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植入心脏起搏器对病人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98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病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对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与植入前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心功能分级、植入起搏器类型对术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其复相关系数为0.427。结论起搏器植入能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人的生活质量,对未婚、丧偶及高龄病人给予心理干预及家庭支持帮助,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 全组153例,男82例,女71例。年龄33~84(平均58.3)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7例。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86例。全组共用起搏器214个,包括VVIR 2个;DDDR 1个;、DDD 2个;AAI 1个;其余均为VVI型起搏器(其中可编程者121个)。国产起搏器101个,进口起搏器113个。1986年前多采用国产起搏器,此后多采用进口起搏器。全组均采用经静脉起搏法。经头静脉插管118例次;经颈外静脉插管15例次;经锁骨下静脉插管40例次。安装起搏器后,全组病人原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经门诊随访或信访,存活126例,最长达14年。其中多数病人恢复原来工作,或改为轻工作,一般均可生活自理。死亡10例,其中5例死于心内原因(猝死2例,感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病人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糖尿病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护理特点。方法 对38例糖尿病并发心律失常病人术前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伤口护理及做好健康指导。结果 38例病人术后起搏器功能良好,全部治愈出院,2例在术后半年内出现伤口感染需2次入院治疗。结论 对于患糖尿病需要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病人,术前要重视心理护理,药物治疗及饮食指导,有效控制血糖,是预防和降低术后伤口感染,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经胸横切口暴露头静脉及使用导引钢丝、静脉鞘管引导放置起搏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220例具备起搏治疗指征的病人,在右上外侧胸部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当经该静脉直接送入起搏电极导线有困难时,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的引导下送入电极导线.如果经以上方法均不能顺利放置电极导线,则经切口内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电极导线.起搏器埋藏在头静脉切口内侧的皮下囊袋内.结果横切口同样能良好地暴露头静脉.此外,当需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直接经该切口内穿刺不但方便,而且减少创伤.直接经头静脉放置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分别为71%及58%,加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后成功率分别提高到94%及88%(P值均<0.01).结论经胸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结合使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技术可显著性提高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的成功率,减少锁骨下静脉穿刺及相应的并发症,并方便起搏器的放置.  相似文献   

5.
<正> 1987年开始作者利用国产塑料自制静脉扩张管的外套管,采用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法,为7例患者安装了人工心脏起搏器(临时起搏器1例,永久起搏器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者73岁。均获得成功,且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现将操作过程及几点体会简述如下。一、自制外套管利用国产塑料管自制静脉扩张管的外套管。取内腔刚好能通过永久起搏电极导管头部及能插入7F静脉扩张管的塑料管(要求壁较薄相对较硬)。其长度以静脉扩张管头部能外露2~3cm为宜,约12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路径置入临时起搏器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行急诊PCI的冠心病患者168例,均需要置入临时起搏器。将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各84例。锁骨下静脉组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股静脉组患者经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和置入临时起搏器时间(置入用时)及局部出血、迷走反射、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锁骨下静脉组患者临时起搏器置入用时短于股静脉组,局部出血、迷走反射、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股静脉组(P<0.05)。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路径置入临时起搏器较股静脉路径能为急诊PCI及时开通罪犯血管赢得宝贵时间,且能有效降低PCI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和植入起搏器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8例慢性房颤患者行房室交界区消融和植入起搏器(Abl+Pm)治疗,探讨这一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经右股静脉植入4极电极导管于右心室心尖部和4极大头消融导管至房室交界区,于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处放电消融,直至出现三度房室阻滞,然后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阻断房室交界区并植入起搏器。8例慢性房颤患者植入VVI起搏器,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症状改善,3个月后心胸比例由原来的0.62±0.04缩小为0.57±0.05,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功能(NYHA分级)均提高Ⅰ级以上;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8例植入VVI起搏器,1例植入DDD起搏器,房颤发作时,8例无临床症状,1例仅有轻微心悸。随访1~47个月,无1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栓塞和心功能恶化。结论 房颤患者的Abl+Pm治疗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组90例埋藏起搏器患者是我院1980年1月至1990年9月间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男性5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0.1岁.除1例为DVI 型起搏器外,其余均为ⅤⅥ型.早期多使用国产起搏器,中后期为进口或中外合资起搏器.1985年前多采用切开头静脉或颈外静脉的方法,以后多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送入起搏导管.本组病人中出现的感染、电极移位、导线折断、电源提前耗竭等问题,文献中屡见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根电极导线心室起搏双腔感知双反应方式起搏器 (VDD起搏器 )的远期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1993- 0 3~ 2 0 0 2 - 0 5共植入单根电极导线的VDD起搏器 16例 ,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 4例 ,年龄 4 9~ 75岁 ,平均年龄 ( 6 4 4± 7 8)岁。均为窦性心律正常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常规采用穿刺锁骨下静脉方法植入电极导线 ,起搏器植入电极导线插入的同侧。结果 随访时间 112~ 1个月 ,平均 ( 6 8 8±6 3)个月。全部患者植入后 ,心功能提高 ,临床症状消失 ,长期随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无心房感知不良者。 1例因冠心病合并心衰于随访 4 2个月死亡外 ,其余均健在 ,无失访者。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 ,使用VDD起搏器手术简单易于操作 ,又可减轻病人负担并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内科同道应重视这类起搏器的选用 ,特别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器装置(开胸组),49例选择经静脉拔除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经静脉组),清除心外起搏器装置。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开胸组和经静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经静脉组以单纯囊袋感染为主(41/49例),开胸组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赘生物形成为主(7/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经静脉组患者长[(12.1±7.3)年比(9.2±6.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6/10例)患者同期行其它心外科手术,2例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术。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开胸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均低于经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经静脉途径已能有效地拔除多数起搏器电极导线,首选内科途径。外科开胸手术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适用于下列患者:①赘生物过大,易导致肺栓塞者;②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困难者;③合并其它心脏疾病,需要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④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三尖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高龄心脏起搏器置入病人36例,根据置入不同类型分为单腔起搏组(n=18例)和双腔起搏组(n=18例);选取同期无明显心脏疾病的高龄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F水平较置入前降低,LVEDV较置入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治疗后LVEF、LVEDV均低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组、双腔起搏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总健康状况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 0.05);但两组间置入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置入双腔起搏器对病人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但临床应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及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心脏起搏器类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数字化技术在提高起搏器日常随访管理工作效率中的作用。方法:将42例植人数字化起搏器患者采用常规随访模式与“治疗顾问”随访模式进行起搏随访,对比两种随访模式工作效率。结果:“治疗顾问”随访模式较普通随访模式能显著缩短患者的随访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结论:数字化起搏器“治疗顾问”功能能显著提高起搏随访工作效率,其代表了对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标准化治疗领域的重要进步。  相似文献   

13.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床旁临时起搏器快速安置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安全、简便的临时起搏器安置方法。方法选取78例病人,在床旁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将临时起搏电极在观察起搏信号与送入右心室,通过测定阈值及QRS波群的形态确定电极位置。结果78例病人穿刺均获得了成功,所用时间平均13.51±4.69min,留置时间平均为2.23±2.29d,起搏阈值平均为0.73±0.26V。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床旁临时起搏术是一种安全,快捷的临时起搏器安置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路径置入临时起搏器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行急诊PCI的冠心病患者168例,均需要置入临时起搏器。将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各84例。锁骨下静脉组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股静脉组患者经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和置入临时起搏器时间(置入用时)及局部出血、迷走反射、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锁骨下静脉组患者临时起搏器置入用时短于股静脉组,局部出血、迷走反射、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股静脉组(P0.05)。结论经锁骨下静脉路径置入临时起搏器较股静脉路径能为急诊PCI及时开通罪犯血管赢得宝贵时间,且能有效降低PCI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例符合CRT适应证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置入三腔起搏器,使心脏房室收缩趋向正常顺序、室间收缩同步化。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了三腔起搏器,左室电极靶血管2例位于左后侧静脉,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因为置入左后侧静脉膈肌跳动而改为心大静脉。结果:3个月时患者的胸闷气促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心功能可达到NYHAⅡ级;QRS宽度均较术前缩短;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术后3个月程控仪测试参数显示,与置入三腔起搏器前相比夜间心率有所降低,活动度增加,心率变异性有所提高。结论:CRT通过改善心脏收缩的同步性,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8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压、焦虑程度、疼痛改善、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血压异常比率、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疼痛改善和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舒适护理能改善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23例病人都有慢性(>3月)严重症状如休息时心率>100次/分、心悸、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不易控制的房颤、房扑,经多种药物和电复律治疗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病人分为两组:研究组12位病人,接受房室结消蚀和永久性VVIR起搏器治疗;对照组11位病人,仅接受起搏器治疗。生活质量主要根据特殊活动分类的功能分级,对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对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8例老年持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阻断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植入永久起搏器。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室重塑、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随访半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0.52±0.04vs0.34±0.03,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不明显(61.5±3.9mmvs64.5±3.1mm,P>0.05);6min步行距离和SF-36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能改善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8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植入起搏器.其中双腔起搏(包括双室三腔起搏)95例(74.8%);单腔心室起搏32例(25.2%).所有患者首选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并对寻找头静脉及电极导线植入方式做了较大的改进.电极导线的头端应固定在心腔内,切口内起搏器囊袋处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在电极导线送入心内前制作起搏器囊袋,并放置纱布压迫止血,对少数渗血较多的患者,局部适当加凝血酶或用电凝刀止血.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手术当日或次日).结果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导线的成功率,在单腔起搏器为92.0%,双腔起搏器81.5%.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3.9%),分别是:囊袋血肿3例(2.4%),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松动1例(0.8%),心肌穿孔1例(0.8%).无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及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结论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导线可避免锁骨下穿刺所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尤其重要;电极导线脱位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与早期下床活动无关;应采用适当方法达到囊袋内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囊袋血肿及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CIED)术后各项起搏参数变化及工作状态,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使CIED发挥最佳治疗效益,使病人获得最大疗效。方法入选我院CIED病人258例,采集植入术后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后各项起搏参数变化及工作状态,普通起搏器或CRT-P病人每6~12个月采集1次,ICD或CRT-D病人每3~6个月1次,以后每年1次,出现电池耗竭征象时,增加随访次数,定期程控随访。结果 258例病人中,有3例起搏不良,3例感知不良,膈神经刺激2例,房性心律失常12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3例,发现了16例电池耗竭,给予及时更换,并通过程控解决了2例病人的临床问题。结论定期程控随访可维持起搏系统正常工作,延长起搏器寿命,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