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胆囊造影和超声检查结果都正常的胆(疒交)痛病人中,有一部分病人患有胆囊管综合症。其症状由胆囊管部分阻塞引起。为了确诊胆囊管综合症,1967年开展了加用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简称 CCK)]的胆囊造影术。在胆囊内充满碘番酸后,静脉注射缩胆囊素,再行拍片。在有胆囊管综合症的病人中可发现:1.胆囊仅稍有缩小;2.胆(疒交)痛再度出现。这种 CCK胆囊造影术在胆囊管综合症诊断中的作用,已得到临床上的确认。进行 ERCP 可使整个胆道分枝得到显影。在患有  相似文献   

2.
胆道出血有6种病因学分类:损伤55%;感染(病毒,化脓性,蠕虫性)13%;结石13%;血管性(动脉的动脉瘤和门脉或全身性高血压)10%;肿瘤6%和特发性3%。胆道出血的三个典型症状为黑粪(90%),胆(疒交)痛(70%)和黄疸(60%)。Sandblom强调也可有黑粪,发热,右上腹有可触及的包块和低容量性休克。可通过术前的血管造影或尸检而作出诊断。本文报道2例肝动脉的动脉瘤破裂而致胆道出血  相似文献   

3.
血胆症(Hemobilia)或出血流入胆道,通常认为是一罕见疾病,但其发生率日益增加。世界文献共收集500余例。其中一半病例是肝内出血,1/4是胆囊出血,另1/4是肝外胆道出血。血胆症在西方以创伤为主,在东方由于胆道蛔虫感染引起的所谓“热带血胆症”较普遍。出血范围变化很大:有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最常见于因钝器伤引起的肝脏中心破裂,急性症状少而糢糊。小出血有时只是大便镜检微量血迹,常见于胆总管结石术后,经常伴有胆疫病发作和胆管炎,闻此胆疫痛后出现血便就有诊断价值。大多数血胆症病例误诊和未得到适当的治疗,因外科医生末考虑到这个综合症是胃肠道出血的原因,而做了“盲目胃切除术”。血胆症的典型三联症是胃肠道出血(90%),胆(疒交)痛(70%)和黄疸(60%)。胃肠道出血同时伴有胆道疾病  相似文献   

4.
胆道手术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行胆道手术后出现的7例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既往均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史,均有胆道手术治疗史。确诊SSC后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5例,其中1例行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1例行肝移植治疗。治愈2例(2/7),死亡2例(2/7),3例尚在治疗中。结论胆道手术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预后较差,预防是关键,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自1983年2月至1985年9月对21例重症急性胆管炎患者进行了经内窥镜鼻胆管引流(ERBD),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1例均符合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1.7岁。引流前半数(10/21)有早期休克表现。病因:经内窥镜逆行性胆管造影(ERC),内窥镜活体组织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胆总管结石11例,7例为多发性胆总管结石,2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在中药排石过程中发生结石嵌顿而引起ACST者5例;壶膜癌伴发ACST者4例;胆道蛔虫1例。结果:全组均及时进行了ERBD,最早者仅发病后2小时,最迟者为发病后48小时,平均9.3小时。胆总管结石和胆道蛔虫引起的ACST,十二指肠乳头多有水肿(10/12),部分病人乳头部可见有结石嵌顿而引起的乳头明显隆起,向胆管内插入导管一般比较困难。为使导管容易进入胆管,在插管技术上尽量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文献报道,肝外胆道良性疾病再次手术的病例有所减少,而使用内窥镜的成功率逐渐增加,并发症亦不多。对90%的病人,能在内窥镜下检查胆道;对有黄疸或胆管炎或两者兼有者,则可用鼻胆管减压。80~90%的乳头狭窄或复发结石或两者兼有,可经内窥镜行乳头切开术或取除结石或两术并作。此法的并发症率约7%,死亡率约1~2%。而胆道再次手术的并发症率为10~20%,死亡率为12%。作者于1972~1985年,给患肝外胆道良性疾病的病人行再次手术共78例(占所有胆系手术的5%),其中不包括第一次手术后所致早期并发症(续发出血、感染或胆漏)或经内窥镜操作所引起的并发症(十二指  相似文献   

7.
经内窥镜胆管引流术(ERBD),是由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经内窥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不用外科手术的胆管引流措施。它不仅扩大了ERCP的适应证,使急性胆道感染的早期造影成为可能,而且对急性胆道感染的早期治疗,ERCP、EST术后胆道感染的预防也有重要的价值。我院自1983年2月至1984年3月对21例胆道疾病根据不同的目的做了ERBD,全部得到了预期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与结果性别与年龄: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4岁,平均52岁。疾病种类:胆总管结石13例,其中7例并发AOSC,6例既往有反复胆道感染历史;EST术后结  相似文献   

8.
ERCP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院自 1983年 1月~ 1999年 12月共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4830例 ,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2 59例。本文探讨 ERCP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及与胆胰疾病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2 59例 ,男性 16 2例 ,女性 97例 ,年龄 2 5~81岁 ,平均年龄 54.4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 ,嗳气、返酸、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呕血及便血 ,亦可有隐痛、烧灼样痛或背部放射性疼痛。大多数症状皆因并发症所致。 2 59例中伴有胆道、胰腺疾病 184例 ,其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30例 ,非结石性胆囊炎 12例 ,胆囊结石、继发性胆…  相似文献   

9.
多层面螺旋CT仿真胆道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multi slice helical CT,MSCT)仿真胆道内窥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4例患者先行B超及MSCT普通扫描,然后行MSCT仿真内窥镜检查,对仿真内窥镜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由放射科及外科医生以双盲法分别做出诊断,并与最终诊断、B超及MSCT普通扫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仿真胆道内窥镜图像优质率为53.1%,可诊断图像率为96.9%。正确诊断率为93.8%,B超正确诊率为61.8%,CT正确诊率为46.7%。结论 MSCT仿真内窥镜图像优质率及可诊断率高,可由外科医生独立阅片及诊断。MSCT仿真胆道内窥镜正确诊断率高于B超及CT。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经内窥镜直视下十二指肠乳头插管,选取胰液进行细胞学诊断的方法(称为ERCP细胞学诊断)。方法:直视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后,作胰管及胆道造影,摄片后采取胰液。不管近乳头的胰管有无狭窄或闭塞,均静脉注射促胰液素1CHR单位/Kg,以刺激胰的外分泌,增加胰液的收集量。若胰液引流不畅,无法充分收集时,可于插管末端接以注射器,直接抽吸,或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抽取。将获取的胰液滴入周围置冰的50%酒精中备用,以使细胞的变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由于ERCP细胞学诊断多与造影併用,在高比重的造影剂混入胰液时,离心涂片法无  相似文献   

11.
胆管癌和下段胆管(总胆管第三、四段)周围相邻的胰头癌的发病率势见增加。当前所用的各种诊断方法(包括术前和术中,多年习用和近年新开展的),概括起来,不外是影象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两类。而手术前多种检查,包括口服或静脉胆道造影、A型或B型超声波、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核素胆或胰扫描等都是影象形态学。除陈年老法的十二指肠引流(已几乎弃用)尚可能提供第一性诊断依据外,确定诊断即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的诊断则有赖于手术中直接探查。光导纤维十二指肠镜已有很大发展,但除吸取胆汁或肠液供细胞学检查,壶腹口乳头部组织可以直视取活检之外,对  相似文献   

12.
胆系和胰系的内窥镜治疗是肝胆外科中较有发展的领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v,ERCP)是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ERCP的成功率已大大提高,并发症显著减少.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胆道取石术、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性ERCP中应用最多的术式,在胆胰疾病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随着该技术的不断进步,单纯诊断性的ERCP逐渐被治疗性的ERCP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89年3月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1200例次,查到胆道恶性梗阻67例(5.6%)。此项检查对胆道疾病诊断能提供清晰X线影像,是唯一能在内镜直视下诊断十二指肠粘膜及乳头部病变的重要手段,并可立即取得病变组织样本,对诊断提供有特殊价值的佐证。现将诊断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9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最适用于伴有心、肺、肾、脑疾病或有广泛肿瘤转移以及65~70岁以上手术危险性较高的胆总管结石或乳头部狭窄病人;对胆囊切除术后又有胆总管结石,或乳头部狭窄病人是否作 ES 在获得长期随访结果以前尚有争论;最近,对某些急症例如脓毒性胆管炎、急性胆汁性胰腺炎,为胆道减压而作 ES;有时对乏特氏壶腹肿瘤病人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用导管内窥镜观察乳头溢液病人乳腺导管内特征,为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用乳腺导管内窥镜对22例乳头溢液病人进行检查。结果 22例病人中发现良性病19例,其中5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为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或有服管炎。另3全炙恶性肿瘤,均经病理证实为原位癌或管内癌。结论 乳管内窥镜检查乳腺病是一种崭新的诊断方法,对早期乳腺癌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将对乳腺癌的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胆道梗阻是一种常见疾病,其最常见的原因为胆道结石.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临床应用及其三维胆系成像等后处理功能的完善,使之能更清晰的显示胆道结石的部位和程度.常用的方法有: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表面透明法(Raysum)、曲面重建(CPR)和仿真内窥镜(MSCTVE).我们利用MSCT胆道三维成像技术检查了49例临床初诊胆道结石的患者,目的在于探讨MSCT三维成像技术对胆道结石的诊断价值,并对各种创造性技术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报道经治的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HSB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已报道的9例HSB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其发病机制.HSB多见于单纯性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切除术加胆管探查术、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也可发生.主要症状为术后早期上腹部阵发性绞痛,饮食后加重.影像学表现为肝脏包膜下大量积液.经皮穿刺治疗有效.HSB罕有报道,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胆道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失调及其导致的胆道压力持续升高有关.应进一步加强对胆道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失调及其相关并发症(如胆绞痛、HSB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ERCP诊治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病变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病变患者应用ERCP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本组85例中81例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为95.2%(81/85)。81例经ERCP诊断明确病因,其中肝外胆管结石60例,乳头炎性狭窄4例,乳头旁憩室炎压迫乳头开口2例和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3例,8例恶性胆管狭窄,胆瘘1例,慢性胰腺炎1例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致胆管损伤2例。对肝外胆管结石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或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o-sphincter balloon dilatation,EPBD)后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乳头旁憩室压迫乳头和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经EST或EPBD治疗;对胆管损伤以及恶性胆管狭窄,采用内支架引流;对胆瘘行鼻胆管引流。取石成功率为91.7%(55/60),术后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5.8%。结论ERCP是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病变非常有价值的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成像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各种成像方法的临床价值,分析不同成像方法对诊断胆系疾病的优势与限度。方法 对47例B超诊断胆系疾病而多层面螺旋CT常规检查无异常者,行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成像检查,将原始资源图像在工作站上行后处理成像,对后处理图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胆道镜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各种后处理图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成功成像45例,诊断胆系结石31例,多层面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胆系结石特异度、敏感度均最高,诊断胆总管炎、胆管癌各3例,各种成像方法诊断价值相似。胆囊息肉3例仅CT仿真内窥镜能做出正确诊断。B超诊断异常者5例,多层面螺旋cT胆道造影未见异常。结论 多层面螺旋CT仿真内窥镜,透过性X线投影法及多层面重建为有价值的后处理成像方法,多层面重建适于观察胆道管壁,对各种胆道疾病均有诊断价值,仿真内窥镜显示管腔内结构优于其它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美国纽约一医疗中心外科内窥镜室最近所作300例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40例括约肌切开术(EST)的结果,并对其适应证和改进的方法加以讨论。 ERCP的适应证、方法和结果:300例ERCP中怀疑胆道疾病者176例(58.6%),怀疑胰腺疾病者124例(41.4%)。适应证包括不明原因的黄疸、肝外胆道梗阻(结石、肿瘤、狭窄)、胆瘘(内、外胆瘘)、硬化性胆管炎、乳头狭窄、肝内胆管梗阻(病毒或酒精性肝炎、药物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