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间隔(RVOTs)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150例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部位分为A组(68例,植入部位为RVA)、B组(82例,植入部位为RVOTs)。起搏器植入前后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射血分数(LAEF)及血浆脑钠肽(BNP)监测数据,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植入后3、6个月及B组植入后1、3、6个月LVEF、LAEF依次明显升高(P<0.05),A组、B组在植入后3、6个月血浆BNP水平依次明显下降(P<0.05);而植入后1、3、6个月B组LVEF、LAEF明显高于A组,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植入后随访6个月内,A组、B组均有房颤、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病例出现,但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RVA比较,RVOTs起搏更有助于左室、左房射血功能恢复,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作为首选起搏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永久性抗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对心肌细胞损伤因子及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并且比较单腔及双腔起搏器对二者的影响程度.方法 入选永久性抗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患者19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和术后7 d抽血,检测肌钙蛋白Ⅰ(cTnl)、肌红蛋白(myogtobin.Mb)、肌酸激酶一同工酶(MB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和D-dimer,观察其变化的规律.结果 术后24 h eTnI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cTn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Mb与术前及术后7 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CK-MB与术前比较及术后7 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D-dimer阳性率与术前比较及术后7 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腔起搏器植入者术后24 h eTnl水平与单腔起搏器植入者相比似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腔起搏器植入者术后24 h D-dimer阳性率与单腔起搏器植入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单腔与双腔起搏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可以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因子的增高及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这种现象在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似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激素电极术中、术后的起搏电压阈值变化。方法:对2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中3个部位起搏参数及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进行测定。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感知比右室流出道高(P<0.01);右心耳起搏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高(P<0.05);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与术中无差异。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靠、容易;右室心尖、右心耳激素电极的起搏电压阈值术中、术后无差异,显示激素起搏电极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5.
永久性心脏起搏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显南 《右江医学》2007,35(5):584-586
1958年瑞典AkeSenning医生置入第一台全埋置式心脏起搏器以来,人工心脏起搏已成为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所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标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军  马乔娟  马斐 《安徽医学》2019,40(10):1173-1175
目的分析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心内科行心脏起搏器置入的64例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入起博器类型不同分为单腔起搏组32例(置入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组32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置入3、6个月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动图检查结果、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定);随访2~5年,观察其心衰住院率。结果双腔起搏组置入后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水平较置入前降低,且差值低于单腔起搏器组;双腔起搏组置入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值高于单腔起搏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腔起搏组置入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值高于单腔起搏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2~5年,平均随访时间(3. 4±0. 8)年,两组心衰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单腔起搏器相比,双腔起搏器能够减少对长期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5,(5):640-641
<正>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男57例,女4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7~71岁,平均64.3±14.4岁。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5岁,平均65.1±15.3岁。两组患者均因心率失常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并排除肝、脑、肺等重大疾病,且术前  相似文献   

8.
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及起搏电极导线最大限度地模拟心脏电活动规律及特点,辅助心脏恢复并保持基本的节律活动,克服传导系统功能障碍,消除心律失常。我院自2002年8月以来,为42例病人安装了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随访3个月~4a,无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植入双腔起搏器且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患者,随访并记录末次超声心动图和起搏器程控结果,剔除起搏比例10% ~ 40%的患者.结果:共入选83例患者,随访(38±23)个月.术后中、重度二尖瓣返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和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6.2% vs.2.6%,11.1% vs.4.9%,均P<0.01).术后中、重度TR患者9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高于无或轻度三尖瓣返流患者[(49.6±10.5) mmHg vs.(33.8±12.0) mmHg,1 mmHg =0.133 kPa,P<0.01],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外侧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E/Em)大于其他患者(11±5vs.9±3,P<0.05).心室起搏比例<10%的患者52例(A组),心室起搏比例>40%的患者31例(B组),术后两组中、重度MR和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B组术后右心房较术前增大[(17.7±4.0) cm2vs.(15.6±3.2) cm2,P<0.05],右心室较术前增大[(21.5±4.4) mmvs.(19.9±3.4) mm,P<0.05],PASP≥50 mmHg的发生率高于术前(9.7%vs.3.2%,P<0.05).术后B组左心房、右心房面积均大于A组[(21.8±5.5) cm2vs.(20.2±4.6) cm2,(17.7±4.0) cm2vs.(16.1±3.8) cm2,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A组(68%±6% vs.70%±6%,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后过多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远期可导致左心房、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  相似文献   

10.
全程健康教育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装永久性人工起搏器是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治疗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但常因患者对起搏器置入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后有关知识了解不够全面,而出现负性心理,并发症和负性效应,如焦虑、恐惧、紧张,气胸、感染,腰背酸痛、尿潴留等.笔者对25例住院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实施健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方法对62例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及时、有效、全面的护理观察,以及详细准确的健康指导。结果62例中有2例发生囊袋血肿,无其他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通过精心治疗护理,可有效避免实施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以利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探讨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本院实施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观察,其中32例采用双腔起搏器植入(双腔组)、另外32例患者采用单腔起搏器植入治疗(单腔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治疗后,双腔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59.5±5.2)%、心排量(CO)(4.20±0.4)L/min、心脏指数(CI)(2.57±0.28)L/min/m2高于单腔组(P<0.05),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258.4±97.2)pg/mL、左房内径(LA)(3.62±0.11)c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2.86±0.13)c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52±0.18)cm低于单腔组(P<0.05);治疗后,双腔组患者的收缩压(SBP)(131.7±9.4)mmHg、舒张压(DBP)(72.5±7.0)mmHg、平均动脉压(MAP)(93.6±6.2)mmHg高于单腔组(P<0.05)。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率、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问肃生  商鸿  雷晓亭  洪志斌  魏小红 《医学争鸣》2009,30(24):3120-3122
目的:观察起搏器治疗中选择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对接受起搏器治疗的48例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28例,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20例,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对接受起搏器置入的患者,采集左室八个节段的心肌运动情况,测得各段心肌收缩运动达峰时间、心肌收缩时间和舒张期快速充盈达峰时间.从而了解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结果:RVOTP组与RVAP组患者比较,起搏器置入前收缩运动协调性的达峰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置入3~6mo后,RVOTP组协调性明显提高(P〈0.01),而RVAP组协调性有所降低(P〈0.01); 置入后RVOTP组协调性明显高于RVAP组(P〈0.01).代表舒张运动协调性的Q-E时间:置入3~6mo后,RVAP组舒张协调性明显低于RVOTP组(P〈0.01).并且RVAP组置入后协调性有所降低(P〈0.01).结论:使用螺旋电极选择理想部位起搏有利于心肌收缩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高科技成果应用于心脏起搏工程,起搏器不断更新,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段。与此同时,手术后的临床护理也更显重要,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施了一系列临床护理并在患者出院前针对起搏器的特性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向患者传授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徐耿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5):385-387
目的探讨老年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方法总结72例老年患者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护理体会。结果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9例患者诉术后活动耐力和体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老年人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除要求医护人员有熟练的技术外,还需医、护、患共同配合,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虞春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1):1455-1456,1459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280例,术后随访≥2年,统计植入术2年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80例患者发生远期并发症共17例,总发生率6.07%。其中≥60岁组13例,发生率6.34%;<60岁组4例,发生率5.3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并发症中包括相关静脉血栓6例(2.14%)、起搏导线血栓形成4例(1.43%)、电极脱位3例(1.07%)、囊袋破溃感染2例(0.71%)、起搏综合征及起搏阈值明显升高致起搏不良各1例(0.36%)。结论:血栓、电极脱位和囊袋破溃感染在≥60岁患者中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应重视起搏器植入术前准备,术中强调规范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随访,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7.
熊宁  陈静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76-1578
目的:讨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策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21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室传导阻滞1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或3 s以上长间歇14例.结果:121例中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气胸1例,囊袋内积血及血肿5例,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1例合并囊袋血肿),电极导线脱位2例,导线尾端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紧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上肢深静脉血栓1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治愈或缓解.结论:深入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预防及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50例心室感知心室起搏抑制型(VVI)人工心脏起搏器植人患者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独立地测评、分析。结果: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比术前心理问题有所改善,尤以恐怖更为明显,但与对照组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敏感(P〈0.05)。结论:尽管心脏起搏器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发焦虑或抑郁的影响,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发焦虑或抑郁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择缓慢性心律失常门诊患者212例,根据纳排标准最终入组患者198例,根据疾病综合评估及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n=96例)和起搏器治疗组(n=102例),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既往史、血生化指标,行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测,完成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3个月复诊完成上述检查及问卷。收集资料,对两组资料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对比,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显著减轻缓慢性心律失常伴发的焦虑和抑郁症状(P<0.001)。焦虑与女性、年龄、夜间惊醒症状、晕厥症状、最长R-R间期、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抑郁与女性、年龄、夜间惊醒症状、晕厥症状、糖尿病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 结论 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显著减轻缓慢性心律失常伴发的焦虑或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42-44+48
目的探讨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93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将其分为无反流组和反流组。统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 93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有70例患者术后未发生三尖瓣反流,占75.27%,有23例患者术后发生三尖瓣反流,占24.7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三尖瓣反流不受年龄、性别、右心室电极导线内径、高血压、糖尿病的影响(P0.05),可能受起搏器植入时间、合并心房颤动、术前1级三尖瓣反流等因素影响(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搏器植入时间≥5年、合并心房颤动、术前1级三尖瓣反流均为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出现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时间≥5年、合并心房颤动、术前1级三尖瓣反流均为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故临床可根据其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干预,以降低三尖瓣反流发生率,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