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检测胰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能性。方法:对21例胰腺癌患者和11例健康志愿者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灌注参数BF和BV,并对21例胰腺癌及胰腺正常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法)染色,显微镜下计数VEGF表达阳性细胞和MVD。结果:胰腺癌组的灌注参数BF、BV低于正常胰腺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胰腺癌组织的MVD、VEGF表达均高于胰腺正常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无法真实反映胰腺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对胰腺癌的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测量和评价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正常胰腺40例,胰腺癌患者15例,行64层螺旋CT胰腺灌注检查,采用Siemens Body perfu-sion软件测量所有病例的正常胰腺实质和胰腺癌部位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灌注起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渗透性(permeability)、patlak血流容积(pBV)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胰腺组的BF、BV、TTS、TTP、permeability和pBV分别为:(90.7±29.26)ml.100 ml-1.min-1、(192.31±43.81)ml/L、(20.63±16.02)0.1 s、(142.38±33.4)0.1 s、(99.33±49.95)0.5 ml.100 ml-1.min-1和(157.72±52.48)ml/L;胰腺癌组的BF、BV、TTS、TTP、permeability和pBV分别为:(22.91±10.64)ml.100 ml-1.min-1、(52.28±18.06)ml/L、(19.43±7.58)0.1 s、(154.92±30.83)0.1 s、(115.23±33.55)0.5 ml.100 ml-1.min-1和(83.06±41.68)ml/L。胰腺癌组的BF、BV、pBV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胰腺癌时的血流灌注量明显少于正常胰腺的血流灌注量;胰腺癌组的渗透性高于正常胰腺组;两组间的BF、BV、pBV及Permeability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的灌注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胰腺组和胰腺癌组的CT灌注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T灌注成像与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胰腺癌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50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于本院例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均接受CT灌注成像及多层螺旋CT扫描,对比不同诊断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多层螺旋CT对胰腺期、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高于平扫及动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在CT平扫及各个增强期的密度均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织实施CT灌注成像后BF、BV、PS水平低于正常胰腺组织,而MTT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灌注参数对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4.
常泰  戴娜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274-2277
[目的]探讨前列腺64排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及对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28例(A组)和BPH患者35例(B组),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64排CT灌注扫描,比较两组灌注参数:血流量 (BF)、血容量(BV)、峰值(PE)、达峰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结果]A组BF、BV、PE分别为(0.492±0.115) mL/(100 g·min),(0.146±0.019) mL/100 g,(33.4±5.1) HU均显著小于BPH组(1.712±0.095) mL/(100 g·min),(0.276±0.031) mL/100 g,(56.7±6.7) HU(P〈0.05),TTP、PS分别为(54.2±5.6)S和(54.8±6.9)mL/(100 g·min)均显著大于BPH组(26.4±4.6)S和(20.1±4.8)mL/(100 g·min) (P〈0.05).[结论]前列腺64排CT灌注成像方法可行,灌注数据获得简单快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前列腺血流灌注变化;前列腺64排CT灌注成像能定量地提供前列腺血流信息,可无创性地辅助诊断前列腺癌和BPH.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部CT灌注成像对周围型肺癌分期及肿瘤坏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68例证实为周围型肺癌的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选取肿瘤检测到的最大层面分析,同时比对患者CT灌注成像扫描各项参数[强化峰值(PE)、血容量(BV)、灌注值(PER)、达峰值时间(TTP)],分析不同肺癌分期肿瘤坏死患者胸部CT灌注成像参数值的差异。结果T2期PER、PE、BV较T1期显著降低,T3期BV、PE、PER较T2期显著升高,T4期BV、PE、PER较T3期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肿瘤坏死层面上,坏死组PER、PE、BV较未坏死组显著降低(P 0. 05),而TTP则显著增高(P 0. 05)。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周围型肺癌的灌注参数结果显示,小细胞癌的BV、PE、TTP值较腺癌和鳞癌稍低,腺癌的BV、PE、TTP、PER稍低于鳞癌,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胸部CT灌注成像参数分析可间接鉴定肿瘤分期和坏死情况,为患者病情的无创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方向与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显示ⅠA期宫颈癌瘤灶的能力,探讨CT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例经活检诊断为ⅠA期宫颈癌的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所有患者均在子宫颈CT灌注扫描后经宫颈锥切术病理证实为ⅠA期,选择其中14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观察分析所得灌注参数图,并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A期宫颈癌组织与正常宫颈组织的BV、PS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组织的BV、PS值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BF、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结论:CT灌注图可直观显示ⅠA期宫颈癌病灶,有助于ⅠA期宫颈癌的定位诊断.CT灌注参数可用于宫颈癌的血供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320 CT灌注成像参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诊断为宫颈癌患者行子宫颈CT灌注扫描,其中Ⅰ~Ⅱ期宫颈癌组16例,Ⅲ~Ⅳ期宫颈癌组20例,取15例宫颈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Perfusion CT软件包对灌注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及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结果:Ⅰ~Ⅱ期宫颈癌组和Ⅲ~Ⅳ期宫颈癌组的BF、BV、PS均高于宫旁正常对照组;Ⅲ~Ⅳ期宫颈癌组的BF、BV、PS均高于Ⅰ~Ⅱ期宫颈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值随肿瘤病理分期的升高而增加。结论:子宫颈癌320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反映子宫肿瘤灌注成像参数及其内部灌注状态可靠,对肿瘤的分期及预后评估、评价肿瘤治疗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正常胰腺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提供正常胰腺灌注参数参考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3月45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检查。灌注扫描采取连续容积扫描模式,7.2 mm层厚(4/3 cm),120 kV,150 mA,512×512像素。以高压注射器通过肘正中静脉留置管注射碘帕醇300 mgI/mL,5 mL/s,共50 mL,延迟6 s,数据采集40 s,数据传到Syngo multi-modality工作站,测量感兴趣区(ROI)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和表面通透性(PS)的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胰腺的灌注参数BF、BV、TTP、PS值分别为(128.41±23.25)mL.min-1.100g-1、(203.75±31.29)mL.kg-1、(143.73±14.26)s、(65.70±15.86)mL.min-1.100g-1。各部位及不同性别的血流灌注均匀,血流动力学特征一致。结论正常胰腺的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达峰时间相同,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  相似文献   

9.
胰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胰腺与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胰腺灌注扫描,其中胰腺癌29例,正常胰腺31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MSCT ADW 4.1工作站,使用Perfusion-3软件包分析.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结果正常组BF、BV、MTT及PS分别为:(176.54±76.18) ml/(100 mg*min)、(14.62±3.60) ml/100 mg、(7.02±3.09) s、(15.70±9.92) ml/(100 mg*min).癌组分别为(74.89±91.50) ml/(100 mg*min)、(6.12±3.62) ml/100 mg、(10.38±5.31) s和(27.43±11.97) ml/(100 mg*min).胰腺癌组和正常组的BF、BV、MTT和PS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BF、BV:P<0.01;MTT、PS: P<0.05).结论胰腺癌时的血流灌注与正常胰腺的血流灌注相比明显减少,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灌注成像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在胃癌生物学行为评估中的作用和价值。材料和方法:用双源CT对胃癌患者行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参数值,再分别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胃壁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分成若干组,比较各组患者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BF值、BV值远隔转移组和近期远隔转移组大于无远隔转移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6.555、5.972)。BV值肌层浸润组和浆膜浸润组小于浆膜外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5.460)。Patlak P肌层浸润组小于浆膜外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BV值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BV、BF、Patlak P、PBV与浸润深度呈正相关,BV、BF、Patlak P与远隔转移程度呈正相关,Patlak P与淋巴转移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能够科学的评估胃癌的生物学行为。BF值、BV值能够对是否发生远隔转移和术后近期远隔转移进行评估。BV值、Patlak P值能够对癌组织胃壁浸润深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正常人肾脏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分析不同灌注软件测得数据的异同。方法:采用Siemens 64层螺旋CT机对24例没有肾脏疾病的受检者进行双肾灌注扫描。原始数据分别经Siemens、Philips及GE灌注软件进行处理,对双侧肾脏灌注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灌注软件测得的同一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左肾与右肾皮质的同一灌注指标无明显差异;不同软件测得的主动脉峰值、达峰时间,肾皮质的最大增强值和达峰时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肾皮质血流量之间和血容量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肾脏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肾脏的血流灌注特点,不同软件测得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3例患者,按纳入标准分为正常对照组(48例)、胰腺癌组(31例)和急性胰腺炎组(14例),分别行胰腺MSCT灌注成像,随后将灌注原始数据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设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门静脉或脾静脉为输出静脉,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及灌注伪彩图。多点选取胰腺组织感兴趣区(ROI),需避开肉眼可见血管及胰腺边缘,ROI大小约2030 mm2,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读出各ROI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计算三组BF、BV、PS、MTT和PS/BF。结果正常对照组BF、BV、PS、MTT、PS/BF分别为(120.196±27.686)ml·(100 g)-1·min-1、(25.324±5.012)ml/100 g、(18.314±22.227)ml·(100 g)-1·min-1、(13.655±2.780)s、0.150±0.770;胰腺癌组为(52.674±19.823)ml·(100 g)-1·min-1、(10.369±5.439)ml/100 g、(42.612±17.040)ml·(100 g)-1·min-1、(13.559±5.514)s、0.844±0.312;急性胰腺炎组为(89.689±26.788)ml·(100 g)-1·min-1、(18.221±7.600)ml/100 g、(41.342±21.581)ml·(100 g)-1·min-1、(15.018±6.600)s、0.498±0.287。胰腺癌BF、BV、PS/BF与正常胰腺和急性胰腺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胰腺癌PS与正常胰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急性胰腺炎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MT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灌注参数BF、PS/BF对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灌注在中度重症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转归中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高血脂性胰腺炎患者CT灌注特点,其中中度重症(A组)54例,轻症(B组)22例。采用第三代西门子双源Force CT进行胰腺灌注扫描,将灌注图像传至工作站灌注软件包,对灌注参数血容量、血流量、流量提取乘积、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最大密度值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实验室数据包括血淀粉酶、血脂肪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及灌注参数与临床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和B组相比,A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平均通过时间、TTD均升高,灌注参数血容量、血流量、最大密度值、流量提取乘积均表现为降低(P < 0.05),胰腺灌注参数(灌注参数血容量、血流量、最大密度值)与高血脂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835、-0.753、-0.543,P < 0.05)。  结论  第三代双源低剂量CT灌注可以用于评价高血脂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微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利于临床早期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CT灌注成像参数,研究其肝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规律,找出诊断依据。方法本组30例行肝脏CT灌注扫描,其中肝血管瘤10例,肝囊肿3例;肝癌12例,正常5例及正常组织25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肝动脉灌注量(HAP)和门静脉灌注量(PVP)。根据各灌注图像及相关参数评价正常组织与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12例肝脏恶性肿瘤(肝癌)患者BF、HPI及HA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MTT明显降低(P<0.01),均与良性肿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S在肝脏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及正常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肝良性肿瘤组中血管瘤的BV却高于正常组和肝癌组(P<0.05),而正常组与肝癌组的BV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SCT灌注参数BF、BV、HPI、MTT和HAP能有效的评价肝脏肿瘤的血流状态,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灌注对胰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双源CT扫描仪,对104例临床怀疑为胰腺癌或经超声检查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者进行CT灌注检查.比较胰腺癌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间各灌注参数值差异,比较常规增强CT方法及其与CT灌注相结合对于胰腺癌的检出率.结果 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检查证实73例为胰腺癌.胰腺癌组织的灌注参数值血流量(Flow),血容量(blood volume,BV),通透性(permeability,per)及Patlak血流量(patlak blood volume,pBV)分别为(68.34±30.06) ml·(100 ml)-1·min-1,(112.75 ±39.57)∶ 1000,(64.14±27.28)0.5 ml· (100 ml)-1·min-1,(56.87 ±32.62)∶1000,均较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低(P<0.05).CT灌注方法结合常规增强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98.6%)、特异度(90.3%)、阳性预测值(96.0%)、阴性预测值(96.5%)及准确度(96.2%).结论 胰腺CT灌注方法能够定量反映胰腺癌低血供的特点,结合常规增强CT可提高胰腺癌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64层VCT灌注成像技术,电影模式(层厚2.5—5mm/8层),总扫描时间40s,CT Perfusion 3分析软件,回顾性分析60例(腺癌35例,鳞癌11例,小细胞癌8例,转移癌6例),体积3.56~115.68cm,肺癌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拟合时间-密度曲线(TDC)和肿瘤最高增强值(PE);依据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的不同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脉第一时相为14~28s,平均19.8s。肿瘤的BV值、BF值为鳞癌〉转移癌〉腺癌〉小细胞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和PS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平扫CT值比较,转移癌与其他组织类型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高增强值(PE)比较,除鳞癌与腺癌外,其他组之间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的肿瘤(体积〉50cm^3)与小的肿瘤(体积〈50cm^3)灌注值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的拟合时间-密度曲线和主动脉的关系密切,峰值在主动脉峰值区域或稍后,A型8例,B型52例,其中6例转移癌中A型曲线有4例,占50%。结论肺癌的灌注值与肿瘤大小无关,BV值、BF值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转移癌的TDC多表现为A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应用新型光子探测器与常规探测器行低剂量CT胰腺灌注扫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差异。方法 对36例患者行胰腺灌注扫描,其中对18例采用装配新型光子探测器的第二代双源双能CT扫描(A组),另18例采用装配常规探测器(探测器B)的第二代双源双能CT扫描(B组),比较两组低剂量(80 kVp,150 mA)胰腺灌注扫描的总辐射剂量、正常胰腺实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腹部各主要脏器的CT值、噪声、SNR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腹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扫描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腹部各主要脏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图像噪声低于B组(P<0.01),部分脏器SNR优于B组(P<0.01),两组正常胰腺实质BF、BV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 BF和BV标准差均低于B组(P均<0.01)。结论 Stellar探测器在低剂量胰腺灌注CT扫描中能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并使灌注参数测定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