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化学发光与酶免疫分析检测HBsAg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电化学发光(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的结果。方法: 选择HBsAg阳性标准品和99例4种模式样本[①HBsAg(+)/HBeAg(+)/HBcAb(+);②HBsAg(+)/HBeAb(+)/HBcAb(+);③HBsAg(+)/HBcAb(+);④HBeAg(+) HBcAb(+)],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一步法、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 ECLIA的日内CV比ELISA一步法、二步法分别提高3.3%和3.2%,日间CV分别提高3.5%和3.3%,敏感度各为0.063、0.5和0.25ng/ml。①②③模式3种方法HBsAg100%阳性率。④模式2例ECLIA1:50稀释和ELISA二步法为阳性,而ECLIA原倍和ELISA一步法为阴性。①模式1:50稀释后的HBsAgCOI值比原倍血清高。结论: 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简便快速,标本的含量较低或浓度过高可出现假阴性。为避免一步法Hook效应造成的假阴性,可采用经典的两步法。ECLIA灵敏度高,但也存在Hook效应,必要时应稀释标本进行检测或进行中和确证试验。  相似文献   

2.
晏红 《中外医疗》2012,31(10):163-163
目的分别用双抗体夹心一步法及两步法检测200份慢性乙肝患者标本(亦作为阳性对照标本)及临床随机体检标本372份和186份排除乙肝病毒感染的阴性对照标本,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寻找一种更适合基层医院的最简便快速价廉的方法。结论根据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对双抗体夹心一步法及两步法测HBsAg的结果及方法进行比较后本人认为对于HBeAg阴性的标本,用一步法和两步法检测HBsAg的结果是完全吻合的;而对于极少数皿BeAg阳性珈BsAg阴性的标本可用两步法检测HBsAg,以排除是否HBsAg浓度过高的“帚现象”引起的假阴性亦即钩镰效应。  相似文献   

3.
黄锦莲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6):2202-2203
目前国内检测HBsAg大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该试剂操作方法为双抗体夹心双位点一步法,用这个方法检测HBsAg时,如果标本中HBsAg浓度过高,会因钩状效应(HOOK)出现假阴性而造成HBsAg漏检,这样势必增加医疗风险,存在医疗隐患,严重威胁医疗安全。为了防范HBsAg漏检问题,笔者将一步法中HBeAg和HBcAb两项阳性而HBsAg阴性的血清标本进行不同比例稀释后,再用一步法和二步法进行分别检测及比较,以探讨一步法试剂的钩状效应在HBsAg检测的漏检情况和二步法的临床应用意义及价值。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来自本院门诊…  相似文献   

4.
酶联免疫一步法HBeAg阳性HBsAg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实验一步法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HBV-M)时出现e抗原(HBeAg)阳性而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原因。方法:用ELISA二步法检测一步法测定时出现上述现象标本中的HBsAg,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结果:一步法检出的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的标本共9例,二步法检测这9例标本的HBsAg均为阳性。结论:钩状效应易造成临床漏检,是一步法检测HBV-M时出现HBeAg阳性而HBsAg阴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赖雄  吴兆勇  余岸松 《吉林医学》2007,28(7):879-88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含量过高致ELISA一步法钩状效应(hook effect)的产生及对策。方法:HBeAg阳性HBsAg阴性标本15例,倍比稀释标本后分别应用ELISA二步法和一步法检测HBsAg,观察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及不同稀释比与吸光度的变化。结果:检测15份标本原血清结果,一步法HBsAg均为阴性,二步法均为阳性;一步法,大部分标本从原血清至1:8均为阴性,吸光度值OD为0.075,1:16稀释后OD值逐渐升高,从1:128至1:1 024吸光度变化不大(OD:3.30±0.15),1:2 048后OD值逐渐下降;二步法从原血清到1:256吸光度变化不大(OD:3.20±0.18)),1:512后OD值逐渐下降。结论:ELISA二步法可避免HBsAg浓度过高致钩状效应所引起的HBsAg检测结果假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试长对ELISA一步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其S/CO值可疑标本进行复查分析,探讨GICA法在上述可疑标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GICA法与ELISA一步法同时对阴性对照及低定值质控血清进行测定,比较两者的特异性与灵敏度;采用GICA法与ELISA二步法对ELISA一步法测定HBsAg其S/CO值可疑的80份标本进行重复测定,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GICA法对1ng/ml的灵敏度为95%,特异性100%。对80份可疑标本,GICA法假阳性为0,假阴性6.67%,准确度96.25%;而ELISA一步法假阳性高达54.29%,假阴性0,准确度76.25%。结论:GICA法在ELISA一步法测定HBsAg其S/CO值可疑标本的复查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果准确等优点,是HBsAg复查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的差异。方法:选择26例经ELISA法检测已确定乙肝五项中HBsAg阴性而HBeAg和HBcAb阳性(其中7例HBsAb阳性)的患者血清,应用MEIA法再次检测乙肝五项。结果:MEIA法检测结果显示,21例患者血清HBsAg呈现阳性(其中6例HBsAb阳性),1例患者血清HBsAg仍呈现阴性(其HBsAb阳性),4例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均呈现阴性。结论:MEIA法可减少假阴性、假阳性的发生,优于ELISA法。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两对半”酶标法带现象的产生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现象在ELISA检测中的问题已引起国人的关注,而且研究者甚多,其机制尚未清楚,但在免疫学中则常发生和存在。研究资料表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而产生的抑制反应现象(抑制带),为什么在同一份血清标本中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可能是带现象呢?因为HBeAg多与HBsAg同时存在,滴度基本平行,HBeAg一般在HBsAg出现后出现,HBsAg消失前消失,所以通常情况下,HBeAg只在HBsAg阳性血清中存在,抗-HBe在HBsAg携带者血清中存在,抗-HBe在低滴度HBsAg标本中存在,故而临床检测结果出现HBeAg阳性,而HBsAg阴性;抗-HBe阳性而HBsAg阴性;抗-HBc阳性而HBsAg阴性者则应考虑为“带现象”。  相似文献   

9.
刘灵辉  姚为民  甘露  彭光祥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314-1315,1367
目的探讨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二次利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使用后的反应板进行二次利用。结果对363份HBsAg阳性标本和159份HBsAg阴性标本,用首次使用的反应板和二次利用的反应板进行了对比检测,阳性符合率为100%,阴性符合率为98.7%(x^2=0.019,P〉0.05)。二次利用前、后的实验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对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可以进行二次利用,是一项保质保量的开源节流的方法。并可推广到HBsAb、HBeAg等双抗体夹心法的检测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结果的影响。方法:对400份不同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测定,其中阴性标本217份,强阳性标本95份,弱阳性标本88份:用人为方法造成溶血,对溶血标本重新测定,对2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1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标本和95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强阳性标本,非溶血标本和溶血标本血清检测结果(阴性或强阳性)全部一致,非溶血标本和溶血标本血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OD值无统计学意义;8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弱阳性标本,溶血标本血清检测出现假阴性率为7.95%(7,88),非溶血标本和溶血标本血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OD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溶血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强阳性的标本影响不大,而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弱阳性标本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假阴性。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其五项同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其五项常见模式中的阳性表达,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6555份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eAb)6种免疫指标的表达。结果440例HBsAg(+)+HBeAg(+)+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7.95%;1237例HBsAg(+)+HBeAb(+)+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66.61%;236例HBsAg(+)+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2.63%;68例HBsAg(+)+HBeAg(+)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0.88%;26例HBsAg(+)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34.62%。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可补充和完善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的不足,能较HBeAg更好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12.
HBV血清标志物ELISA检测法中的钩状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蔺承艳  钮琼 《海南医学》2010,21(5):114-115
目的对HBV血清标志物检测中出现的钩状效应现象进行分析,了解因检测中“钩状效应”而造成假阴性的发生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对出现HBsAg阴性而HBeAg和HBcAb为阳性的异常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异常模式中HBsAg阴性均为假阴性。结论警惕因ELISA一步法的方法学原因而造成具有较强传染性的乙型肝炎病人漏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金标法快速筛查无偿献血者HBsAg结果。方法对流动采血点留取的9200份金标法快速筛查HBsAg阴性留样标本,用两种ELISA(酶联免疫法)诊断试剂盒同时进行HBsAg检测分析。结果9200份无偿献血者HBsAg快速筛查阴性标本,经ELISA法检测,北京万泰试剂检测出23份阳性标本、厦门新创试剂检测出25份阳性标本。其中两种ELISA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19份标本。取ELISA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重新用金标法检测其中14份标本为阳性结果,另外11份标本为阴性结果。结论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规范操作,对降低金标法快速筛查中漏检和减少假阴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探讨231例早产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丽  刘毅青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61-2462
目的:探讨胶体金标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作为金标准方法,检测患者血清388份,其中检测出阴性262份,阳性126份,同时再用胶体金标法检测。结果:胶体金标法检测HBsAg的灵敏度为73.8%、特异性为96.6%,阳性预期值0.912,阴性预期值0.885,假阴性率26.2%,假阳性率3.44%。结论:胶体金标法检测HBsAg灵敏度低于ELISA,存在一定的漏检率,与ELISA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BLISA双抗体夹心法系一种较优的检测方法,近年报道可将ELISA夹心二步法改为一步法,国内外已逐渐推广使用。最近我们应用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时,发现3份HBsAg强阳性(对流免疫电泳测定1:32以上)血清出现假阴性结果,为探明其原因,曾将3份HBsAg强阳性血清分别以原液,1:5、1:10~1:6400不同稀释度,用上海科华及浙江余杭两试剂厂制的一步法检测HBsAg试剂,同时进行一步法和二  相似文献   

16.
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067例HBsAg阳性的血清作前S1抗原及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进行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抗-HBc(+);HBsAg(+)、HBeAg(+);HBsAg(+)、抗-HBe(+)、抗-HBc(+)和HBsAg(+)、抗-HBc(+)等5种模式中,前S1抗原检出率分别为60.5%(245/405)、59.8%(52/87)、14.3%(72/504)和7.0%(5/71)。HBeAg阳性者与HBeAg阴性者前S1抗原检出率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结论前S1抗原与HBeA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情况,同时亦能反映HBeAg阴性患者体内是否有病毒复制.与传统的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可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某大学新生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所取4585份新生血清的HBV血清标记物。结果 4585份血清中HBsAg(+)、HBeAg(+)和HBcAb(+)标本213份,阳性检出率为4.65%:HBsAg(+)、HBeAb(+)和HBcAb(+)标本139份,阳性检出率4.12%;HBsAg(+)433份,阳性率为9.44%。结论 某大学入学新生的HBV血清标记物阳性率偏低,人群易感性较高,应加强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替代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胶体金三种方法,确定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必要性。方法 使用目前国内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胶体金、RPR和TRUST试剂及ELISA试剂检测门诊(皮肤科)忠者标本和术前患者标本阴阳性标本,同时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几种不同试剂的检测假阴性和假阳性率。结果 在对45份阳性和32份阴性标本的检测中,所用RPR、TRUST试剂、胶体金的假阳性率,分别为15.6%(5/32)、12.5%(4/32)、18.7%(6/32),假阴性率分别为33.3%(15/45)、22.2%(10/45)、20%(9/45);而两种ELISA试剂均无一例假阳性、假阴性。ELISA试剂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明显低于RPR、TRUST和胶体金试剂p〈0.01。结论 在梅螺旋体抗体和胶体金的临床检测中,有必要使用ELISA方法替代RPR、TRUST和胶体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连市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大连地区儿童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分析其表达模式。方法:采用快速酶联固相免疫法一步法(ELISA)检测6534份血清标本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结果:共获得62份HBV感染标本,占全部标本的0.95%。HBV感染模式以HBsAg是否为阳性分为感染期和恢复期,共发现13种模式,感染期模式以5、8、9、10为主。抗HBs单项阳性标本占58.37%。结论:大连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表达模式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与乙肝疫苗接种、父母的感染以及母婴传播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五项常见模式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4500例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比较不同血清模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阳性率。结果:前S1抗原在大三阳HBsAg(+)+HBeAg(+)+HBcAb、HBsAg(+)+HBcAb、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模式中的阳性率显著增高,依次为83.78%、74.07%、60.21%。HBeAg阳性模式组的前S1抗原的阳性率与HBeAg阴性模式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检测,可起到提示病毒是否复制的补充作用,与其他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对临床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