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毒邪的源流及其分类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产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密切相关。对其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经历了萌芽、丰富、形成和发展四期,对研究防治外感温热类疾病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外毒病因理论体系,随着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对防治内伤类疾病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各种毒邪致病, 均有一定的特点,但也有明显的共性,即聚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向性、趋本性、兼挟性和顽固性。从病因角度对毒邪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防治毒邪所致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毒邪病因学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毒邪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毒邪在中医病因学中的含义,认为毒邪是中医病因中独立的致病因素,同时论述毒邪的发病特点和毒邪致病的证候特点。毒邪可分为生物性毒邪,物理化学性毒邪和内源性毒邪3大类。其发病特点是毒邪致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毒邪可以与六淫相互夹杂而致病,感染人体后发病迅速,也可潜伏后发病。证候特点是初期可以不出现典型的症状也无明显的阴阳寒热属性;毒邪致病可以出现瘀血、肿块、痰液等病理产物;不同的毒邪而作用于不同的五脏六腑;毒邪致病有顽固性迁延难愈和广泛内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晓强  刘春援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2-223,239
中医毒邪的概念和分类历来繁缛不清,但主要为外毒和内毒.随着科技发展,外毒的内容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如电磁毒、化学毒等.“毒邪伤络”是过敏性紫癜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因和病理环节,其“病位在络,病邪为毒”.不同类型的毒邪导致过敏性紫癜的致病特点与发病表现也不尽相同.内毒作为病理产物,其作用机制复杂,使过敏性紫癜病情迁延不愈;而外毒致病可概括为“气杂之毒多顺传,药食之毒多直中”.  相似文献   

4.
根据传统中医对"毒"邪病因的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当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从化互结致病的病因病机。注重"瘀""毒"病因在COPD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兼夹、相互从化,探索中医治法方药,对丰富COPD的中医病因学,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急性辐射损伤是近现代突现的一种疾病,在中医古籍中鲜有相关记载。目前对辐射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明确和系统的认识。根据急性辐射损伤发病及转归特点,认为其中医病因是一种毒邪。随着历代医家对毒邪致病的不断探索,后世对毒邪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具体、全面。辐射损伤发生时都具有广泛的内损性,且易继生内邪恶化损伤,顽固难愈。因此,从毒邪的角度认识电离辐射,分析其与火(热)毒、温毒、光毒等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近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毒邪、邪毒的论述颇多,但其概念模糊。笔者认为毒邪与邪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病因概念。毒邪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侵入人体后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外感邪气,是引起多种毒症性外感疾病的直接病因。邪毒是毒邪所含有的毒素或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病理产物,是染病后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罪魁祸首。凡是毒邪均含有邪毒,而一般邪气并不一定含有邪毒。对毒邪与邪毒作出明确界定,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环境毒邪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种病因,有着独特的致病特点和演变规律。故首先提出环境毒邪的概念,指出环境毒邪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并探讨了环境毒邪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具有的病因学特点。由此进一步分析环境毒邪与肺系疾病的关系,探讨了环境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临床特点,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环境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治疗,提高此类疾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解毒护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邪 ,作为一种致病因素 ,是中医学重要的病因概念之一 ,包括来自外界及体内自生之毒。中风的发病虽与外界毒邪无明显关系 ,但其发病后所形成的内生之毒却直接影响着疾病病理变化、预后和转归。因此内毒在中风病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王永炎院士[1] 在论述中风病的病因病理时 ,特别强调毒邪的作用。并指出 ,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中风后 ,可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 ,毒邪可破坏形体 ,损伤脑络。中风急性期所产生的病理产物 ,参与了细胞损伤链的过程 ,是有毒的物质。解毒护脑…  相似文献   

9.
毒邪是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外来之邪和内生的病理产物。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在夹杂了病菌的繁殖或传播后方可引起疾病,统称为毒邪;毒邪留恋日久,又会转变为瘀毒、痰毒及虚毒。毒邪致病机理可概括为:1、风、寒、湿、热侵犯人体后与内生之毒共同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2、外  相似文献   

10.
张明 《光明中医》2006,21(8):4-5
在中医学中,毒邪是一种致病广泛的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风苛毒",《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可见,《内经》毒邪的概念是指有强烈致病作用,对人体毒害很深的邪气,是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它与外感,内伤的发病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病中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深入的探讨毒邪与肿瘤的关系,对今后指导肿瘤的治疗和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宜强 《世界中医药》2007,2(4):200-203
恶性肿瘤由毒而生,毒聚乃成瘤,因此防治恶性肿瘤必须重视毒邪致病的主要病因。毒邪有热(火)毒、湿毒、燥毒、阴毒等之分,其中以热毒为主。肿瘤形成之后,应该适时采用攻毒、排毒、解毒三法,多可在临床中取得一定疗效。在运用上述三法时,一要胆大心细,祛毒务尽;二要中病即止,不可过用或乱用。  相似文献   

12.
毒邪是个病因概念。以人体为界,可分为“外毒”、“内毒”两类:“外毒”包括:1化学致病物(药毒、毒品、各种污染、秽毒等);2物理致病物(跌仆损伤等意外伤害,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气候、气温变化,噪声、电磁波、超声波、射线辐射对人体的干扰等);3生物致病物(温病毒邪、疫疠之毒、虫兽毒等)。“内毒”包括:1饮食变毒(酒毒、食积化毒、粪毒、糖毒、脂毒等);2水液成毒(水毒、湿毒、痰毒、尿毒、浊毒等),3诸气生毒(火毒、热毒等),4血瘀生毒(瘀毒、出血、瘢瘕等)。毒邪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毒,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伏毒是毒邪内伏于人体,人体正气尚可耐受制约毒邪,有的人“终生带毒”、“带毒生存”。发病与否,取决于毒邪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防治毒邪可概括为治毒与扶正两个方面。应治毒以解决主要矛盾。治“毒”法的选用又主要根据“毒邪”的致病特点、病理变化而定。外毒以避之、解之为主,使正气免遭损伤;内毒以排之、解之、耐之为主,增强或调节机体清除毒邪的能力,以达到祛除“毒”因,治愈毒病,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超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84-2186
目的:论述毒邪致病、尤其是作为病因所致慢性乙肝的病机及其临床证候的特点;方法:以经典研读的心得为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进行理论研究;结果:内经起的中医文献中出现较多的有关毒邪及其致病、病机的论述,慢性乙肝的发病与自然史主要与毒邪有关;结论:进一步认识中医病因学说,重视毒邪所致的多种传染病、病毒性疾病和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黄海涛 《国医论坛》1999,14(3):19-20
“毒”邪作为多种疾病特别是温病的病因,早在《内经》中已有涉及。而近年来,对“毒”邪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应的诊治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并已形成一种学说。但这一学说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澄清,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1“毒”不能作为温病的独立病因赵氏[‘]汇集了多家意见,认为“温病病因中必有某种共同的致病因素,将此拟称为毒”。并将“毒”的概念定义为“(毒),多指或由邪气侵入,或由邪气产生,或由邪正剧争后产生的某些产物。这些毒性物质干扰破坏人体生理功能相对平衡,即阴阳失调,促使温病发展和恶化”。把温病的病因统…  相似文献   

15.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认为,毒邪是肝衰竭的病因,毒邪的范围应包括外毒和内毒两方面。在我国外毒主要指病毒性肝炎,内毒是因外毒入侵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对机体有特殊而强烈损伤作用的病理产物,可能涉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毒”、细胞因子“毒”、炎性因子“毒”、内毒素“毒”、脂质过氧化“毒”等。毒为致病之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痰为病变之本,并且毒与瘀、痰又可互为因果,“毒”、“瘀”、“痰”胶结为本病基本病机病理,故相对应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解毒、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的:探讨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发病中的地位。方法:阐述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毒邪的认识,毒邪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并重点阐述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的作用。结果:毒邪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之邪,它可造成机体多方面的损害,肝豆状核变性是一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器官,铜浊毒邪内聚体内是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也是从毒论治的依据所在。结论: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铜毒内蓄,损伤肝络、脑络以及全身的络脉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病机关键,从毒论治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屈静  邹忆怀  支楠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29-1631
<正>毒邪学说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在现代发展达到高潮。有关内毒、毒邪的文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现将其分为概念、致病特点、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分述如下。1毒邪概念1.1明确区分内毒与外毒传统涉及毒邪虽有医家指出毒可  相似文献   

18.
温邪与“毒”致病学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温病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有分别从温邪和毒邪立说。但温、毒两邪有何联系?有何区别?长期以来论述者甚少。现今,不少医家已开始从本质上对温病病因进行客观的研究分析,初步阐述了温邪与毒的关系,论证了温病毒邪致病学说的正确性,从而充实、发展了温病病因学说。临床研究与应用温邪与毒邪致病的共同特点为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多以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等。但因温邪与毒邪之不同,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证侯上各自固有的特性。一、致病机理的研究温邪与毒邪作为病因,现代医学所说的致病微生物应当包括在…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医药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壮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广西自古就是"瘴疠"之地,是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高发区,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同该类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毒虚致病"病因病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及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全过程。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即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相互作用产生的痰毒、瘀毒、热毒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说明炎症反应贯穿"痰瘀热毒"产生的全过程,痰毒、瘀毒和热毒作为病邪又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这样反复循环,可致粥样斑块形成和不断增大。因此,AS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炎症反应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