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及其相应脊髓节段与背根神经节(DRG)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逐一进行基础痛阈测定,剔除痛阈过高和过低者后,随机分出空白组、假手术组(均为n=10)和模型动物组。模型动物组待模型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均为n=10)。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以OPA柱前衍生法+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脊髓及其相应节段DRG内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和牛磺酸(Tau)水平的变化。结果:SNI手术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阈,在脊髓相应节段,其GABA和Tau含量均增加(P<0.05,P<0.01),Gly含量则降低(P<0.05);电针干预后脊髓GABA含量进一步增加(P<0.05),Gly含量被逆转(P<0.05),Tau无明显变化;而在DRG、SNI手术使GABA和Gly水平均增加(P<0.01),Tau降低(P<0.05);电针干预后Gly和Tau均被明显逆转(P<0.05),GABA虽也有逆转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同时电针组SNI大鼠的机械痛敏状态及痛行为均明显减轻和改善。结论:电针通过有效地增加脊髓GABA和Gly的释放,同时抑制DRG内GABA和Gly的释放,可能是其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关节炎大鼠脊髓背角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工作试图通过观察慢性炎症痛大鼠脊髓背角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脊髓背角COX-2是否与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有关。方法 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模型上,采用行为学和免疫组化技术两种方法,观察电针治疗后不同时相点关节炎大鼠的痛敏评分及脊髓背角COX-2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组、模型组和药物组加以对照。结果 电针能明显减小关节炎大鼠痛敏评分的绝对值,多次电针具有显著的累积效应;并且随着电针治疗次数的增加,大鼠脊髓背角COX-2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结论 电针阳陵泉和昆仑两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同时抑制其脊髓背角COX-2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脊髓损伤早期bcl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MC)组、电针(EA)治疗组、甲基强的松龙(MP)组及假手术(SO)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捶击法致大鼠T10脊髓损伤,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早期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C组脊髓损伤后6h bcl-2 mRNA表达有增高趋势,伤后24h表达增高;伤后6h bcl-2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伤后24h表达有增高趋势。EA组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与MP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可上调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4.
Kaitan Yang Yushan Gao Yongdong Yang Chuanhong Li Zheng Cao Xiumei Wang Zaibo Li Xing Yu 《中医科学杂志(英文)》2022,9(2):197-205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EA) combined with oriented conductive bioprotein hydrogel(OCBH) on the recovery of nerve function in rats with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SCI)and to explore its effect and mechanism on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glial scars.Methods: A total of 72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received. A rat model of complete SCI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spinal cord transection.Behavioral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平均分为4组,采用改良的Allen’s造模方法建立大鼠SCI模型,电针对照组取"大椎"、"命门"和"夹脊穴"两组穴位交替电针治疗。7天后,通过取各组大鼠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BDNF的表达水平和分析BBB行为记分法进行各组比较。结果:电针治疗组与甲基强的松龙组大鼠治疗后后肢运动功能改善,非常显著强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显著差于空白对照组(P<0.01);两组BDNF阳性细胞数非常显著强于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但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明显增强SCI后BDNF的表达,促进SCI后神经的修复与再生,从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及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模型组和造模组,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 SNI)模型,造模组SNI术后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分别于SNI术前、术后第 7 天及第 9 天、第 6 次治疗后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造模后第l0 天开始电针环跳穴与委中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并通过脊髓微透析技术,应用柱前衍生法+HPLC荧光检测法检测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结果:SNI手术可以显著降低大鼠机械痛阈,模型组大鼠脊髓微透析液中谷氨酸(Glutamate, Glu)和天门冬氨酸(AsparticAcid,Asp)的含量较同时段对照组、假模型组有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脊髓微透析液中Glu和Asp含量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电针组第 2 时段Glu除外),并且电针可以显著减轻SNI大鼠的机械痛敏状态。结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降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腰段神经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相关亚单位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病理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大鼠脊髓腰段神经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相关亚单位NR 1、NR 2 B、GluR 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以及电针的作用,探讨电针干预脊髓中枢敏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后两组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SNI),对照组仅分离但不损伤神经。伤侧足底触觉法于造模前、造模后第2、7、14天测定机械痛阈。电针组在造模第7天测痛后电针"委中"和"环跳"穴30 min,1次/d,共7 d。各组末次测痛后处死动物,摘取腰段脊髓,用Western blot检测NR 1、NR 2 B和GluR 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相应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SNI模型大鼠损伤侧足底机械痛阈进行性降低(P0.05,P0.01);电针能显著提高SNI模型大鼠机械痛阈(P0.01)。SNI模型大鼠脊髓腰段神经元相关受体亚单位NR 1、NR 2 B、GluR 1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有上调现象,但只有NR 2 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对上述表达上调有抑制作用的倾向,同样,只有对NR 2 B蛋白及其mRNA的上调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电针通过对脊髓神经元iGluRs相关亚单位NR 2B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显著下调,达到调整SNI大鼠痛信息调控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体内独活有效成分趋向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对中药有效成分在人体内吸收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的作用机理.方法:用Freund's完全佐剂给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制作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用药物法、针刺法及针药结合法分别连续治疗1周.在造模前、造模成功后及治疗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痛阈值;用HPLC法测定治疗后各组大鼠独活香豆素的血药浓度及在肝脏、肾脏和膀胱等组织器官中的含量.结果:治疗后针药组痛阈值明显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在相同的时间内针药组大鼠肝脏、肾脏、膀胱中独活香豆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结论:针刺特定穴位或穴位群对于大鼠体内特定药物的吸收有趋向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田雨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6)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牵张法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痉挛性膀胱安全容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山东省交通医院康复医学科9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2 mg,2次/d),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电针联合牵张组采用牵张法配合电针治疗,均治疗30 d。以膀胱安全容量和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药物组[(273.20±84.63)ml 比(179.50±59.07)ml , t=4.973]、电针组[(308.23±87.45)ml 比(169.17±54.58)ml,t=7.389]、电针联合牵张组[(376.37±125.08)ml比(167.40±61.56)ml,t=8.210]膀胱安全容量均较同组治疗前增加,其中电针联合牵张组与药物组、针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药物治疗组、电针组、电针联合牵张组有效率分别为60.0%(18/30)、83.3%(25/30)、93.3%(28/30),药物治疗组与电针组、电针联合牵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22、9.317,P均<0.05)。结论药物治疗、电针治疗以及电针联合牵张治疗均可改善 SCI 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但电针联合牵张治疗优于药物或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鼠,Allen氏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应用督脉电针治疗3 d、1 w、2 w或4 w,以正常组和损伤组作对照.应用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显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数量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损伤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表达变化.结果:电镜观察,术后3 d,损伤组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明显;1 w时见反应性增生,体积增大,数量增加;4 w时,形态基本正常.电针组胶质反应轻,线粒体、核糖体增多,常见吞噬现象.免疫组化见,同一动物星形胶质细胞数灰质多于白质,尾侧多于头侧;组间比较阳性细胞数损伤组明显多于电针组,且损伤范围大,胶质界膜明显.原位杂交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类似.电泳结果表明损伤早期电针组GFAP mRNA表达明显低于损伤组.结论:电针治疗可抑制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防止胶质瘢痕形成,创造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2.
13.
督脉电针治疗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的行为和结构修复的影响。方法: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试验检测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及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的运动功能,荧光金逆行标记法检测再生神经元,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损伤区周围神经元GAP-43的表达。结果: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有明显地恢复,损伤区脊髓组织退变减轻,躯体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及红核内的神经元密度增大,脊髓组织内GAP-43阳性神经元增多,在脊髓横断头侧端灰质内、躯体运动感觉区及红核内有少量被标记细胞。结论:督脉电针治疗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促进脊髓下行纤维再生和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甲状腺区甲醛致痛大鼠脊髓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表达的影响,分析针麻行甲状腺手术的镇痛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阳陵泉组、合谷-内关组、扶突组,每组10只。甲状软骨处皮下注射2.5%甲醛造成局部炎性疼痛模型,造模后10min给予电针。分别在注药前、后观察动物的行为学(擦面反应、热痛阈值)变化。行为学观察结束后立即取C1-C3段脊髓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GABAR亚单位A(GABAAR)、B 1(GABABR 1)和B 2(GABABR 2)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H-E染色,观察甲状腺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注射甲醛后5、40、70min,动物擦面次数明显增多(均P<0.05),热痛阈明显降低(均P<0.05)。电针"扶突"合谷-"内关"后,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均P<0.05),擦面次数明显减少(均P<0.05)。注射甲醛后80min,模型组脊髓GABABR 1mRNA及GABABR 2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GABAAR mRNA表达稍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足三里-阳陵泉组、合谷-内关组、扶突组GABABR 1mRNA,合谷-内关组、扶突组GABABR 2mRNA及GABAAR mRNA的表达均进一步上调(均P<0.05)。H-E染色结果表明,电针"合谷"-"内关"及"扶突"穴可抑制甲状腺区组织炎性反应的发展。结论:电针"扶突"穴和"合谷"-"内关"可明显抑制颈部甲状腺区注射甲醛诱发的痛行为反应,上调颈段脊髓GABABR 1mRNA、GABABR 2mRNA及GABAAR mRNA的表达,减轻甲状腺区注射甲醛产生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次电针对慢性炎症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和局部炎症组织的修复作用,以及对脊髓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上,电针“阳陵泉”“昆仑”穴(频率2 Hz,强度≤1 mA,连续波,20 min/次,每天治疗1次)。用辐射热测痛法观察电针对慢性炎症痛大鼠辐射热痛敏分数的影响;用HE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电针对炎症组织的修复作用;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对慢性炎症痛大鼠脊髓COX-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电针能显著减少慢性炎症痛大鼠痛敏分数的绝对值;电针治疗后大鼠关节腔内炎性渗出和滑膜中性粒细胞浸润基本消失,滑膜水肿减轻,滑膜囊表面修复;电针显著下调了炎症痛引起的大鼠脊髓COX-2 mRNA和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电针对慢性炎症痛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电针能较好地缓解局部炎症,促进炎症组织的修复;电针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对脊髓COX-2 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阿片受体角度观察电针(EA)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产生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A组和单针组。于实验第1天在模型组、EA组大鼠右后足垫部向踝关节方向注入弗氏(Freund s)完全佐剂0.1 mL造模。以“悬钟”“昆仑”为EA穴位,刺激参数为2~4 V,20~100 Hz,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6 d。以原位杂交等为检测方法,在EA治疗后观测大鼠痛阈、炎症局部δ阿片受体(DOR)mRNA的表达。结果:①EA可明显提高炎症痛大鼠的痛阈,EA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EA组炎症局部DOR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EA对AA大鼠有明显镇痛效应,且镇痛效应的产生与大鼠炎症局部的DOR mRNA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电针的镇痛效应及其对脊髓背角活化转录因子2(ATF-2)苏氨酸71(Thr71)位点活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CFA组)和电针治疗组(EA组)。CFA组和EA组通过足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大鼠炎性痛模型,EA组于造模后1d选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电针治疗。分别观察造模前、造模后1、3和14d的足缩腿阈(PWTs),及患侧脊髓背角磷酸化ATF-2(p-ATF-2)(Thr71)阳性细胞数。结果:与N组相比,于造模后各时段,CFA组大鼠PWTs显著降低(P0.05),p-ATF-2(Thr71)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造模后3、14d时,EA组大鼠PWTs显著高于同期CFA组(P0.01),而p-ATF-2(Thr71)阳性细胞数则明显少于同期CFA组(P0.05)。结论:电针抗炎性痛作用与抑制脊髓背角ATF-2(Thr71)的磷酸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天柱穴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组织bcl-2、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电针组、西药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造成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天柱穴、大杼穴治疗;西药组用芬必得治疗;模型组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治疗30d后,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椎间盘组织bcl-2、bcl—xL的表达。结果:bcl-2在电针组、假手术组和西药组中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假手术组和西药组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bcl-XL在电针组的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0.01),高于西药组、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可以提高大鼠退变椎间盘组织bcl-2、bcl—XL的表达,是其延缓椎间盘组织凋亡,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