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21年7月29日,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学科体系建设”课题组对吴以岭院士进行了专访,访谈的核心内容是中医治未病与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体系。吴院士表示:中医治未病和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的建立,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是找到学科的交叉点,即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2.
说起“治未病”,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在预防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医学的“治未病”并不仅仅限于是一种预防思想,它更是一种治疗思想,而且是从较高的理论水平上研究提高疗效、更好保护机体的卓越的治疗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治未病”的涵义和“治未病”思想对外感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作如下论述。 一、“治未病”的涵义 “治未病”一语的提出,最早见于《内经》,其后,《难经》、《金匮要略》亦有论述。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好防复”三个方面。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在守护学生成长成才、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借鉴“治未病”理念,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三级防护体系,并以成都医学院为例开展实践探索,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体系建设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虹  臧镭镭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6):84-84,86
通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的阐释,对如何促进并落实中医“治未病”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大众保健意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疾病预防系统,以取得“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保健上的成效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5.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首见于《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内经》中提到“活未病”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初把握时机及早治疗,在其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内经》“治未病”思想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深入研究中医“治未病”恩想,并进一步继承与发扬光大,对于促进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自发端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医"治未病"的技术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既有药物的,更有大量非药  相似文献   

8.
构建“治未病”IGT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构建“治未病”IGT、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以中医“治未痛”的理论和实践干预IGT必将给糖尿病的预防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从"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从"脊柱稳定性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理论、中医及脊柱整体观的相关研究、中医体质学三个方面论述了脊柱相关疾病的防治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传统中医技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医未病之病。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核心价值的首要体现,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多见,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将“治未病”理论贯穿于其防治过程中,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未病时,应重视体质各异,防幽门螺杆菌(Hp)入内;欲病时,分消湿热,透邪外达,及时根除Hp;已病后,运用“湿热致瘀”理论进行治疗,并重视情志的调畅;病愈初,从情志、饮食、起居等多方面调摄,强调随访监测,以期病不复发。  相似文献   

12.
肠道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同时也是共生微生物群在人体的主要寄居场所,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屏障的破坏和功能的紊乱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护肠道屏障,维护肠道功能和菌群稳态,对人体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医学的"治未病"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旨在从保护肠道健康,防止肠道疾病发生的角度探讨肠道健康与中医的"治未病"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健康管理是一种医学服务行为,是医学服务模式的创新,有别于传统的以治疗为中心的医学服务模式,与中医"治未病"理论一脉相承,强调预防为主.构建基于"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减少个体患病风险,提高全民健康质量,改善医疗供需不平衡以及降低医疗费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治未病"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的结合,积极探索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推进城市卫生资源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信息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上,许多疾病如"郁病"、"虚劳"、"不寐"等,这些经现代医学手段体检确定的所谓健康人,常常无法被医疗仪器探查出来,而在舌象已有表现。现代医学对此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而舌诊具有提前预警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新时期下探索新的疾病诊断方法,这对于提高社会医疗卫生水平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舌象信息技术研究的探讨,提示在治未病实践中舌诊可以起到监测、预测、预警、预防的作用,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手段,治未病的舌象研究必将成为治未病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鲜平 《当代医学》2011,17(25):158-159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理论萌芽于古老的《易经》,而在《黄帝内经》当中得以完善,并且随着我国古代各医家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而发展,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来指导中医肿瘤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于中医肿瘤防治的具体指导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应用体会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7.
毛婷婷 《当代医学》2009,15(4):13-15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体现出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时至今日,“治未病”得到了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同。笔者就其近年来从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出“治未病”理论研究丰富,而临床研究欠缺,且主要针对慢性病,而对于急性外感病的研究有待于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浅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治未病”帅在芬(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治疗法则探讨《金匮》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从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而提出“治未病”的论点。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前...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预防学”内容阐述,提出: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养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