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位膀胱替代术经过近20 年的临床实践,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中心所采用。通过总结重要的文献阐述了正位可控膀胱术中患者的选择、输尿管抗反流、上尿路安全性、尿控的恢复、肿瘤治疗的安全性、特殊的并发症和患者生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新观点。与其他方式的尿流改道相比,正位可控膀胱有可能成为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新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将肠管纵行剖开20~24 cm,做乙状结肠直肠侧侧吻合,形成低压贮尿囊,顶端固定于骶骨岬处,两输尿管由贮尿囊上方引入,采用改良黏膜沟法做抗反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结果 全膀胱切除后的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0 min。拔除肛管及输尿管支架管1周~2个月后可获得满意的尿便分流,2个月后排尿次数稳定,白天4~5次,夜间1~3次。术后并发夜间遗尿2例,2个月后自行消失;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高氯性酸中毒、低钾血症2例,尿道残端癌1例。无吻合口梗阻、肾功能损害及严重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易于被患者接受,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3.
当膀胱癌已侵犯膀胱颈及后尿道时 ,为寻找合适的尿流改道方法 ,1990年以来 ,我们对 12例患者施行了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效果满意。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1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38~ 6 9岁 ,平均 5 4.6岁。其中多发性膀胱癌 10例 ,膀胱三角区巨大肿瘤 2例 ,均已侵犯膀胱颈及后尿道 ,其中 4例为膀胱复发肿瘤 ,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2例行腔内电切术。除 1例年轻女性为腺癌外 ,其余均为移行上皮细胞癌 (Ⅱ~Ⅲ级 )。术前通过肛诊 ,灌肠试验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 ,钡剂灌肠或乙状肠镜检查排除直肠乙状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于手术后1周内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每次30mg,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连用10个月,总疗程12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4±4.3)个月。肿瘤复发15例,复发率为16.8%。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明确,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是较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多见的恶性肿瘤,以移行细胞癌为最多,约占86%,而浸润性膀胱癌在确诊病例中占20%~25%。膀胱癌主要依靠手术和综合治疗,对于浸润性  相似文献   

6.
7.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勇  祝青国 《中国肿瘤》2007,16(9):748-750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行TUR-Bt术后采用不同疗程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将7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39例)行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B组(39例)前8次灌注同A组,以后改为每月1次,连用10个月,总疗程12个月。随访2年,观察肿瘤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A组4例(10.3%),B组2例(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0.05)。2年肿瘤复发率A组7例(17.9%),B组5例(12.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94,P〉0.05)。发生不良反应A组4例(10.3%),B组12例(30.8%),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χ^2=5.03,P〈0.05)。[结论]THP用于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短程与长程疗效相比无差异,但其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56例膀胱癌患者在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定期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每次用30mg,膀胱内保留半小时,术后第1周开始使用,每周1次,共6次;以后每2周1次,共6次;再以后每月1次,共2年。结果56例患者均随访观察2年以上,无肿瘤复发46例(82.2%),复发10例(17.9%),无全身毒副作用。结论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吡柔比星(THP)进行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8例初发的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定期进行THP膀胱内灌注治疗,随访18—48个月。结果:全组无肿瘤复发率为85.3%,复发率为14.7%,29例于膀胱灌注期间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其中4例因为不能耐受,暂停灌注,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所有患者未见明显的全身性药物反应。结论: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满意,病人耐受性好,无全身性给药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电切(TUR-Bt)、膀胱局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4例行TUR-Bt、膀胱局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并有随访结果的病例,术后定期应用THP 30mg/S0ml、1次/周,连续8周;以后1次/月,连续10月.膀胱内灌注化疗,每次膀胱内液保留30分钟,根据随访结果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4例患者总疗程1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22个月,无肿瘤复发32例(94.1%),复发2例,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灌注后出现一过性轻度尿频、尿急症状.结论:THP短时间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病人耐受性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11例膀胱肿瘤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术前、术中护理配合经验。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恢复良好。术前器械物品的充分准备、术中熟练地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V-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应用THP(20mg-30mg/40mL)膀胱内灌注,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min。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24个月随访,无肿瘤复发36例(94.9%)。复发2例。未见有全身性药物不良副作用,有3例膀胱灌注后出现短时间膀胱刺激症状。结论:THP对浅表性膀胱癌有明显和治疗的预防复发作用,患者耐受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膀胱全切术后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新方法即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取一段回肠 ,将中间部分折叠成N形并缝制成贮尿囊 ;远端回肠从腹壁造瘘口穿出体外 ,于此处取腹壁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 ,构建输出道 ;将尿液控制器置于皮管外 ,利用气囊控制排尿。结果  10只杂交狗顺利度过手术期 ,术后 3月时贮尿囊最大容量为 (15 0± 4 0 )ml,最大充盈压为 (2 4 .4± 5 .3)cmH2 O。临床应用 5例 ,随访 (3~ 14 )月 ,术后 3月时贮尿囊最大容量达 (2 90± 80 )ml,最大充盈压为 (36 .3± 8.2 )cmH2 O ,最大尿流率为 (2 0 .3± 4 .7)ml s,无残余尿。X线影像学检查 ,肾脏显影良好 ,输尿管通畅。尿液控制器的气囊充气后 ,无尿液流出 ;气囊消气后 ,尿液呈粗线条流出。结论 该尿流改道术式具有体外自主控制排尿的特点 ,不必佩戴集尿袋或自行导尿 ,且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分析乙状结肠全去带原位新膀胱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膀胱癌12例,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乙状结肠全去带新膀胱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随访6~29个月,平均18.6个月。患者血肌酐(Cr)、尿素氮(BUN) 均正常,未出现酸中毒。膀胱造影仅1例出现单侧输尿管反流。白天可自控排尿11例(91.7 %),夜间尿失禁2例(16.7 %),1例可通过夜间唤醒控制。新膀胱容量220~550 ml(平均350 ml),新膀胱充盈时最大压力15~55 cm H2O(平均35 cm H2O,1 cm H2O = 0.098 kPa)。结论 乙状结肠全去带原位新膀胱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患者原位排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分析改良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与经典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总结46例改良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52例经典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应用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改良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8%(16/46),经典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7.3%(35/52),改良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且重度并发症发生率较低(30 d, 4.3% vs. 15.4%;90 d, 6.5% vs. 17.3%)。结论 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可作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术后并发症的分析研究,改良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较经典Bricker回肠膀胱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6.
王稼祥  武秋林 《癌症进展》2008,6(5):518-52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结合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膀胱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经尿道电气化术切除多发性膀胱肿瘤42例。术后第1周开始用丝裂霉素C(MCC)20mg灌注膀胱,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4周1次,持续1年以上。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5min,未发生大出血及膀胱穿孔。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复发9例,复发率21.4%。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结合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膀胱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了3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3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 观察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新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 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3例出院后均随访2年, 2例1年内能自主控制排尿, 1例18个月能自主排尿。结论 做好围术期护理, 特别是术前心理护理、肠道准备和术后管道护理, 对确保手术的成功, 预防和及时治疗并发症, 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全膀胱切除术被认为是肿瘤侵犯肌层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于不愿或由于其他情况不能接受全膀胱切除术的患者,作为替代手段,综合治疗保留膀胱的方法的研究已经有数十年。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放射治疗和化疗。本文总结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以评价和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病理诊断为膀胱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T2期15例,T1期5例,T4期1例。2例有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类为:移形细胞癌16例,腺癌4例,移形细胞癌伴鳞癌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放射治疗,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剂量最低49.2Gy,最高69.9Gy,中位54.5Gy。局控及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结果:中位随访期3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47.1%和36.7%,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0%,62.4%和47.5%。16例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只有采用先大野照射后小野照射者其生存与单纯小野照射者有显著性差异(x^2=5.36,P=0.02)。结论:综合治疗膀胱癌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作为不适于手术全切除患者的一种选择方法。放射治疗在膀胱癌综合治疗的作用和地位需要随机研究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分析1998年6月-1999年8月间2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行TUR-Bt及电灼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方法:THP30mg,每周一次,连用8周,而后每月1次,连用8个月。结果:总疗程10个月,平均随访9.7个月,复发率13.6%。结论:THP用于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30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定期应用吡柔比星(30mg/40ml)膀胱内灌注 ,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灌注化疗后1年内无肿瘤复发率93 3 % ,2年内无肿瘤复发率80 0 % ,未见有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