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复位环形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椎体滑脱后临床疗效及腰椎-骨盆矢状位拟合关系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创伤外科收治的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复位环形融合内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67例双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计算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12个月,患者腰痛VAS评分由(5.1±0.6)分降至(2.1±0.5)分,ODI评分由(44.5±2.2)分降至(18.6±1.0)分,两者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椎LL由47.3°±5.1°降至32.1°±6.0°,SS由40.3°±3.3°降至26.8°±7.5°,PT由34.5°±3.0°...  相似文献   

2.
岳亮  孙进 《黑龙江医学》2019,43(6):602-603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94例,分别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PLIF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以及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等脊柱骨盆参数指标情况。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ODI、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ODI、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LL、PT、PI、S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LL、PT、PI、SS较之前均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应用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余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聊城市人民医院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行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术前及末次随访于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度(slip percentage,SP),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手术前后各参数差值与VAS评分、ODI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8例患者最终获平均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3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残存腰痛症状(VAS评分≥4分);对比术后残存腰痛与无腰痛患者(VAS评分<4分)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发现术后残存腰痛症状患者除PI外,PT变化最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PI外其余各参数的手术前后差值均与ODI、VAS评分改善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PT变化与临床疗效相关性最强。结论 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存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具有相关性,其中PT变化与其相关性最强,手术过程中注重改善PT可减少术后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强松  韩亮 《海南医学》2023,(3):352-355
目的 探讨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治疗的72例无神经症状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行后路环状减压融合术,研究组患者行SA-ALDF。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腰背痛手术(JOA)评分、滑脱相关参数[包括滑脱复位率(RR)、滑脱率(SP)]、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ODI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研究组患者的ODI为(8.42±2.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3±2.59)%,JOA评分为(27.44±1.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09±2.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研究组患者的RR为(85.11±7.31)%,明显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矫正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接受PKP治疗的9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分为胸椎组(T1~T9)13例、胸腰椎组(T10~L2)69例、腰椎组(L3~L5)16例。另选取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脊柱骶骨角(spin-sacral angle,SSA)、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72例DLS患者(DLS组)及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全脊柱侧位X线片),并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DLS组LL、TK、PI和SS分别为(46.760 0±0.721 2)°、(43.080 0±0.560 1)°、(52.850±1.026)°和(39.550±1.090)°,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PT、SVA分别为(24.880 0±0.596 8)°、(24.870 0±0.658 0)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在DLS患者中有明显的差异。LL、TK、SS、PI值可能与DLS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度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脊柱序列功能重建的方法,并进行前瞻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重度腰椎滑脱患者31例,椎管减压后,植入螺钉,双侧椎间隙交替缓慢撬拨,达到椎体复位后固定,重建脊柱序列,椎间隙植入cage。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疼痛情况,影像检查,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改变(PT)。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26例完成解剖复位,5例由Ⅳ度滑脱复位至Ⅰ度。全部患者术后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神根性疼痛,术后随访1例患者出现螺钉断裂。全部患者术后1、2、3年疼痛评分[(0.8±0.2)、(0.9±0.1)、(1.0±0.1)分]较术前[(7.8±0.5)分]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7,P〈0.05),全部患者术后LL[(58.2±10.6)°]、SS[(43.8±6.0)°]、PT[(11.9±3.2)°]均较术前[(72.5±13.7)°,(55.1±3.9)°,(16.8±2.7)°]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8.37、9.13,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器械复位治疗重度腰椎滑脱,恢复脊柱序列,效果较好;腰椎骨盆各角度恢复情况与术后转归有密切关系,应注意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融合术后,发生胸腰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PJK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年龄≥60岁、行腰椎长节段(≥4节)后路融合手术、最上端固定椎位于L1或L2、随访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患者共9例。对照组选取满足相同条件、随访时间达2年、无PJK的患者10例。于脊柱全长侧位片测量颈7椎体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上端固定椎体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 angle,UI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及腰椎骨盆前凸角(pelvic radius-T12,PR-T12)等矢状位参数。记录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PJK现象出现的平均时间为术后7.9个月。胸腰段出现PJK,患者腰椎前凸显著减小,并出现明显的骨盆后倾代偿。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术后重建的腰椎前凸、PR-T12较小,上端固定椎体后仰度数小,腰椎骨盆失衡较重。PJK组与对照组的ODI评分分别为40.6±15.9和21.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后路融合术后出现PJK现象会加重整体矢状位的失平衡,并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减少胸腰段PJK的发生率,手术时应重视对脊柱-骨盆平衡的纠正,构建协调的脊柱曲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及各年龄段、性别、体质指数在 正常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之间各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 随机选取实验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degen- 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 病人( 病例组) 129 例及对照组健康体检 100 例,分别按年龄、性别、体质指数 分组,进行比较骨盆入射角( PI) 、骶骨倾斜角( SS) 、骨盆倾斜角( PT) 、腰椎前凸角( LL) 。结果: DLS 组的 PI 及 PT 均大于对照组( P<0.05) ,而 SS 和 LL 均小于对照组( P<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 1) DLS 组病人的发 病与性别、体质指数及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等均相关,与年龄无关; ( 2) 因变量为 DLS 组的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 回 归分析提示,BMI 及 PI 增大,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IS)主弯Cobb角(MCC)与矢状位及轴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该院推拿科就诊的符合AIS纳入标准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资料,在正、侧位影像资料上记录MCC、主弯方向(MCD)、顶椎旋转(AVR)、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等参数,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集符合要求的患者67例,其中男30例,女37例,平均年龄(14.09±2.90)岁,MCD左侧34例、右侧33例,AVR值Ⅰ、Ⅱ、Ⅲ、Ⅳ度患者分别有15、39、12、1例;MCC(16.94±8.54)°,CL(8.15±10.46)°、TK(21.07±9.59)°、LL(47.38±11.51)°、PI(47.41±10.58)°、SS(34.72±8.91)°。其中MCC与性别、AVR及TK间存在相关性(P<0.05),与CL、LL、PI、SS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AIS患者MCC与患者性别、AVR及TK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冠状位脊柱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滑脱(DL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诊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DLS患者107例,将其纳入观察组。另在同期按照1∶1原则纳入单纯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7例,将其纳入对照组。由骨科专业影像学医生使用X线片拍摄,对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进行收集,包括解剖学参数中骨盆投射角(PI)、胸椎后凸角(TK)及姿势相关性参数中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DLS程度参考SDSG小组制定滑脱分级标准进行判断,并根据结果分成低度滑脱(低PI组、正常形态组、非正常形态组)、高度滑脱(平衡组、失衡组)亚组。结果:观察组患者PI、TK、PT、SS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低度滑脱PI、TK、PT、SS均小于高度滑脱(P<0.05)。非正常形态患者TK、PT、SS均大于低PI组、正常形态组(P<0.05);除PI外,PI组、正常形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衡组PI、PT、TK高于平衡组(P<0.05),SS低于失衡组(P<...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无症状汉族人群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进行测量,建立汉族人群脊柱-骨盆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并对其影响因素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加以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患者入选的85名生活无症状汉族人群,入选者年龄为21~65岁。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参数涵盖了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总腰骨盆角(lumbopelvic lordosis angle,PR-T12)、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以及骶骨骨盆角(sacral pelvic angle,SPA)所涉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客观评估。参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参数间以及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 本研究85名志愿者,男性39名、女性46名,平均年龄男性(50.9±13.2)岁和女性(41.8±13.6)岁。PI, PT, SS, LL, TK, CL, SVA, PR-T12, SSA和SPA的平均值分别为51.1°±8.2°、18.5°±8.0°、32.8°±6.3°、36.7°±11.8°、20.8°±11.3°、11.2°±9.7°、(14.9±39.6) mm、75.6°±9.8°、122.9°±7.8°、54.3°±7.1°。本研究发现年龄与PI、PT呈正相关,与LL、TK呈负相关,与SS无明显相关性。男女两组TK、CL、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比较,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L、TK与体质量指数有相关性,其余参数未发现与体质量指数明显相关。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个体的年龄、种群、性别及体质量指数都有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将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参考意义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以及与髋臼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1例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为Ⅱ度滑脱,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L4滑脱组(n=43)及L5滑脱组(n=48)。所有患者均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以及正侧位X线片,测量过伸过屈位和侧位片的矢状位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sagittal inclination,ASI)与脊柱-骨盆参数,对两组的ASI变化范围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性以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L5滑脱组比较,L4滑脱组的ASI翻转有着更明显的翻转范围(P<0.01)。L4滑脱组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小于L5滑脱组(P<0.05)。L4滑脱组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略小于L5滑脱组,L4滑脱组的LL翻转范围小于L5滑脱组(P<0.05),这表明L4滑脱的患者脊柱平衡所需的LL代偿更小,且脊柱活动范围更大。L4滑脱组与L5滑脱组的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以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均可见PI与PT、SS、LL翻转范围密切相关(P<0.05),且ASI翻转范围与PI、PT、SS、LL翻转范围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不同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在同等滑脱程度下,髋臼活动程度、PI、LL以及腰椎活动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点,探索矢状位参数是否存在年龄、性别差异,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健康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病院脊柱外科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并采集完整的功能障碍指数调查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数据。在全长片上测量患者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LL匹配值、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整理记录ODI值。根据性别、年龄段分组比较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并分析矢状位参数和ODI值的相关性。 结果 不同性别LDH患者年龄、TK、LL、SVA、PI、PT、SS、PI-LL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男性ODI值为46.94±20.09,女性ODI值为55.92±21.26,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结论 LDH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段之间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LDH患者的PI有明显大的趋势,仍需进一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生活质量之间并无相关性。本研究中女性LDH患者较差的生活质量与PI并无显著相关性,但根据以往报道,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椎体成形治疗后新发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脊柱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椎体成形术后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骨盆指数(PI)、骶骨斜坡(SS)、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C7矢状位比值(C7/SFD),随访一年后,根据有无新发骨折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资料的指标差异,并分析椎体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一年后,新发椎体骨折1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BMI、BMD、PI、TK、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SS、PT、C7/SFD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SS、TK和C7/SFD是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过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术后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资料完整的20例无症状成年志愿者与20例脊柱侧弯患者,均为男6例,女14例,排除其他脊柱后凸畸形及老年性脊柱退行性变,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全脊柱站立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骨盆倾斜角(PT)等参数,与健康成人组(20例)比较,并进行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前及术后患者分组并与健康成人对比,PI、PT、LL与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S均与LL轻度相关,PT与SS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I在正常人、术前、术后均与SS和PT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前后的LL均与骨盆参数PI和SS存在明显相关性,术前评估骨盆参数有助于术中确定最适宜的LL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及经关节突截骨(SP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差异,并通过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评价其矢状位平衡的重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SO、SPO手术治疗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PSO组及SPO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SVA)、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和骶骨倾斜角(SS),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参数对比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仅S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O组患者的GK由术前的(75.31±17.13)°下降至术后的(31.81±15.15)°,末次随访时为(36.72±15.16)°,SPO组患者的GK由术前的(65.21±21.43)°下降至术后的(25.60±16.22)°,末次随访时为(40.72±20.41)°。PSO组患者的SVA术前为(78.62±63.31)mm,术后为(-15.13±27.82)mm,末次随访时为(11.02±52.54)mm,SPO组患者的SVA术前为(54.23±77.61)mm,术后为(16.68±42.76)mm,末次随访时为(19.26±37.04)mm。结论 (1)PSO及SPO截骨方式均能有效重建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的矢状位平衡;(2)两种截骨方式的矢状位平衡参数SVA的矫形效果存在差异,PSO组患者的SVA术后易出现过度矫正,但可自发性改善。SPO较PSO更易发生远期后凸矫正角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9.
朱振标  李兴中  刘亦恒  黄重  吴恙  童鑫 《北京医学》2021,43(10):957-960
目的 观察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人工椎体支撑治疗C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一期椎弓根螺钉后路固定人工椎体前路撑开治疗C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3例,其中T114例,T127例,L17例,L2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管狭窄程度、椎体压缩程度、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平均(24.0±5.5)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椎管狭窄程度从术前的(45.2±30.6)%降至(6.1±3.2)%,椎体压缩程度从术前的(75.5±20.2)%降至(11.6±3.7)%,后凸Cobb角从术前的(34.2±18.3)°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4.3±2.2)°,侧凸Cobb角从术前的(18.2±10.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8.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由术前(6.35±2.31)分降至(1.01±0.30)分,ODI由术前的(69.21±12.23)分降至(12.03±1.80)分,JOA由术前的(10.35±3.78)分升至(24.43±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疝、脑脊液漏,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畸形矫正良好,植骨块界面融合,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无螺钉松动及植骨块移位.结论 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人工椎体支撑治疗C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和脊柱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抽取72例行椎体成形术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进行脊柱X线扫描,详细记录骨盆指数、骨盆倾斜角、骶骨斜坡、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和C7矢状位比值,根据随访1年后是否存在新发椎体骨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探讨引发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骨盆指数、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和胸椎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骶骨斜坡、骨盆倾斜角和C7矢状位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斜坡、胸椎后凸角和C7矢状位比值是导致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