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6例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小肝癌患者,依使用消融治疗技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的微波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完全消融率、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完全消融率、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均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治疗效果相当,但微波消融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结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选择5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门静脉左右分支癌栓的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微波消融结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对照组29例单纯行微波治疗。治疗后定期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及肝癌血清学指标癌胚抗原(AFP)、门静脉癌栓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随访患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0.5、1、2、3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癌栓缩小率、AF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5、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加门静脉灌注化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疗效明显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效果。方法将58例SHP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微波消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消融时间和完全消融坏死率,术前、术后即时、术后1d、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血清甲状旁腺素(PTH)、血钙及血磷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共发现病灶121个,完全消融109个。对照组平均每个病灶消融时间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15mm时,对照组完全消融坏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15mm时,两组完全消融坏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血清、血钙、血磷水平等均明显优于术前(均P<0.05),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对照组为10.34%(3/29),观察组为3.45%(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治疗SHPT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治疗靶向性强,毁损效果明显,消融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其中微波消融对大结节消融效果更加良好,两种方法均可作为外科治疗的替代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小细胞肝癌等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3年8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4例小细胞肝癌患者纳入研究样本,采用随机且自愿原则及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6例)与观察组(n=28例),对照组予以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消融效果、对免疫功能影响、近期生存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3 cm时,观察组整体消融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在3~5 cm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融时间较对照组用时显著要短(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CD4~+、CD8~+以及CD4~+/CD8~+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生存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小细胞肝癌高效且安全,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都泓莲  邓存良  李烨  王波  盛云建 《西部医学》2020,32(1):86-89+94
【摘要】 目的 探讨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初诊为肝细胞癌(HCC)的患者154例(HCC组)、肝硬化患者126例(肝硬化组)和胃、结肠癌患者153例(胃、结肠癌组),行回顾性分析。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PIVKA Ⅱ和AFP水平,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PIVKA Ⅱ和AFP的检测效能,比较两组单独及联合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CC组PIVKA-Ⅱ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胃、结肠癌组(P<0.001);肝硬化组与胃、结肠癌组AF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PIVKA-Ⅱ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中按肿瘤大小分组发现随着肿瘤直径增大,血清PIVKA-Ⅱ的水平逐渐增高(P<0.001)。按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有无远处转移比较,发现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有远处转移患者PIVKA-Ⅱ、AFP水平均更高(P<0.01)。按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发现不同分期间PIVKA-Ⅱ和AF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在HCC组A、B、C期血清PIVKA-Ⅱ和AFP表达无相关性(P>0.05),但在D期肝癌组中,两项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具有相关性(P<0.01)。在肝硬化组中,PIVKA-Ⅱ单项检测与PIVKA-Ⅱ、AFP联合检测的ROC AUC明显高于单一应用AFP检测(P<0.001)。以约登指数确定PIVKA-Ⅱ和AFP的阈值,PIVKA-Ⅱ单项检测的敏感度高于AFP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P<0.05),但PIVKA-Ⅱ与联合检测之间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IVKA-Ⅱ的检测效能明显优于AFP,可用于HC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增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增效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使用射频消融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2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21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增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是安全、可行的,临床疗效良好,可以作为肝癌治疗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恒君 《当代医学》2021,27(31):98-10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对肝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变化、近期疗效及3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2、4、8周后,两组血清VEGF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95%,高于对照组的59.52%(P<0.05);观察组随访1、2、3年生存率为80.95%、69.05%、52.38%,对照组为83.33%、66.67%、47.6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可有效降低肝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8例拟行射频消融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观察组为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及二维超声造影(2D-CEUS)联合扫描治疗组,扫查方法为术前3D-CEUS扫描,进而采用实时2D-CEUS引导下射频消融;对照组为单纯2D-CEUS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前观察病灶血管,显示肝癌病灶滋养血管数目及清晰度;治疗2周后复查,比较完全消融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动脉期血管的发现率较高,显著高于对照组(206%vs 138%);观察组的完全消融率高于对照组(96.9% vs 84.4%, P<0.05)。【结论】3D-CEUS可以更为清晰的显示原发性肝癌病灶的血管形态及数目,术前联合3D-CEUS有助于提高超声造影引导下射频治疗的完全消融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经皮射频微创技术联合天芝草胶囊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只进行单纯PRFA,观察组PRFA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天芝草胶囊。观察病人症状、生活质量的变化。术后2周检测免疫功能、AFP浓度的变化,超声及CT观察肿瘤的大小。回访观察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生存质量、免疫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FP浓度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射频治疗可直接杀灭局部肿瘤.联合中药天芝草胶囊,极大地提高肝癌病人的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付林  李林 《河北医学》2016,(1):119-12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为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3例,其中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3例(射频组)和手术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0例(手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发热、腹腔出血及感染),以及术后生存率、生存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射频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患者术后疼痛、腹腔出血及感染发生率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术后发热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及复发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相似,但是射频消融治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组加用射频消融术,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谷氨酰转肽酶(GGT),并观察两组2年无瘤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两组血清AFP、CA199、GGT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年内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能降低血清AFP、CA199及GGT水平,提高2年内无瘤生存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超声辅助下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治疗月经过多临床效果和技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由于子宫良性病变引起的月经过多,并自愿接受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50例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两组相似(P〉0.05)。结论超声辅助下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是治疗月经过多简单、快速、安全、经济、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郝志刚 《吉林医学》2013,(31):6490-6492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小肝癌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观察组(射频消融治疗组)71例,对照组(手术治疗组)72例,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5年生存率为60.6%、3年无瘤生存率为5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远期疗效与手术治疗差异不大,但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郑志勇 《河北医学》2014,(6):912-916
目的:探索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6例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36例行单纯TACE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AFP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AFP变化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肝功能损伤,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E联合RFA治疗肝癌,可以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降低病灶复发率,延长患者预后生存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3年3月我院微创介入治疗科收治的46例(72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研究组行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消融情况[消融点数、消融时间]、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3年随访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均较对照组显著短(P0.05),两组住院费用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病灶均较好地清除;研究组3年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54,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均显著,射频消融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消融时间、3年复发率方面均具有更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序贯治疗对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DVK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有21例、23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序贯治疗,对治疗后凝血常规、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PT、INR、APTT、FⅡ、FⅦ、FⅨ、FX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T、INR、APTT、FⅡ、FⅦ、FX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IVKA-Ⅱ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维生素K4治疗后3周T2时较对照组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维生素K序贯疗法可有效治疗ADVKCF,对PIVKA-II及凝血常规、凝血因子进行监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维生素D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成人初治ALL患者63例为ALL组,行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并随访至少1年.并以同期健康查体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LDH和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同期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统计ALL组随访1年的生存预后.分析ALL患者血清LDH和25(OH)D水平与其A-PACHEⅡ评分及1年生存率的关系及其预测1年生存预后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LL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升高而血清25 (OH)D水平则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ALL组治疗后3d和治疗后1个月的血清LDH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降低而血清25(OH)D水平则升高(P<0.05).ALL组1年生存率为80.95%.与ALL组存活患者比较,AL组死亡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LDH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升高而血清25(OH)D水平则降低(P<0.05).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LL患者血清LDH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 =0.868,P<0.05)而与1年生存率呈负相关(r=-0.892,P<0.05),其血清25(OH)D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705,P<0.05)而与1年生存率呈正相关(r=0.82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LL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和治疗后1个月的血清LDH和25 (OH)D水平联合预测其1年生存预后的准确性分别为88.89%、95.24%和98.41%.结论 ALL患者血清LDH和25(OH)D水平与病情相关且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良好,可能作为ALL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诊治的150例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慢性丙型肝炎组50例,原发性肝癌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日本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PIVKA-Ⅱ浓度,德国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浓度。   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PIVKA-Ⅱ和AFP浓度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 < 0.05)。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5.3%;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9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和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3和0.848。   结论   血清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优于AFP,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9.
黄优华  徐强  沈涛  石红建 《海南医学》2013,24(24):3630-363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66例按照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RF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9.70%(χ2=4.991,P=0.026)。观察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81.82%、69.70%,中位生存期为2.316年;对照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5.76%、54.55%、30.30%,中位生存期为1.752年;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肿瘤的坏死率,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和手术切除在肝癌术后复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再次手术切除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及介入栓塞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白细胞(WBC)及甲胎蛋白(AFP)值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患者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后,其术后l、3、5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BC及AFP无明显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BC明显高于对照组,AF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接受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肝癌术后复发患者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优化WBC及AFP值,降低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