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和颈动脉斑块皆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所致,两者常有合并。刘健教授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颈动脉斑块进行治疗,主以健脾祛湿、活血化瘀通络之法,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现通过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病案举隅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等总结刘健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滑膜炎、血管翳形成、血小板活化及纤容系统的改变为其重要的致残病理基础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2]。成年人RA患病率为0.2%~0.8%[3],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3倍[4]。本病若得不到及时医治,可导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疾病,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反复迁延多年,最终导致关节畸变及功能丧失。然而病变并非局限于关节,常伴有关节以外的其他脏器病变,甚至可引起主要脏器的血管炎而危及生命。因肺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而更容易受累,且随着RA病程延长,肺受累的概率增高,约11%的RA病人会继发肺间质性病变,最终出现肺功能的降低。RA  相似文献   

4.
导师王再谟教授一生精研岐黄理论,临床经验极其丰富.在风湿疾病的防治方面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独特的辨病辨证思维,取得很好了的疗效.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及用药经多年的研究和总结,汇通中西理论,形成了一定的用药规律及治疗经验.王再谟教授曾担任中国中医风湿病协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名老中医.2005年底恩师突然因病去世,是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R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清热健脾通络方合新风胶囊,对照组服用雷公藤多苷片,通过中医证候量表观察80例活动期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全身症状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检测其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结果:①2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和晨僵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关节重着、大便稀溏、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皮下硬结以及局部发热的积分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③炎症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不仅能显著改善活动期RA关节症状、体征,而且可降低活动期RA的炎症指标。因此,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具有免疫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整体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传兵主任医师长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尤善应用藤类药物.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脉为标,藤类药走经通络,善治风疾,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治疗上主张以通为用,根据藤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将其分为祛风散寒通络、清热除湿通络、养血活血通络三类,临床上辨证使用藤类药物,加减配伍,相得益彰,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并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疾病,其病因病机、疾病的转归有各自的特点,其治疗治疗的基本原则随着病因病机的不同也有所差异。同样是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病因病机、疾病的转归各不相同,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把握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法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时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分析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法可以有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6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6例给予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对照组予以正清风痛宁缓释片,两组服用天数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与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健康自我认识及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在降低心理功能、健康自我认识及总体生活质量得分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能够提高RA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综合作用优于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相似文献   

10.
正方炳福,安徽中医学院1978年毕业,2010年安徽省卫生厅授予安徽省第三批名老中医。临证30余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临床以辨证准确,用药灵活,擅长用虫蛇药物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享誉皖西南地区。尤其对风湿痹证的治疗有独到见解。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病因不明确,西医尚无特异疗法,为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综合征,其特征是外周关节的非特异性炎症,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  相似文献   

12.
黄传兵从“脾病而四肢不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等中医基础理论入手,根据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发病机制,结合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脾虚致痹,不荣四末”是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的关键发病因素。实际临床实践表明,从脾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对缓解关节及关节外症状均具有良好效果,文章结合医案论述导师黄传兵关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的经验与心得。  相似文献   

13.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慢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对称性大小关节滑膜炎症,可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健康~[1]。流行病学显示:国外患病率为1%~2%,我国初步调查发现患病率为0.32%~0.34%~[2],该病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  相似文献   

14.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常为对称性,呈慢性过程,发作与缓解交替,对人体损害大,致残率高。本病属中医学之痹证、历节范畴,我国早在公元前6世纪即有关于四肢病的记载,据《春秋左传·昭公元年》云:风淫末疾,就是指因受风而得的四肢关节疼痛的疾病。以后的医籍也进一步丰富了本病的内容[1]。导师刘健教授  相似文献   

15.
补肾通络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骨与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晨僵、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较为难治。1998年1月—2009年1月,笔者应用补肾通络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28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16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检测2组治疗前后关节症状、体征积分和全身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2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时间、关节重着、关节皮温和皮下硬结(P<0.05)。2组比较,新风胶囊治疗组改善关节症状、体征优于对照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全身症状总积分都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比较,新风胶囊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稀溏、食欲减退以及食后腹胀的积分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全身症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不仅能显著改善活动期RA关节症状、体征,而且对活动期RA全身症状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肺功能、肺部、关节、全身症状及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6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新风胶囊(XFC)组(研究组)和风湿骨痛(FSGT)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肺功能、肺部、关节及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同时,CD4+CD25+CD127-Treg升高(P<0.01或P<0.05)。结论复方新风胶囊通过上调CD4+CD25+CD127-Treg,从整体水平调节免疫平衡,改善RA患者肺功能和肺部症状。  相似文献   

18.
何石泉,安徽省名中医,师从天长近代名医金丽泉,为千秋医派嫡系传人,临证60余年.2009年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为其建立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临床以辨证准确,用药轻灵著称,响誉江淮皖东地区.擅长各种内科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天长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湿邪为患,风湿痹证成为本地多发病,何老从多年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袁志敏 《新医学》2003,34(4):264-264
12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年龄均大于18岁。随机分为服用甲氨蝶呤(每周平均剂量13mg,最大剂量25mg)的治疗组588例,和未用此药物的对照组652例。人均用药并随访6年,分析两组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随访期内共有191例患者不幸死亡,其中治疗组72例,对照组119例。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死亡危险度0.8(95%可信限0.6~1.0),校正后的治疗组死亡危险度仅0.4(95%可信限0.2~0.8),且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度明显降至0.3(95%可信限0.2~0.7),非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度亦仅0.6(95%可信限0.2~1.2),而其它缓解病情的诸常规抗风湿药均不能明显降低其病…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简述了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 (RRA)的定义 ,分析了难治的可能原因 ,详述了RRA的用药策略。如加大病情改善药(DMARD)用量 ,联合用DMARD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与羟氯喹联用 ,加用皮质激素 ,用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 ,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阻滞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