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辉  陆晶晶  劳方金  傅建明  李岩  胡安龙 《浙江医学》2023,45(12):1307-131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系统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2022 年 6 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6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技术及作业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做上述康复治疗时应用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系统对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进行精准的角度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 6 周后分别采用上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测评量表(FMA-UE)评定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系统评定患者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最大活动度。 结果 治疗 6 周后,两组患者上肢 FMA-UE 评分、M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患者上肢 FMA-UE 评分、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肩关节前屈 、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可用于临床上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活动度评估与精准控制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动作观察疗法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醒脑开窍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试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分。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FMA-UE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UE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动作观察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估其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观察患者肩部肿胀程度。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程度和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侧肢体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手的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偏瘫肩痛患者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超短波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超声引导下患侧肩关节腔内玻璃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治疗,治疗前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外旋关节活动度及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评定疗效。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外旋角度及FMA-U评分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评分、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外旋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可有效提高偏瘫肩痛患者被动关节活动度,缓解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可适用于有糖尿病的偏瘫肩痛患者。  相似文献   

5.
背景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偏瘫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而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EMGBF)其疗效较为确切,然而在诸多研究中,其电刺激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并未统一。目的 探讨不同刺激部位和运动方向的EMGBF治疗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26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前屈组、后伸组、外展组,每组89例。根据指诊检查法触诊脱位情况,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三组均采用EMGBF,分别把电极片置于三角肌前束、中束以及后束,并引导患者分别做前屈、外展和后伸动作。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6、9周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治疗前及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rthel指数、脑卒中特殊生活质量量表(SSQOLS)评分并测量患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第3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9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周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升高、疼痛VAS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Barthel指数较前屈组和后伸组升高,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和后伸组降低,外展组Ⅲ度患者AHI较后伸组降低,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肩胛下角顶点间距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肩胛下角顶点间距高于治疗前,疼痛VAS评分、AHI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EMGBF选择对三角肌中束的刺激以及外展运动,优于其他两种方案,通过对核心肌束肌力的提高,能改善患者的肩关节脱位情况,减轻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后续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值得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高能量激光联合痛点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肩周炎病人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病人给予痛点阻滞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能量激光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M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并评价综合治疗效果。 结果 2组治疗后CMS评分、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 < 0.01),且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提升(P < 0.01),且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内旋、外旋、前屈、外展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痛点阻滞基础上给予高能量激光治疗能显著改善肩周炎病人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症状,有助于增加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百会透曲鬓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对中风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CRPS-Ⅰ)患者疼痛、上肢功能、肩关节活动、手部肿胀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风后CRPS-Ⅰ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头针组、悬吊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头针组、悬吊组及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百会透曲鬓穴针法、悬吊疗法及二者联合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Fugl-Meyer(FMA-UE)、手部肿胀程度、肩关节被动活动角度(PRO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治疗前各组患者VAS评分[(8.14±1.06)分、(8.07±1.01)分、(8.11±1.10)分、(8.06±1.13)分,F=0.082,P=0.756]、FMA-UE评分、手部肿胀程度、PROM及MB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周,各组患者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低于治疗前,同时经组间比较头针组、悬吊组、联合组低于对照组,联合组则低于头针组、悬吊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8.
樊琼  刘华  徐冬梅 《黑龙江医学》2023,47(22):2765-2764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偏瘫肩痛(H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HS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ESW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及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5,P<0.05);观察组患者PROM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3,P<0.05);观察组患者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9,P<0.05)。结论:ESWT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能显著降低HSP患者的疼痛程度,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选取90位康复科内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磁刺激组患者接受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阻滞组患者接受利多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组患者接受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SF-MPQ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手掌肿胀度的变化情况的观察。 结果 治疗前,3组SF-MPQ、BI、FMA-UE、手掌肿胀度评定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3组SF-MPQ、手掌肿胀度评定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BI、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两两治疗后比较,联合组SF-MPQ疼痛评分、FMA-UE评分、BI评分评分及手掌肿胀度改善优于磁刺激组和阻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能有效改善肩手综合征症状,促进偏瘫上肢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技术治疗。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水肿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PROM、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VAS和水肿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FMA-UE、PROM、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和水肿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患者的上肢功能,减轻疼痛与水肿,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磁式体外冲击波对肩袖退行性变关节镜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方法将行退行性损伤肩关节镜修补术后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从术后6~8周开始康复功能锻炼,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周、治疗后6周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UCLA)、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以及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or,ROM)进行评估。 结果2组CMS评分在治疗前后均呈现升高趋势,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主动活动范围评分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的组间、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的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CLA评分在治疗前后均呈现升高趋势,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所有评分的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向前屈曲活动评分的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在治疗前后均呈现降低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功能、向前屈曲活动度、前屈力量、满意度评分均呈现升高趋势,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所有评分的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功能、前屈力量、满意度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于肩袖退行性损伤修补术后的患者,电磁式体外冲击波能够显著缓解术后疼痛,对肩关节功能改善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脉冲治疗联合悬吊训练技术(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对颈椎生物力学及颈部肌疲劳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1例。对照组采用SET治疗4周,观察组采用脉冲治疗联合SET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疼痛程度、颈椎生物力学、颈部肌疲劳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颈椎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左侧屈角度、右侧屈角度、左侧旋角度、右侧旋角度、颈部后伸肌群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 IEMG)、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 MF)均高于治疗前(P<0.05),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较低于治疗前(P&l...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偏瘫肩痛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容易被脑卒中偏瘫的症状所掩盖而忽视。国内外多数研究报道针对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调节与适应,但鲜见提及疼痛时患者的功能性活动状态。目的 探讨活动性疼痛评估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合肥市滨湖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76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8例。对照组于每日7:00和16:00,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静止时偏瘫侧肩关节疼痛,并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疼痛指导和康复锻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VAS评估时进行Bobath握手,采用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对活动的限制等级进行评定,并进行疼痛指导和康复锻炼。分别于入组时(干预前)、出院时(干预后),采用VAS、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PI)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与他人关系、睡眠、生活兴趣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睡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与他人关系、生活兴趣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后伸被动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后伸被动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性疼痛评估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关节松动术联合肌肉牵伸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HSP)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HS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肩胛带控制训练、神经松动技术、经皮神经电刺激等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关节松动术联合肌肉牵伸技术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FMA-UE)、日常生活能力(MBI)、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结果 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UE、MBI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IL-6、TNF-α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松动术联合肌肉牵伸能缓解HSP,促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可能与拮抗炎症反应、血液流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镜像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上肢的镜像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对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镜像组与对照组的FMA-UE、MSS、Brunnstrom评分、MBI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患者的以上评分明显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镜像组和对照组组内的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镜像疗法可作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于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术后疼痛以及肩关节功能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肩袖损伤并且行肩关节镜修复术的患者84例,采用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快速康复护理模式,42例)和对照组(一般性常规护理模式,42例),并分别在围手术期间采用上述不同的护理模式。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的基本资料,术后在院期间疼痛缓解时间,术后随访期间的VAS评分、肩关节功能ROM评分、住院时间、患者疗效满意度评分以评价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于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术后疼痛以及肩关节功能的作用。 结果 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快速康复护理模式(24.83±2.57天)能显著缩短术后疼痛缓解时间(37.02±5.42天,P<0.05),同时降低术后4周,8周以及12周VAS疼痛评分(P<0.05)。术后半年,快速康复护理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角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最后提高了满意度评分(P<0.05)。 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可更好地辅助提升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住院时间,最终增加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透灸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透灸法。两组治疗结束后对总体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Mell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有效率87.8%,治疗组有效率9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Mell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透灸法可明显改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缓解疼痛以及恢复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优于温针灸疗法,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对肩关节镜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肩关节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32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随机分成小强度组(16例)和大强度组(16例)。两组患者均根据常规康复训练流程进行运动康复,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3次、治疗第10次及出院后3个月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定肩关节的疼痛程度,采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系统(简称CS评分)评定肩关节整体功能。分析小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对肩关节镜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 小强度组患者CS评分量表中疼痛评分、日常生活及肌力评分高于大强度组患者,而小强度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大强度组患者(P?< 0.05)。小强度组患者与大强度患者组各项指标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VAS评分与C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治疗前后肩关节前屈、外展评分与CS评分始终呈正相关(P?<0.05)。结论 小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在肩关节镜术后关节整体功能修复中效果更佳。小强度运动康复训练无创伤,无需特殊设备,患者容易掌握运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