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颅内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根据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表现,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A)和后交通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rlng artery aneurysm,PCoAA)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方法 分析204例脑血管VCTDSA资料,比较ACoAA、PcoAA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动脉瘤瘤体长径与载瘤动脉的成角情况;探讨ACoAA、PCoAA与Willis环分型的关系.结果 本组24例ACoAA、63例PCoAA及117例非动脉瘤患者平均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CoAA以男性居多,PcoAA以女性居多(P<0.05);ACoAA、PCoAA瘤体长径与载瘤动脉的成角2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CoAA组存在Willis环变异的差异(P<0.05),而PCoAA组无明显Willis环变异的差异(P>0.05).结论 ACoAA的形成与Willis环变异有关,PCoAA的形成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并采用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所有病例均同DSA和(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CTA共检出动脉瘤39例,占81.25%.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基本相符.结论 64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MDCTA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28例(其中包括10例经内脏动脉造影(DSA)确诊。结果 2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31枚,其中脾动脉瘤9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动脉瘤5枚,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5枚和1枚,肾动脉5枚。VR、MIP、MP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VE可清晰显示腔内血栓和钙化。结论 临床诊断内脏动脉瘤极为困难,MD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对腹腔内脏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替代DSA检查,它提供的详尽信息为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Willis环的正常解剖和变异.方法 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行头部或头颈部VCTDSA检查的174例患者资料,观测Willis环各组成动脉的发育情况、形态、大小,Willis环的完整性及Willis环穿支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①Willis环动脉发育不良各段均有发生,按发生率不同依次为L-PCoA(20.1%)、R-PCoA(16.1%)、R-ACA A1(13.8%)、R-PCA P1(9.2%)、ACoA(7.3%)、L-PCA P1(6.3%)及L-ACA A1(3.4%),动脉缺如以R-PCoA(54.6%)、L-PCoA(52.3%)、ACoA(15.8%)为高.②174个Willis环中,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占55.8%,前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占29.8%,具有完整形态Willis环的仪占9.2%.③174个Willis环清楚显示穿支血管17支,平均直径0.82 mm.Heubner同返动脉26支,平均直径0.94 mm.结论 VCTDSA对Willis环显示完整、清晰,多角度显示能发现Willis环的各种变异,并显示Willis环穿支小血管.  相似文献   

5.
王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79-79,96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 64排螺旋CT对32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脑血管CTA检查,分别应用容积再现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对脑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选取的32例患者中,有28例动脉瘤与DSA对照,3例动脉瘤和1例脑血管畸形(AVM)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2例CTA的VR、MIP图像对颅内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率96%(30/32),通过VR及MIP重组的脑血管图像,清晰显示了30例脑动脉的三维解剖关系及动脉瘤周围的复杂结构,动脉瘤与颅骨的关系,清晰显示1例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处理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及DSA检查,CTA检查采用VR技术进行后处理,同时辅助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DSA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造影。观察对比两者对瘤体和瘤颈的大小、比率,分叶、分支毗邻的显示情况。 结果经CTA VR发现颅内动脉瘤35例共41个,经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35例共42个。VR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89.1%。容积重建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形态、分支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对于动脉瘤瘤体/瘤颈比也有准确的显示。 结论CTA VR成像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对了解颅内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将DSA与CTA技术结合将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诊断和观察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髂动脉分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使得破口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18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动脉瘤10例;Ⅱ型夹层动脉瘤2例;Ⅲ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时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5人,其中男21人,女34人,年龄在26岁~67岁,且都接受了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及DSA的检查.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55名患者中,经DSA检查,50人中有52处动脉瘤,5人无动脉瘤.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50例患者中有52处动脉瘤,5例患者无动脉瘤.2处动脉瘤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被检出,但DSA检查证明为假阳性,2处动脉瘤被漏诊.相应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6%、71%和93%.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脏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时间及效果。【方法】首先将3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行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处的灌注CT扫描,取得三种血管的峰值时间,以此为参考,对80例患者行上腹部的多期扫描,进行不同血管的三维重建并评价其效果。【结果】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达到峰值的时间平均数分别为20s、34s和42s,以此为根据扫描的结果,肝动脉显示优良度达100%.门静脉优良的比例为97.1%,肝静脉显示优良的比例为90.0%。【结论】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建议的扫描时间为肝动脉20s,门静脉35s,肝静脉45s,可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脑血管成像方法及其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6例、栓塞术12例患者术后复查,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从颅顶向颅底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的减影数据。对未减影和减影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成像(MPR)重建。结果颅内动脉密度较静脉密度明显高,血管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二者图像质量相似(P〉0.05)。减影图像去除了颅骨和瘤夹、弹簧圈的干扰;未减影图像则同时显示血管和颅骨、瘤夹、弹簧圈,对颅内血管与瘤夹关系显示直观,但弹簧圈伪影干扰大。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夹闭术后载瘤动脉中断,1例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中断,所有患者全部动脉瘤夹无脱移,未见残动脉瘤残留。结论 64层螺旋CT同步扫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减影与未减影结合运用可准确评价颅内动脉瘤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11.
前、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1优势征多见(P<0.01);后交通动脉瘤,非基底动脉供血与基底动脉供血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后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尚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开颅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检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23 mm,平均直径约为5.8 mm。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A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随访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杜国智  宋彬  汪小舟  周军  黎桂英  罗红 《西部医学》2011,23(12):2413-241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MSCTA检查诊断的58例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M-PR)、容积再现(VR)、仿真内镜(VE)及导航技术(navigation)后处理方法。结果 5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62个,其中肾动脉瘤6个,肝动脉瘤4个,脾动脉瘤3个,胸主动脉瘤12个,腹主动脉瘤7个,颅内动脉瘤30个。多种图像与轴位图像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动脉瘤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能够在动脉瘤的治疗方面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Willis环形态学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AIS患者COW形态特征,根据有无CA狭窄分为CA重度狭窄或闭塞AIS 35例(Ⅰ组)和无CA重度狭窄或闭塞AIS 40例(Ⅱ组),并纳入35例无脑梗死患者(Ⅲ组)进行对照,采用χ~2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χ~2检验对COW形态分型、血管发育情况、供血动脉病变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以上诸因素与AIS的关系,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的危险因素。结果 三组间COW形态分型及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第一段、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发育不良、颅内供血动脉病变数、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5.84,79.24,16.19,64.19,P值均0.05);Ⅰ组和Ⅱ组间以上诸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68、3.89、1.81、3.89,P值均0.05);COW形态分型、COW血管发育状态与AIS相关系数r分别为-0.25、-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完整COW及ACo A、PCOA变异OR分别为0.01、6.55、3.19,95%CI:0.00-0.22、1.69-25.44、1.41-9.60。结论即使无CA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完整COW及ACOA、PCOA变异仍为AI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探讨肾动脉解剖变异的分类、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40例因腹部病变而行增强扫描的患者作回顾性肾动脉CTA分析.结果 140名患者共280只肾脏,肾动脉变异分别占病例数和肾脏数的53.6%(75/140)和35.4%(99/280),B、C型占大多数,为83.8%(83/...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CT血管三维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形态及类型,探讨Willis环变异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行头颅CTA检查的111例患者,分析前、后交通动脉显示率、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发生率、A1及P1变异率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组、动脉瘤组及脑缺血组,并根据Willis环的完整性,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比较分析3组之间Willis环类型及变异情况。结果 111例病例中,Willis环完整共有17例,占15.3%,Wills环变异共有94例,占84.7%。正常组Willis变异率为85.1%,动脉瘤组变异率为86.1%,脑缺血组变异率为89.2%;动脉瘤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变异率、PcoA显示率、P1显示率及FTP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变异率及PCoA显示率动脉瘤组高于正常组,P1变异率及FTP发生率正常组高于动脉瘤组;脑梗死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变异率脑缺血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CTA成像技术了解Willis环的变异情况,有助于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56层CT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256层CT冠状动脉CTA检查1006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法观察有无冠状动脉瘘,分析冠状动脉瘘的CT血管造影(CTA)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10068例CTA中检出冠状动脉瘘(CAF)28例,检出率为0.28%,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1例,冠状动脉-右心房1例,冠状动脉-右心室1例,冠状动脉-左心室4例,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1例.结论 256层CT血管造影能够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血管异常和瘘口,是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用螺旋CT血管造影多轴向投照容积重建检查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SCTA)多轴向投照容积重建(MPVR)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合理应用。方法:11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SCTA检查,每例均用MPVR法成像。结果:MPVR正确检同前交通动脉瘤5例,右后交通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1例,4例阴性。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用MPVR法合理选择薄片厚度、中心线和旋转角度、窗中心,能完整地显示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和颈内、基底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提高脑动脉瘤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