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严重的止血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病理产科易并发DIC,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妇产科DIC的发生率为0.29%,病死率为38.9%。在我国统计的2471例DIC中,病理产科占24.81%左右,仅次于感染性DIC,居第二位。产科DIC可发生于正常或异常的妊娠后期、分娩期或产后某一短暂的时期,主要诱发原因为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与子痫),其它如感染性流产等亦可发生DI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产科患者按照DIC诊断标准确诊为。DIC,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①治疗产科原发疾病,去除诱因;②高凝期及时用肝素抗凝剂,25~50mg/次,间隙给药,24h总量50~200mg;③消耗性低凝期主要采用血浆、血小板输入代替治疗,适当应用小剂量肝素;④继发纤溶期仅在DIC晚期使用抗纤溶药物。结果完全治愈19例(83%),死亡4例(17%),均系羊水栓塞死于脏器功能衰竭者。结论对于产科DIC患者,做到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及时恰当应用肝素抗凝剂,加强支持治疗,防治脏器衰竭。是抢救产科。DIC患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多种临床和实验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评分标准相继被提出,不同评分标准的诊断性能各不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非显性标准的诊断特性是四种标准中最佳者。ISTH显性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及日本危重病协会三种诊断标准的同特点是针对典型DIC的判断。将针对凝血功能紊乱和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子标志物应用于DIC诊断,在考虑DIC发生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可能不失为早期诊断DIC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临床实验室常用凝血指标用于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诊断的性能,为产科DIC诊断提供合理的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纳入病例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含量、抗凝血酶11I(antithrombin-Ⅲ,AT-Ⅲ)活性等指标,评价这些临床常用凝血指标对产科DI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寻找各凝血指标用于产科DIC诊断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在纳入的230例患者中,根据本院DIC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资料综合分析,64例最终被诊断并发D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界值分别为:AT-Ⅲ活性≤75%,FDP≥8.9/2g/ml,FIB≤3.35g/L,D-D〉350μg/L,PLT≤124×10^9/L,PT〉10.8s,与本院现用的诊断界值均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d0.001。将各凝血指标两两分析结果显示:AT_Ⅲ活性与其它凝血指标比较,P值均〈0.05;所有凝血指标与PT比较,P值均〈0.901。结论AT-Ⅲ对产科DIC的判断性能最佳,PT测定诊断性能最差。本院现用DIC诊断标准并不完全适合于产科DIC的诊断;本研究初步寻找出各凝血指标适合于产科这一特殊人群的DIC诊断界值,但还需要进一步作前瞻性验证。  相似文献   

5.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vascular coagulopathz,DIC)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治疗棘手,母婴病死率已跃居孕产妇死亡之首,文献报道其死亡率在0.03%~0.13%。其发生原因由于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而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由此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及衰竭,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凌洁 《吉林医学》2012,(36):7975-7976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为DIC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4例DIC病例中,最终痊愈29例(85.3%),子宫摘除8例,死亡5例(14.7%)。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早期应用肝素,积极补充凝血因子并补充血容量,果断切除子宫是产科DIC诊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我院产科近3年中发生的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发病情况。方法: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去除病因,抗休克,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纠正酸中毒,纠正电解质失衡紊乱,实施应用肝素及抗纤溶药物,同时输入新鲜血液,补充凝血因子。保守治疗无法控制阴道出血应果断行子宫切除。结果:8例患者抢救成功7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阻断促凝血物质进入母血循环,抢救失血性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以输入新鲜血液最佳,必要实行子宫切除以抢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疾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5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DIC患者都有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其发病因素中以产后出血、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重度)、死胎、胎盘植入引起者最常见.15例均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祛除病因,对症治疗,果断积极的处理是抢救产科DI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机制,及其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祛除病因,尽快控制症状;抗休克治疗,保持呼吸有效通气量,确保输液通道顺畅,抗凝治疗,以肝素为主要抗凝剂,DIC一经确诊,及时输血.抗纤溶治疗和支持疗法,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结果 54例患者当中,其中抢救成功47例,死亡7例.结论 本病凶险,病死率高,做好围产期保健,合理处理并发症,尽早祛除病因,合理应用肝素,加强支持治疗,保护好脏器功能,为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极严重的产科合并症,因其多发生在一些重度产科并发症的基础上,因此一旦发生,即产妇与围产儿死亡率都很高。我院1973~1985年住院分娩产妇282448例中,发生DIC  相似文献   

12.
王瑞娟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743-744
目的:探讨本地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现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53例产科相关性DIC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其转归分为两组进行比较,A组(n=10)经治疗无效死亡者;B组(n=43)经治疗治愈出院者。就病因特点、逆转时机、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在职业、就医条件、分娩方式、诊治时机和方法上存在差异(P<0.01)。结论:提高孕产妇及家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正确、及时处理DIC,是减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致死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地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现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53例产科相关性DIC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其转归分为两组进行比较,A组(n=10)经治疗无效死亡者;B组(n=43)经治疗治愈出院者.就病因特点、逆转时机、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在职业、就医条件、分娩方式、诊治时机和方法上存在差异(P<0.01).结论提高孕产妇及家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正确、及时处理DIC,是减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致死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变化快,病程异常凶险,母婴死亡率极高,产科的周密护理有助于急症产科DIC的早期诊断,也是抢救成功的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2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凝血诱发原因、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记录其治疗效果并给予统计学分析。结果:62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因胎盘早剥所致比例最高(41.94%)(P<0.05);经临床对症治疗后有效率98.39%,无效率1.61%(P<0.05);新生儿存活率93.55%,死亡率6.45%(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对高危病例积极给予各项干预措施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疑似病例应提供各项检查措施及时确诊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正确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17.
朱彦 《中原医刊》2006,33(15):66-6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常见危重症,病情复杂凶险,病死率高,如能早期鉴别诊断,及时抢救,可降低母婴死亡率。现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23例产科DIC的急救处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均为我院住院治疗的孕产妇,占同期孕产妇住院病人的1.14%  相似文献   

1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或综合病征,可发生在许多疾病,其特点是在某些促发因素的作用下,微循环中广泛地、弥散地发生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形成或血液凝固,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临床上出现各受损脏器的功能障碍及广泛和严重的出血。 DIC目前已为临床医师所熟知,但在诊断及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这二方面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10年8月发生的1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诱发产科DIC的病因主要有:羊水栓塞、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子痫和先兆子痫、妊娠合并重症肝炎、产后出血、子宫破裂、产科重症感染、过期流产、死胎。1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成功率83.3%。剖宫产9例,子宫切除4例。结论:早期诊断,快速去除病因,及时终止妊娠或切除子宫,大量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小剂量肝素是抢救产科DIC成功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陈娟 《中原医刊》2011,(21):90-91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救治方法与预防,以减少DIC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抢救成功9例,占90%。死亡1例为羊水栓塞合并DIC患者。结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合理应用肝素与凝血因子,终止妊娠或予以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