活质量逐渐好转,在术后6个月时趋于稳定。此外,与术前相比,26例患者术后6个月的平均听力阈值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的耳鸣THI量表评分和耳鸣痛苦程度分级均下降。结论 内淋巴囊减压联合三个半规管填塞术对眩晕控制效果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受影响的主观平衡能力约5个月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杨丽英  席聪  潘延平 《海南医学》2020,31(20):2627-263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应用超短波及倍他司汀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宝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接诊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对照A组(n=33)、对照B组(n=33)和观察组(n=34),分别给予倍他司汀、超短波、倍他司汀+超短波治疗,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眩晕程度(EVE)、前庭症状指数评分(VS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Ⅰ~Ⅲ、Ⅲ~Ⅴ、Ⅰ~Ⅴ的峰间期(IPL)]、脑血流参数[侧椎动脉(VA)、基底椎动脉(BA)的血管搏动指数(PI)、舒张末期流速(VD)]和血清VEGF、v WF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A组的66.67%和对照B组的6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VE、V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且对照B组明显低于对照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Ⅰ~Ⅲ、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法复位治疗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0例,分组进行不同手法复位治疗,短期治疗效果不佳者结合强迫长时间健侧卧位法治疗。结果初次治疗360-Barbecue复位法组治愈率80%,Gufoni复位法组患者治愈率72%;两组患者结合强迫长时间健侧卧位法,第二天复查治愈率分别为92%和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法复位均能有效治疗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近期疗效相近,对于无效者结合FPP可增加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135-138
目的探讨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动画演示及3D打印模型的新教学模式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教学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2016年9月及2016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轮转实习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医学生及神经内科、急诊科临床医师,第一组共18例,第二组共19例。第一组学员采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传统教学模式,第二组学员采用新教学模式学习,通过学员自评表调查教学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学员分别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后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复位手法掌握的熟练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学员学习后的熟练程度以不大熟练所占比重最大,第二组学员学习后的熟练程度以熟练所占比重最大。结论基于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进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教学可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22例,颗粒复位组(Epley法、Semont法)20例。药物治疗组采用苯海拉明、胃复安肌肉注射,20%甘露醇及复方丹参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滴,颗粒复位法首先Semont法、其次选Epley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颗粒复位组与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复位组随访至今复发4例(20%),复发者再行Semont法或Epley法治疗仍有效。结论:颗粒复位法治疗PC-BPPV有效、简便、安全,可作为PC-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施天明  王奕琪  黄月虹  邵燕琪  耿昱 《浙江医学》2017,39(18):1557-1559,1563
目的比较Gufoni法与barbecue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登记研究方法纳入100例连续就诊于眩晕门诊的向地性眼震型HSC-BPPV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Gufoni法与barbecue法进行手法复位,每种方法循环复位2次,复位结束30min后采用平卧侧头试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复位后即刻疗效。结果经过最多2次循环治疗,Gufoni法复位成功率为90.0%,明显高于barbecue法的68.0%(P<0.05)。Gufoni复位患者中,年龄<60岁组与≥60岁组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arbecue复位患者中,年龄<60岁组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均高于≥60岁组(均P<0.05)。在<60岁患者中,Gufoni法与barbecue法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60岁患者中,Gufoni法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均明显高于barbecue法(均P<0.05)。2种方法复位后BPPV类型转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ufoni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HSC-BPPV短期疗效优于barbecue法,尤其适用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