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功能性胃肠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易智慧  欧阳钦 《四川医学》2005,26(6):681-686
功能性胃肠病(fund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近来的研究进展颇大,多数作者强调心身疾病中心身互动以及心理因素的主导作用。由于胃肠运动研究方法学的改善对神经内分泌、生化介质、肌电活动及心理、情感等的深入研究,使对胃肠功能性疾病机制的探索大大深入。特别近年来神经胃肠病学的发展以及肠神经系统(ENS)结构、功能的深入研究,使人们思考脑与胃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并在某种程度上赋予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器质性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脱敏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可行性。方法选取84例FGIDs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A组)和系统脱敏疗法组(B组),A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B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系统脱敏疗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从临床症状、SDS、SAS评分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脱敏疗法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从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随机选择62例进行研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结果:经过治疗,37例(59.68%)症状消失,病情好转;20例(32.26%)症状明显减轻;5例(8.06%)症状无改善。随访6个月,绝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结论:诊断功能性胃肠病的时候,要首先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并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基础,对功能性胃肠病进行识别和排除性诊断。治疗的时候可以采取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并注意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心理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 (FGD)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及医院焦虑抑郁测定量表 (HAD)对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 6 7例FGD患者〔主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FD)和肠易激综合征 (IBS)〕进行调查 ,并与国内常模组及正常人群作对比分析。结果 在EPQ测定中男、女患者E值、P值与常模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而N值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L值与常模组比较 ,男性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女性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在HAD测量中 ,A和D与正常人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FGD患者情绪不稳定 ,情绪因素对FGD患者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胃肠病是常见病,但有关农村人群发病情况的研究很少,我们近期完成的研究提示,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功能性胃肠病也是常见病。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未明,但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农村人群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农村地区功能性胃肠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建立县乡村三级疾病防治体系是提高农村功能性胃肠病诊疗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中医药对其的介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历勇 《铁道医学》1999,27(3):143-145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胃肠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世文 《中外医疗》2011,30(7):67-68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186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综合组,各93例,药物组给予奥美拉唑+黛力新,综合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再加以心理疗法。结果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1.72%,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2.47%,药物组复发率多于综合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CL-90、SAS和SDS评分2组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但综合组改善优于药物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药物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高、易复发、治愈率低,已引起诸多医师的关注,是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中研究较多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精神因素对该病的重要影响。从中医理论出发,以中医典籍为依据,针对中医在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调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高、易复发、治愈率低,已引起诸多医师的关注,是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中研究较多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精神因素对该病的重要影响。从中医理论出发,以中医典籍为依据,针对中医在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调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时机,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诊疗及护理.笔者通过对患者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根据精神病患者心理状态及不同时期,给予适时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不同,心理状态及其要求也不尽相同.所治疗疾病由高至低依次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等.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中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慧彬 《医学综述》2011,17(14):2143-2145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类具有消化道症状而目前暂不能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病理指标异常来解释的疾病。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现代医学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得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不同的精神心理因素影响这类疾病的发生、进展和治疗。现就精神心理因素对FGIDs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和心理治疗对FGID预后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50岁以上部分男性可能出现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相似的临床症状,因此被命名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探讨了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概念、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以及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3.
50岁以上部分男性可能出现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相似的临床症状,因此被命名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探讨了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概念、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以及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概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研究进展.方法:搜集并整理近年来关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论和临床角度概述中医治未病理在针灸预防中风中的运用.结果:针灸在预防中风的临床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结论:针灸通过治疗中风先兆来预防中风,对一些卒中高危个体确实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缺血性心肌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针刺防治心肌缺血具有确切的作用及优势。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针刺防治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针刺具有清除受损心肌组织及细胞的自由基,改善其能量代谢;改善血管痉挛,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及血管新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Ca~(2+)超载,增加线粒体数目,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炎性因子的含量或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调节中枢神经肽类物质的释放等作用多种机制,发挥改善和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笔者结合针灸临床多年经验认为,穴位贴敷疗法不适宜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而毫针疗法则可有效控制急性期发作,如若配合拔罐疗法效果会更佳。但是针灸治疗COPD存在以下问题:①还未形成统一的针灸诊疗方案及标准,所以,针灸作为治疗本病的一种重要疗法就得不到广泛推广;②文献报道偏重于临床疗效观察,但机制研究比较少,这也局限了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思路;③针灸对本病气道重塑的干预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结果:本组96例患者只有1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13.5%),1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经抗酸止血治疗者7例,经内窥镜止血者5例,因保守治疗无效采用手术治疗止血者1例,13例患者全部止血,平均止血时间为26.8h;全部临床治愈。结论:正确及时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改善出血患者的预后,达到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9.
马兜铃酸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其病因主要为使用相关药物不规范,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易进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关键是规范使用中药,及时停药,可运用肾作用明确的中药以改善肾损伤。  相似文献   

20.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