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常常需要联用两种或多种降糖药,而磺酰脲类降糖药与双胍类降糖药的联用最为常见。为满足临床需要,医院从2002年购进了一批降血糖新药“格列喹酮”、“格华止”等。经过一年多临床实践,发现格列喹酮和格华止联合用药协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格列本脲的药动学考察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适宜性.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与正常大鼠灌胃给予10 mg/kg格列本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血药浓度.用DAS 2.0软件处理数据,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格列本脲在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为:Tmax分别是84.784 min,255.427 min;Cmax分别是0.259 mg/L,0.910 mg/L;CL分别是0.092 L/min/kg,0.019 L/min/kg;AUC(0-720min)分别是509.523 mg/L·min,1528.280 mg/L·min.结论 格列本脲在正常大鼠与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有显著性差异,但此结果与文献不一致,此模型可能不适合考察药物在Ⅱ型糖尿病病态下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格列喹酮胶囊和片剂的人体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口服单剂量(60 mg)格列喹酮胶囊或 片剂,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结果tmax分别为 2.60±0.20 h和2.70± 0.24 h;血药浓度峰值Cmax分别为1315.9±206.2 ng/ml和1211.8±177.3 ng/ml; 两种制剂的消除相半衰期t1/2分别为1.86±0.13 h和1.86±0.15 h; 血药曲线 下面积AUC分别为5443.1±583.5 ng·h/ml和5440.8±662.0 ng·h/ml。药-时曲线符合一 房室线性模型。以北京第六制药厂的格列喹酮片为标准, 算得格列喹酮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 度为100.7%±10.1%, 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证明, 两种制剂吸收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4.
不同厂家格列喹酮片溶出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国内3个厂家生产的格列喹酮的溶出度。方法:采用转篮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北京、天津、吉林厂家产品累积溶出大于75%的时间分别为25min、30min、12min。经方差分析,F值为0.875,小于其临界值4.40。结论:3个厂家生产的格列喹酮质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且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泽津 《铁道医学》1999,27(4):236-237
目的 探讨肝素钙和格列喹酮对DM(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影响的机制。方法 将Ⅱ型DM每日尿蛋白排泄≥20mg的患者分成AB两组,A组口服格列喹酮,B组皮下注射肝素钙,用药半个月评价结果。结果肝素钙和格列喹值得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结论 肝素钙和格列喹酮对DM患者尿蛋白的排泄影响既有桢的机制,又存在不同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丹参注射液对格列喹酮在糖尿病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两药的临床合用提供依据。方法 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考察丹参注射液对格列喹酮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建立原位在体肠循环模型,研究丹参注射液对格列喹酮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大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两药合用能够显著缩短格列喹酮的达峰时间,增加最大药物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并且可以显著减少清除率。肠吸收特性实验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可以显著增加格列喹酮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吸收速率和表观渗透系数。结论 丹参注射液和格列喹酮合用可以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格列喹酮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其原因可能与丹参注射液促进格列喹酮的小肠吸收相关。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喹酮的血药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格列喹酮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该法使用SpherisorbC18色谱柱,以乙腈-水(653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10nm,灵敏度为0.001AUFS。线性范围为50~2000ng/ml,方法回收率为95%以上,日内、日间误差小于7.0%。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格列喹酮分散片,并建立格列喹酮分散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正交实验选择出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崩解剂,崩解剂内加和外加相结合的方法制成分散片,并对其热、湿、光等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格列喹酮分散片工艺简单、稳定性良好,在1min内全部崩解,符合分散片的各项质量指标。结论本品达到分散片要求,制剂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素钙和格列喹酮对DM(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影响的机制。方法将Ⅱ型DM每日尿蛋白排泄≥20mg的患者分成AB两组:A组(n=40)口服格列喹酮,B组(n=30)皮下注射肝素钙,用药半个月评价结果。结果肝素钙和格列喹酮两者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结论肝素钙和格列喹酮对DM患者尿蛋白的排泄影响既有相同的机制,又存在不同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11.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作用.二者单用治疗心血管疾病易产生药物抵抗.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二药联用可以减少药物抵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同时,在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时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故二药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模型,观察阿司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ASA)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5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术中仅气管插管,开胸,机械通气;缺血再灌注加溶媒组(IR+溶媒组):行缺血处理(左肺门夹闭)前30min,腹腔注射无水乙醇1.0ml/kg,左肺门夹闭45min,松开阻断夹再灌注2h;缺血再灌注加阿司匹林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SA 50组、ASA 100组、ASA 200组):行缺血再灌处理前30min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各组处理完毕后,心脏采血并处死动物,取左肺组织制作组织匀浆,测定肺组织匀浆中SOD活性、MDA含量、NO活性、NOS活性、MPO活性。结果左肺缺血45min,再灌注2h的IR+溶媒组大鼠肺组织SOD活性低于假手术组(P〈0.05),MDA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NO和NOS活性低于假手术组(P〈0.05),MPO活性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缺血再灌注加阿司匹林各剂量组SOD活性高于IR+溶媒组,MDA含量低于IR+溶媒组,NO和NOS活性高于IR+溶媒组,MPO活性低于IR+溶媒组。结论阿司匹林能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20-22+2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 年7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产检并分娩的孕妇84 例,随机分为50 mg/d 组、100 mg/d 组、150 mg/d 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1 例。50 mg/d 组、100 mg/d 组、150 mg/d 组分别予阿司匹林肠溶片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睡前口服,对照组不予干预。比较四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 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子痫前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00 mg/d 组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低于50 mg/d、150 mg/d(P<0.05),50 mg/d、150 mg/d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PT、D-D 水平无明显改善(P>0.05),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PT 明显升高,D-D 水平明显下降,且两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剖宫产、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围产儿死亡、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00 mg/d 组剖宫产、早产发生率明显低于50 mg/d、150 mg/d(P<0.05),50 mg/d、150 mg/d 间剖宫产、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mg/d、100 mg/d 及150 mg/d 低体重新生儿、围产儿死亡、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100 mg/d 阿司匹林应用于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的治疗中能有效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格列喹酮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1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平原组与高原组,分别灌胃给予6.3 mg/kg格列喹酮后采集血样。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F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格列喹酮浓度,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中CYP2C9的表达。结果: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格列喹酮体内达峰血药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常数减小,消除速率常数增大,吸收半衰期延长,消除半衰期缩短,平均滞留时间缩短,表观分布容积减小(均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高原组肝组织中代谢酶CYP2C9表达显著上调,约为平原组的1.98倍(分别为4.18±0.06和2.13±0.06,t=11.57,P<0.01)。结论: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体内格列喹酮吸收减少、代谢加快,可能与大鼠肝组织中CYP2C9酶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木犀草素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探讨大鼠口服裸花紫珠提取物后木犀草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5u,250mm×4.6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52∶48),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50nm。大鼠灌胃裸花紫珠提取物20g·kg-1后,与不同时间点股静脉取血,用HPLC法测定其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结果:大鼠血浆中,木犀草素在0.005~0.10μg范围内,回归方程为Y=29063X-1933.3,r=0.998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鼠灌胃裸花紫珠提取物后,木犀草素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结论:裸花紫珠提取物中木犀草素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木犀草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在防治血栓性疾病中被广泛应用,但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它的疗效。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两种,一种是正规服用阿司匹林后,实验室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仍高于特定水平,  相似文献   

17.
慕鹏莺  牛向宏 《安徽医学》2016,37(9):1124-112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及对照组,每组各33例。3组均常规行活血化淤等基础治疗,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观察3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改善(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CD62p、PAC-1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使用1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炎性反应,同时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糖尿病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和免疫器官系数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雄性SD大鼠诱导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n=12)和糖尿病阿司匹林干预组(AD组n=12),另有鼠龄和体重相似的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组(NC组n=12)。AD组用阿司匹林30mg﹒kg-1﹒d-1灌胃,DM组和NC组用等量的蒸馏水灌胃;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细胞、CD4+T细胞以及CD8+T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TNF-α及IL-6,无菌取胸腺和脾脏计算免疫器官系数。结果实验12周时,DM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胸腺指数,显著低于NC组(P0.01),血浆中IL-6和TNF-α显著高于NC组(P0.01)。与DM组相比,AD组CD8+T细胞无显著改变(P0.05),但AD组CD3+T细胞、CD4+T细胞和胸腺指数显著高于DM组(P0.01),血浆中TNF-α和和IL-6显著低于DM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对糖尿病大鼠免疫系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阿斯匹林对全脑缺血大鼠记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阿斯匹林 (aspirin ,As)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方法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腹腔注射硝普钠的方法建立短暂性全脑缺血大鼠模型 ;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给药组 ,以Y型迷宫、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光镜检测海马细胞的损伤。结果在Y型迷宫实验中模型组、假手术组、给药组的学习成绩分别为 :18.0 0min、9.0 0min、11.5 7min ,记忆成绩分别为 :11.80次、17.17次、15 .2 9次。水迷宫实验中模型组、假手术组、给药组的学习成绩分别为 :2 19s、87s、15 1s ,记忆成绩分别为 :46s、9s、2 7s。光镜检测也发现阿斯匹林可以显著的减少全脑缺血大鼠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损伤。结论阿斯匹林对短暂性全脑缺血损伤海马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哮喘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哮喘(aspirin induced asthma,AIA)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的方法,对AIA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等方面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0例AIA患者,80%(8/10)为中、重症患者,用氨茶碱不能控制症状,100%合并鼻部病变,尤其90%(9/10)合并鼻息肉。结论:阿司匹林哮喘一般为重症,单纯使用平喘药不能取得好的疗效,早期诊断、合理用药、积极预防有助于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