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高脂血症大鼠的疗效,通过治疗前后脂联素、瘦素变化,探讨其保护内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实验用清洁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余各组饲喂高脂饲料。高脂血症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灌胃纯净水2 mL,1次/日;实验对照组灌胃纯净水2 mL,1次/日;血脂康组灌胃血脂康1 000 mg/(kg.d),1次/日。观察6周后血脂、脂联素、瘦素水平的变化,并作病理切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血脂康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联素、瘦素与灌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对照组灌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康组动脉标本病理切片显示其病变情况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血脂康具有明确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机理。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通心络组、鳖甲煎丸低剂量组与鳖甲煎丸高剂量组。灌胃8周后取材,酶免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含量,睾丸周围脂肪组织检测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鳖甲煎丸低剂量组与鳖甲煎丸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同通心络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鳖甲煎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抗炎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脂联素在针刺抑制脂毒性中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刺是否具有抑制脂毒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临床针刺治疗34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3个疗程,治疗前后测量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率(F%),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脂联素,生化比色法测定血脂、血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要的八种游离脂肪酸,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临床总有效率88.23%,针刺可提高患者降低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AI,t=-5.103,P=0.000)。针刺后F%的降低与不饱和脂肪酸升高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r=0.402,P=0.019),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的升高的相关性亦具有显著性意义(r=0.348,P=0.044)。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二十碳五烯酸的升高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r=0.352,P=0.041),BMI的降低与高密度脂蛋白的升高的相关具有显著性意义(r=0.357,P=0.038)。针刺后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相比P=0.000),FFAs降低与脂联素升高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r=-0.349,P=0.043)。结论针刺可以降低肥胖患者的游离脂肪酸水平,提高其胰岛索敏感性,从而表现出抑制脂毒性的效应。针刺抑制脂毒性的作用与提高脂联素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脂联素、脂联素受体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素高(40 mg·kg^-1)、低剂量(20 mg·kg^-1)组。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予高脂饲料建模,时间共10周。造模后,处死动物,取材。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肝湿重、肝指数,化学发光法检测大黄素对NASH模型大鼠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millet straw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胆固醇(cholesterol,TC)的影响,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油红O染色检测大黄素对NASH大鼠肝组织炎症损伤、脂肪变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脂联素(adiponectin,ADPN)、脂联素受体2(adiponectin receptor-2,AdipoR2)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ADPN,AdipoR2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能有效改善NASH模型大鼠肝脏脂质沉积,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大鼠体质量,肝指数;大黄素高剂量组ALT、AST、ALP、GGT、TG、T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相对模型组,大黄素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ADPN,AdipoR2蛋白,mRNA水平升高(P<0.05)。结论大黄素能通过上调NASH模型大鼠ADPN,AdipoR2表达,有效改善肝功能、血脂,改善NASH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程度,减轻肝脏炎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痰湿证患者血清和卵泡液脂联素(APN)水平及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脂联素受体(AdipoR1/AdipoR2)蛋白表达的差异,从卵巢局部分子水平探讨PCOS痰湿证的发病机理。方法:选择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PCOS患者共43例(痰湿证20例,非痰湿证23例)及对照组30例,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组患者血清胰岛素(FIN)水平;取卵日留取外周血及卵泡液,并提取黄素化颗粒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和卵泡液中脂联素(APN)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黄素化颗粒细胞脂联素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间一般情况及血清激素水平的比较:PCOS痰湿组BMI及FIN值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PCOS两组LH及T值升高(P0.01),PCOS痰湿组FSH值降低(P0.01);PCOS痰湿组LH值低于非痰湿组(P0.05);各组年龄及PRL和E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OS痰湿组血清及卵泡液APN水平、AdipoR1/AdipoR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性低于余两组(P0.05)。3血清APN、卵泡液APN与BMI及FIN分别呈负相关;BMI与FIN呈正相关。结论:PCOS痰湿证具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特征;其胰岛素抵抗(IR)可能与卵巢局部脂联素受体蛋白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脂联素(adiponectin)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因子之一,研究已经证明脂联素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参与抗炎、保护内皮、拮抗动脉性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大血管病变亦密切相关.脂联素的这些效应必须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脂联素受体结合而激活AMP激酶、过氧化物增殖物活化受体α,从而参与葡萄糖、脂肪代谢的调节.对脂联素受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脂联素作用机理和抗糖尿病新药开发.  相似文献   

7.
脂联素是一种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AFLD)密切相关的脂肪细胞因子,具有改善糖脂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目前发现某些中药能显著提高NAFLD中的脂联素水平,从而有效治疗NAFLD。本文就其在NAFLD中的作用及中药对脂联素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脂联素对mTOR介导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单纯糖尿病患者(A组)、早期糖尿病肾病(mTOR介导型)患者(B组)与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C组)各30例,测定三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基于此分析脂联素对疾病的干预及保护作用.结果:三组血清脂联素含量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对mTOR介导的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干预及保护作用,值得医护人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痰湿体质与非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APN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将250例高血压病患者(痰湿组137例,非痰湿组113例)进行血清APN检测,选择APN基因8个单核苷酸(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痰湿组和非痰湿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5.07±0.35)μg/mL和(6.41±0.39)μ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APN基因8个SNP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N基因rs1063537(3224C/T)多态性位点痰湿组血清APN水平均明显低于非痰湿组,TT位点分别为(2.580±1.029)μg/mL、(6.011±0.945)μg/mL,CT位点分别为(5.113±0.968)μg/mL、(7.812±0.161)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21)。CC位点分别为(5.426±0.591)μg/mL、(6.130±0.668)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非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而且APN基因SNP3224的T基因携带者可能是APN异常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0.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蛋白质。研究发现脂联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有一定相关性,且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脂联素与肾脏疾病的关系,也很密切,不仅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而且在各种肾脏病中亦有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目前利用中医治疗内科急症的现状,探究发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临床现状分析,进行归纳探讨。结果:目前在内科急症治疗方面,中医存在其临床的不足,但是,中医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监测、整体治疗方法,治标治本,临床效果较好,但需要加入当代医学新技术,研发新药品,加大投入,培养人才,争取中医在内科急症治疗方面取得突破。讨论:随着技术不断的进步与中医的复苏,传统的中医对于治疗内科急症优势逐渐体现,中医在治疗内科急症方面必将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红曲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证实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曲治疗组和洛伐他汀治疗组各20例,另外20例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红曲组予红曲治疗,6g/次,2次/d,饭后予开水150ml泡20min,红曲完全溶解后服用,连服6个月;洛伐他汀组予洛伐他汀胶囊20mg口服,1次/d,也连服6个月;对照组不予相关药物干预。观察用药6个月后中医证侯疗效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Crouse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两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中医证侯明显改善,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侯无变化甚至加重,与两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治疗后IMT和Crouse斑块积分的均显著改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甚至加重。结论:红曲与洛伐他汀均具有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及减轻和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且红曲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心脑血管动脉硬化中医治未病的效果,为临床上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方法:对264例志愿者进行跟踪观察,在观察前经过体检患者均没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结果:A组志愿者中患者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状的3例,占患者总人数的2.27%,B组志愿者中患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的22例,占患者总人数的16.67%。结论:对于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病症,要防治结合,对证施治,治疗最主要的原则是持之以恒,做到这些,便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T2DM者6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5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脂联素、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测量双侧颈总动脉IMT。结果:T2DM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酣、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脂联素和双侧颈总动脉IM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脂联素与双侧颈总动脉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T2DM随着脂联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往往同时累及多处血管,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从痰瘀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要素分布,以及从痰瘀角度防治本病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表现食疗方面。从饮食调理和选食入手,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介绍了中医营养食疗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实验研究、临床实验,进而对中医营养食疗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脂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门诊或住院的患者中,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脂血症的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血脂康口服;对照组采用舒降之口服,疗程均为三月.观察治疗前后增厚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与斑块消退的情况、血脂变化及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未进一步发展,斑块有所消退,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期间所有病例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两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a (LPa)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明显,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血脂康可有效调控血脂,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减少斑块.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关联,心血管意外的发生也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和整体观念思维,痰、瘀二者作为致病因素的同时,也是病理产物,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中.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在于调整血脂水平、调节自噬、稳定粥样斑块、调整凝血/纤溶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生化汤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怀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益母草颗粒冲剂)、生化汤低、中、高剂量组(4、8、16g/kg)。除正常组外,每组在第7天上午8:00按8.3mg/kg体质量灌胃米非司酮,下午18:00按100mg/kg体质量灌胃米索前列醇,给药后分别对各组TUNEL检测凋亡细胞、ELISA测定大鼠血清TNF-α含量。结果:生化汤各组凋亡细胞数显著增高(P0.01),血清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且呈量效关系,中、高剂量组较中药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结论:TNF-α是生化汤促进细胞凋亡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