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癌症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同位素掺入法及酶联法检测癌症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2、6(IL1、2、6)活性、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结果表明:癌症患者血浆IL1、IL2、IL6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NF含量却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可能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与内皮素1(ET1) 、一氧化氮(NO) 等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96 例ASO 患者,采用密度梯度法检测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ET1 、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血管紧张素Ⅱ(ATⅡ)、肿瘤坏死因子(TNF),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采用Griss 法检测血浆NO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均存在高ET1、TXB2 、ATⅡ、粘附分子、CEC血症,存在低NO、CGRP、6KPGF1α血症,且以Ⅲ期病人最明显。结论 ASO 的发生发展同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密切相关,ET1、NO 等血管活性因子的检测有助于ASO发病机制的探讨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 T G Fβ1)与白细胞介素6( I L6) m R N A 在糖尿病溃疡创面组织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组织修复结局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 P C R( R T P C R)技术和病理学方法,研究 T G Fβ1 和 I L6 两种生长因子m R N A 在糖尿病患者正常皮肤与溃疡创面的不同表达。结果 在模板量相同以及反应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溃疡创面组织 T G Fβ1 m R N A 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而 I L6 m R N A 表达则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加。结论 创面内源性 T G Fβ1 和 I L6m R N A表达的不同,以及两种因子产生减少或活性降低,是使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慢性创面长期不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肌腱细胞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密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了解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受体在不同代次体外培养的肌腱细胞的分布,同时观察同一肌腱细胞周期中不同亚时相的IGF1受体数目的差别,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法,对体外培养的原代、第6代和第13代肌腱细胞的IGF1受体密度进行了分析,并以第6代肌腱细胞为对象,进行了同一细胞周期不同亚时相的IGF1受体数目差别分析。结果表明,IGF1受体在体外培养的原代、第6代和第13代肌腱细胞的密度大体相同,而在同一细胞周期中分裂前期及分裂期(G2M期)的受体数目比DNA合成前期(G1期)的受体数目多(P<0.01)。提示,在肌腱细胞培养的传代过程中和在同一细胞周期的不同亚时相,肌腱细胞均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IGF1受体密度。为组织工程人工肌腱的构建和肌腱细胞生长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制SDMC—1液对热缺血冷保存狗心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提高心脏离体保存效果,作者研制了SDMC1号(山东医科大学心脏1号)心脏保存液。实验采用狗心异体异位移植。供心先经6分钟常温缺血后,实验组(n=6)用SDMC1液,对照组(n=6)用Colins液分别进行心脏灌洗并离体低温保存(4℃)6小时。观察指标:(1)供心再供血至恢复稳定节律时间;(2)电除颤次数;(3)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丙二醛(MDA);(4)供心左心室功能和心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SDMC1液灌洗并单纯低温离体保存的狗心移植后,心电活动和左心室功能恢复快,较Colins液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手指离体复合组织块再植六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1997年,我们采用直接修复组织块内动、静脉,或静脉动脉化行原位再植6例均成活,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32岁。致伤原因:刀砍伤2例,电锯伤2例,机床轧伤2例。受伤部位:拇指指腹皮肤筋膜缺损2例,拇指近节桡背侧肌腱骨皮肤缺损1例,中指指腹肌腱皮肤缺损1例,食指近侧指间关节桡侧骨皮肤缺损1例,小指远侧指间关节尺侧肌腱骨皮肤缺损1例。缺损组织大小为1.0cm~1.5cm×1.5cm~2.5cm。本组6例均成活,经6个月~1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26例膀胱癌与10例正常人的血清ICAM1、VCAM1。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CAM1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粘膜中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术前血清ICAM1、VCAM1分别为3041μg/ml和11336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881μg/ml和4969μg/ml,其含量随肿瘤分级、临床分期递增而升高。膀胱癌组14例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血清ICAM1、VCAM1较术前明显降低。初发与复发膀胱癌血清ICAM1、VCAM1均升高,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膀胱癌组织10例中ICAM1阳性表达6例。结论血清ICAM1、VCAM1水平对膀胱癌早期诊断,肿瘤分级,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随访有明确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患者细胞因子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起病4天以内入院的2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中3种细胞因子即TNF、IL1和IL6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变化规律,以探讨其在判断病情严重性和估计预后中的价值。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血中3种细胞因子均升高,入院第1天轻、重症组TNF和IL1有显著差异,而IL6则在1周后才出现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选择恰当的细胞因子指标有助于病情严重性的判断。细胞因子与急性胰腺炎多器官衰竭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nm23—H1基因在肾母细胞瘤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nm23H1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6例肾母细胞瘤标本中的nm23H1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nm23H1低表达率为55.4%,按NWTSⅢ分期,Ⅲ、Ⅳ期肾母细胞瘤nm23H1低表达率82.3%,显著高于Ⅰ、Ⅱ期43.6%,P<0.05;有转移肿瘤nm23H1低表达率87.5%,显著高于无转移肿瘤的42.5%,P<0.01。表明nm23H1低表达在肾母细胞瘤的演进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或多脏器衰竭的发病机理,对68例MO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采用不同细胞因子生长依赖细胞株生长指数(MTT法)测定方法,检测MODS患者发病时及治疗3、5、7、10及15天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IL1及IL6水平。结果:MODS患者发病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IL1及IL6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并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增加,经治疗后于第5天逐渐下降,至第15天时降至接近发病初期水平。由此表明:MODS发病与细胞因子参与的机体过度炎症反应及超强免疫反应过程密切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可作为MODS病情轻重的客观判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Fas/APO-1 在泌尿系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探讨Fas/APO1在泌尿系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6种泌尿系肿瘤细胞,膀胱癌(T24,EJ,BIU87),肾癌(GRC1,RCC949),前列腺癌(PC3M)和一种原代培养正常肾间质成纤维细胞Fas/APO1分子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原代培养正常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和T24细胞系Fas/APO1分子表达较强,PC3M属中等强度表达,RCC949与BIU87属微弱表达,而EJ及GRC1则不表达。Fas/APO1在泌尿系恶性肿瘤培养细胞中的表达强度偏低或完全不表达,可能参与了泌尿系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 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 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及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 对此的调节。方法 采用ELISA 法测定PCa 细胞系PC3m 细胞IL6 的自分泌及Dex 处理后的分泌状况,并用结晶紫法观察IL6 、抗IL6 抗体和Dex 对PC3m 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PC3m 细胞可自分泌IL6,IL6 无促进PC3m 细胞增殖作用( P> 0.05);抗IL6 抗体可抑制PC3m 细胞生长,细胞毒性由(14.84 ±1.25) % 递增至(41 .41 ±0 .80)% ,呈剂量依赖关系( P<0.05) 。Dex 不能减少IL6 的产生但可抑制PC3m 细胞增殖。细胞毒性由(14 .06 ±0.20)% 递增至(31 .25 ±1 .19)% ,呈浓度依赖关系( P< 0 .05)。结论 IL6 为PC3m 细胞的自分泌生长因子;Dex 可抑制PC3m 细胞增殖,但并非通过抑制IL6 的生成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胆道感染大鼠肝组织细胞粘附分子1(ICAM1) 和Eselectin 的表达变化,探讨这些粘附分子在胆道感染肝脏损害病生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斑点杂交技术观察大鼠胆道感染时ICAM1 和Eselectin mRNA在肝组织的定位及转录表达强度。结果 急性胆管炎3 小时后ICAM1 和Eselectin mRNA表达开始增强,ICAM1 12 小时表达最强,Eselectin 6 小时表达最强。ICAM1 的阳性反应细胞主要为肝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和肝小叶中央静脉,Eselectin 的阳性反应细胞主要为肝窦内皮细胞和肝小叶中央静脉。胆道感染后3 小时肝脏ICAM1 和Eselectin mRNA含量开始进行性增高,ICAM1 12 小时达高峰,Eselectin 6 小时达高峰。结论 胆道感染初期ICAM1和Eselectin 表达均明显增强,为PMN 与肝窦内皮细胞粘附和迁移提供了分子基础,可能在胆道感染肝脏损害的病生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内皮素1(ET1)对肾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方式,采用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方法对大鼠缺血60分钟再灌注肾组织ET1及其受体亚型(ETA、ETB)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再灌流1小时,ET1、ETA、ETBmRNA均明显升高;再灌流24小时仍维持较高水平。ET1和ETAmRNA杂交信号再灌流3小时达高峰。ET1mRNA主要分布肾皮质小血管内皮细胞、髓质肾小管和集合管,ETA受体mRNA则分布于上述小血管的平滑肌细胞。ETB受体mRNA于再灌流6小时达高峰,主要分布髓质肾小管、集合管。说明缺血再灌流肾内皮素受体亚型上调在皮质以ETA为主,在髓质以ETB为主,分别与增强表达的ET1结合导致肾皮质缺血和水钠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5.
快速PCR-SSP-HLA-DRB分型与血清学分型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适应临床器官移植组织配型的要求,采用酚氯仿快速DNA提取技术,建立起2.5小时完成的PCRSSPHLADRB基因分型方法,并与血清学实验进行对照实验。结果显示,850份标本DNA提取数量平均为14.9μg,DNA平均纯度为1.6;静脉血和腹腔血之间的HLADRB1抗原频率无显著性差异,DNA质量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此法具有快速、准确和适应腹腔血HLADNA分型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胆囊罗阿氏窦穿孔8例报告陕西省汉中市3201医院外一科(723000)崔祥滨张存罗阿氏(RokitanskyAschof)窦穿孔文献报道较少,术前确诊困难。我院自1990~1997年共收治8例,均经手术证实,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6...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内一氧化氮和白介素-6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和白介素6(IL6)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内的含量,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共对28例30个间隙L4,5和/或L5S1间隙椎间盘突出患者突出髓核取组织匀浆测定了NO、IL6的含量,以光密度法测定NO,并以夹心法ELISA测定IL6。结果:NO的含量为5173±684μmol/L,IL6013±001ng/L;NO和IL6的含量明显相关,但两者与NOS(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L4,5与L5S1间隙NO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间盘自身可合成NO,NO的合成与椎间盘的退变有关。NO、IL6参与局部的炎症调节,其含量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通过调控NO的合成可能有助于防治椎间盘的退变、突出,并控制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拇指离断再植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病例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4~56岁。均系完全离断伤。致伤类型:旋转撕脱伤1例,电锯伤6例,切割伤7例,传送带挤压伤5例,冲压伤2例。离断平面:指间关节及其以远7例,近节指骨13例,掌指关节处1例。2 方法2-1 清创 离断手指多数污染较19990111收稿,19990422修回作者单位: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安徽蚌埠 233000作者简介:唐征宇,男,37岁,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显微外科许忠凤,男,54岁,副主任医师,科主任。研究方向:显微外科,手外科,创伤骨科严…  相似文献   

19.
1993年1月~1996年6月行前路减压kaneda装置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爆裂型骨折10例,术后经3~40个月随访,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9980708收稿,1981023修回作者单位:枣庄市立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102作者简介:陈印明,...  相似文献   

20.
nm23-H1基因与恶性及半恶性骨肿瘤相关性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与恶性及半恶性骨肿瘤相关性。方法以30例骨肿瘤手术切除组织为标本,分别进行nm23H1mRNA原位杂交及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nm23H1基因的表达在骨巨细胞瘤4例原发者中为阳性,3例复发者中为阴性;在8例骨肉瘤中6例阳性;在Ewing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转移癌中表达基本为阴性;在4例软骨肉瘤中3例阴性。结论nm23H1的表达可能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有一定相关性,而在骨肉瘤的研究中未发现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