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介入封堵治疗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及观察封堵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选择各种缺损性先心病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6 例,室间隔缺损16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左室右房通道1例,室间隔膜部瘤破裂1例。超声心动图封堵术前观察各种缺损类型、大小、形态,术中封堵器的释放监测,术后观察封堵术疗效。结果房间隔缺损 8.0-18.0mm,平均约12.8mm;室间隔缺损2.5-8.0mm,平均约4.6mm;动脉导管未闭3.0-7.0mm,平均约 3.5mm;室间隔膜部瘤破裂口约2.7mm,室间隔缺损口距主动脉的距离>2.0mm;各种缺损选择的封堵器号, 房间隔缺损6.0-30.0mm;室间隔缺损4.0-12.0mm;动脉导管未闭4.0mm;三者平均11.2mm。室间隔缺损口距瓣膜距离过小者应用偏心型封堵器。30例封堵术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封堵后出现少量返流,均为室缺。1个月后1例呈微量残余分流,1例残存分流消失。术中出现相应心律失常,多以早博及传导阻滞出现,术后逐渐消失。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观测各种缺损性先心病的缺损大小、形态及与周边的结构关系,用以指导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释放观测,评价封堵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2.
李志刚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27-1628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8~36岁,平均30岁,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3个月~1年,胸超声心动图、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2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房室瓣反流,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随访无房室传导阻滞也无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检查确诊的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采用国产的细腰大边型VSD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测量最大出口孔的直径,选择相应的VSD封堵器,封堵器释放前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以确认能否释放.术后常规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中,2个出口4例,2个以上出口16例.最大出口孔的直径3~10 mm,平均(4.6±1.3)mm,选择封堵器的大小为4~12 mm,平均(6.0±3.2)mm.成功封堵18例,治疗成功率为90%.2例患者封堵器释放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瓣上造影显示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转外科手术治疗.成功封堵的18例患者中有3例术中左心室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残余分流消失,1例患者术后6 h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营养心肌治疗,一周后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应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配合,是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成功封堵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对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行介入封堵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行筛选分型,将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解剖特点分为漏斗型、喷头型、漏斗管型、膜部瘤型,并术中监测及术后复查。结果40例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中,漏斗型10例、膜部瘤型20例、喷头型4例及漏斗管型6例,全部成功封堵,术中造影证实术前超声测量膜部瘤室间隔缺损部位、形态、大小(包括右室面缺损外口大小数目、左室面缺损内口、膜部瘤深度、宽度)与实际一致,封堵成功,3d后经胸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有着重要的指导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谢学良  黄国金  邹勇  明腾  涂洪强  张盛 《江西医药》2022,(12):2061-2062+2076
目的 分析经胸微创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及随访资料,总结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适应症及有效性,为临床实施和推广该术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经胸微创封堵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347例,其中男196例、女151例,年龄4月~12岁,平均(14.7±13.1)月;体重6~32kg,平均(11.3±5.9)kg;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长径1.8~10 mm。所有患儿均采用胸骨下端小切口,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右心室表面置入偏心封堵器,全面综合评价术中数据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证实封堵成功共326例(成功率93.9%)。封堵成功判定标准包括:室间隔缺损无明显残余分流(分流量<1 mm),术后封堵器未脱落/无明显移位、瓣膜反流未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及明显流出道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封堵失败共21例,失败原因分别为:过导丝/鞘管困难3例,主动脉瓣返流加重8例,残余分流明显(分流量>1 mm)7例,封堵器形态偏移3例。所有封堵失败患儿均改行直视修补,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封堵成功的326例患...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VSD)的定位及大小测量的准确性和在封堵术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封堵术前选择适应证;术中监视封堵器释放过程,观察室间隔缺损处的封堵疗效及周边有无残余分流,对封堵效果进行随访。结果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封堵的21例患者均全部封堵成功,封堵器置入后即刻听诊,杂音减轻或消失,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返流,同时经心血管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和主动脉瓣返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VSD封堵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术前选择适应证,术中监视封堵器释放过程,术后判断封堵术疗效及随访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6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损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进行堵塞.男27例,妇23例;平均年龄(13.5±4.0)岁(5~20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1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2±0.9)mm(3~lO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50例惠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9例术后7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8.8%,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①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mm;②室间隔缺损直径≥7mm,封堵器直径≥9mm等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 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镶嵌手术封堵2岁以下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剑突下小切口封堵2岁以下小儿膜周部VSD的镶嵌手术18例,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6~ 24个月,体质量5.8~16 kg。结果 18例均封堵成功,2例术中更换封堵器型号。术后随访5~29个月,复查超声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三尖瓣无反流,封堵器位置良好,1例患儿术后出现Ⅲ°传导阻滞。1例患儿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均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心电图未见其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2岁以下膜周部VSD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年龄4~36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嵴内型VSD术后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4~10mm。9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为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7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8~16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2例残余漏有2个孔,分别为2、6mm和6、8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2和8mm。前1例放置VSD为9mm边4mm封堵器缺损消失,后1例用VSD 9mm和10mmVSD封堵器。5例膜部4、5、5、6、6用6、8、8、9、9mm VSD封堵器。4例嵴内型3、5、5、6mm用8、10、10、11mm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10例无残余分流,1例有2个孔放1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个月后消失。全部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本研究显示经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右心导管介入方法治疗的46例房间隔缺损的大小、残缘的情况及所选Amplatzer封堵器的型号,术中、术后监测封堵器放置情况及房水平是否存在残余分流、二尖瓣及三尖瓣启闭情况,右房壁及主动脉管壁完整性,右心负荷变化及右室壁运动改善情况.结果:45例ASD损患者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结论:TTE在ASD损封堵术前筛选病例、术中监测、术后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ASD损封堵术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微创外科封堵术,评价TEE在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选取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37例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全身麻醉状态下术前TEE再次筛查手术适应证患者,观察ASD的位置、大小、形态、各切面残余径线,准确定位,术中检测封堵全过程,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复查,观察有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有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前经TEE再次筛查发现1例下腔型ASD,随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36例患者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其中术中封堵失败1例,后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封堵成功率为97.2%(35/36);余35例患者应用TEE与TTE所测ASD大小各参数无明显差异,在TEE引导下封堵成功,术后即刻评价发现有2例出现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复查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余34例封堵器位置固定、完全闭合,闭合率为97.1%(34/35),右心大小及功能明显改善,各瓣膜功能及心功能正常,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TEE应用于继发孔中央型ASD微创外科封堵术,术前准确筛查定位,与术中所置封堵器大小及位置相吻合,术中全程监测,不影响手术视野,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即刻评价疗效,为心外科医生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4.
郑远  林宇  林冬群  王侃 《安徽医药》2019,23(8):1590-1592
目的 分析总结经胸小切口右心室穿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经胸小切口右心室穿刺封堵术治疗VSD病人142例。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确定封堵器型号,超声定位经右心室穿刺置入封堵器,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142例VSD病人均成功封堵,成功率100%。1例术后3 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二次手术行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术。1例术后5 d发现残余分流较大二次手术行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术。142例病人均顺利出院。随访1~51个月,138例无残余分流,余4例有2 mm残余分流,142例心电图均无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均良好。结论 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右心室穿刺VSD封堵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封堵ASD,术后72 h、1个月、3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因房间隔缺损太大(大于40 mm)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选用的封堵器直径8~40 mm,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病例无残余分流.3个月随访,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及心脏大小改善,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结论经导管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Ebstein畸形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5年5月—2010年2月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河南省胸科医院共行Ebstein畸形手术治疗27例,其中轻型4例,仅行DeVega三尖瓣成形术;中间型21例,16例折叠房化右心室并行三尖瓣成形,4例除行房化右心室折叠、三尖瓣成形术外,加做Gleen手术,1例行房化右心室折叠、三尖瓣成形及Fontan手术;重型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合并卵圆孔未闭或室间隔缺损均同期修补。结果手术死亡1例(3.7%)。术后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关闭良好17例,轻度关闭不全7例,中度关闭不全2例。术后24例随访5个月到8年,心功能(NYHA)恢复至正常9例,Ⅰ-Ⅱ级15例,均无远期死亡。结论 Eb-stein畸形应根据瓣叶发育情况和房化右心室大小选择手术术式,对于前瓣发育良好,房化右心室较小,应选房化右心室折叠术和三尖瓣成形术,对前瓣发育差,瓣下结构畸形严重,应行三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TE筛选27例继发孔型ASD患者,经TTE引导进行封堵术。结果 2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Amplatzer封堵术,24例无残余分流,3例残余分流(<2mm),术后1个月复查分流消失。结论 TTE在ASD介入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群  潘利  金喆  高陆  贾国英 《天津医药》2005,33(1):15-16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和股动脉入路对16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结果:15例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失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9例缺损即刻完全封闭,6例术后残留雾状分流,于术后2d-2周随访时杂音和分流均消失。结论:经导管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封堵治疗安全有效,但远期效果尚待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