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静脉输液液体外渗补救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静脉输液时因操作不当,针尖斜面一小部分位于血管外,或针尖穿透对侧血管壁,或因患者肢体活动幅度过大致液体外渗。遇到此种情况时勿急于拔出针头重新穿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下列3种补救方法。(1)估计针头斜面一小部分位于血管外时,关紧输液器上的调节器,扎紧止血带,将针头顺着静脉略向前进,观察片刻,若液体滴数正常且不再外渗,表明补救成功;(2 )估计针头穿刺对侧血管壁时,关紧输液器上的调节器,将针头稍向外退,右手固定针柄,用左手拇指按压穿刺部位约2min ,扎紧止血带,将针头沿血管方向略向前进,若液体滴数正常且不再外渗,表明补救成…  相似文献   

2.
弥补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东莉 《现代护理》2003,9(1):67-67
静脉穿刺仍为治疗和护理病人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发现护理人员娴熟而精湛的操作技术 ,不仅可以消除病人对输液的紧张情绪 ,而且可以赢得病人的信任 ,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因此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年的临床实验 ,笔者摸索出一种能弥补因静脉穿刺失误而致输液液体外渗的简单方法 ,报道如下。1 方法护理人员按操作常规进行静脉穿刺完毕后 ,这时的针柄常固定于针头右侧 ,针头斜面在静脉内向上。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发现穿刺处有少量液体外渗 ,局部微微隆起 ,按之有少量回血 ,这时不必紧张 ,无须拔出针头重新穿刺 ,只…  相似文献   

3.
对马铃薯外敷治疗液体外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处理静脉输液造成的液体外渗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和温热水湿热敷对60例静脉输液导致的液体外渗患者进行处理。按液体外渗先后顺序随机分组,各3O例.对其更换次数、显效时间及痊愈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在各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用马铃薯切片外敷液体外渗处,其消除水肿效果明显优于温热水湿热敷,且操作简便,无任何副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天气转冷,卧床输液患者都会把输液侧肢体放进被窝取暖。厚重的被子很容易压住输液针头使输液速度减慢。活动肢体时被了会不慎碰歪输液针头或把针头带出而至液体外渗或漏出,从而使患者经受重复穿刺之苦,现介绍一种经济简单的能保护静脉输液的小支架。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2003年2月建立药物配送中心,使用驻天津百特公司的软包装液体。由于在输液过程中,瓶装液体(甘露醇)和软包装液体混合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帽不便保管,在更换软包装液体时,我们采用将输液器的排气管打折塞入百特液体的尾帽中,既方便操作,省时省力,又符合无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时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有肿胀疼痛是临床上输液过程中常见的输液故障。液体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一般情况下通过热敷,药液均可被吸收和消散,三天之内肿胀消失。本文报告一例食管癌并发糖尿病患者输液外渗后经一系列特殊处理并在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下,症状从缓解到消失,历时17天,故认为糖尿病患者输液外渗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土豆片外敷治疗液体外渗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临床输液中由于患者躁动,血管通透性大,活动不当等原因常造成液体外渗致局部肿胀,影响了液体的正常输入。我们采用土豆片外敷肿胀处以治疗液体外渗5 0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新鲜土豆洗净,切成约2mm厚的薄片贴于肿胀处,以胶布固定,隔6h可见土豆片变色、干燥,予以更换。5 0例患者约6h后可见肿胀明显减退,于12~36h肿胀消除。讨论 土豆的主要成分为水、淀粉、糖,具有补气、健脾、消炎的作用。外用治疗烫伤、腮腺炎。优点 此法取材方便,价廉,患者无痛苦,操作简单,肿胀消除时间较传统方法缩短,值得临床推广。土豆片外敷治疗液体外…  相似文献   

8.
一次性输血器除应用于输血外,还常规应用于手术病人。手术后病人多数不输血或已输血完毕。但液体往往很多。在更换液体时穿刺针和排气针常常被瓶塞堵住。常规处理方法是用穿刺针和排气针的针头相互交叉挑出堵住的瓶塞,或用无菌针头挑出堵塞的瓶塞。这种方法不但麻烦,而且使穿刺针和排气针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污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手术过程中输血补液,一般多采用不同型号的针头或头皮针静脉穿刺后连接输液装置进行。这种方法常可因针头固定不佳或病人躁动造成液体外渗。自1988年5月以来,我们应用 VASOFIX~(?)静脉导管(简称导管)进行穿刺,共250例,不仅无一例出现液体外渗,而且可根据手术要求随时调整输液量以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患儿液体外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静脉输液患儿1001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978例和对照组5037例,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液体外渗发生情况。结果2组共发生静脉输液液体外渗1058例,其中对照组612例,研究组446例,外渗面积0.8emx2.0cm-4.0cmx6.0em。研究组患儿的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改变了临床护士以往以经验和感觉为主的工作作风,解决了静脉输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减少液体外渗、提高护理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塑料输液瓶装液体已广泛应用临床,常用的有250rnL和500mL两种包装。在实际操作中,当遇到特殊用药或患儿输液需要排出部分液体时,传统方法是用注射器或输液器排出多余液体。但注射器排液,针头反复穿刺胶塞使针眼变粗,悬挂输液时,容易造成药液外渗;输液器排液,需要一定高度才能保证流速,费时费力。鉴此,现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液体排出法。  相似文献   

12.
白彩萍 《家庭护士》2008,6(1):24-25
[目的]观察马铃薯切片外敷治疗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和温热水湿热敷对68例静脉输液导致的液体外渗病人进行处理。按液体外渗先后顺序随机分组,对其显效率、有效率、显效时间及更换次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显效率、显效时间、更换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马铃薯切片外敷液体外渗处,其消除水肿效果明显优于温热水湿热敷,无任何副反应,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接受各种化疗方案及支持疗法而周围静脉通道有限的患者 ,常使用植入性静脉通道泵。其并发症之一是液体外渗。近来 ,有许多外渗的病例被作为护士失职投诉的证据。一是由于泵的使用量增加 ,二是由于并发症损伤达到了足以被患者察觉的程度 ,有时出现的胸壁坏死需行简单的乳腺切开术处理。外渗的原因有下述 4种。针头置入不全或脱出 尽管在化疗指南中十分清楚地要求护士注药前检查回血 ,但仍有因针头置入不全而出现外渗的。原因是 :护士缺乏经验或临床判断不准确、针头长度不合适 (如该用 1 /2号针头时却用 1号 )、泵植入过深而使针头“悬…  相似文献   

14.
《山西护理杂志》2 0 0 0年第二期刊登了更换液体法的小经验 ,以防止液体从排气管口外溢。笔者认为 ,目前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排气管多为过滤式的针头 ,未带短的输液管 ,有的通气管口直接连接于输液针头上。对于这两种输液器 ,更换加药的液体时 ,为防止液体从通气管口外溢 ,不能用前面介绍的那种更换液体法 ,可将液体瓶稍倾斜 ,插入输液管针头 ,使通气针头露出液面 ,以调整瓶内压力 ,然后将输液瓶挂好 ,根据茂菲氏滴管高度挤捏一下滴管 ,液体即可顺利下滴。  此法简单易行 ,不仅适用于笔者介绍的两种输液器 ,也适用于有排气管的一次性输液…  相似文献   

15.
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更换液体时,如关紧调节夹一定时间,或者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液面下降,不能再输入时,易回血,针头堵塞,而输液过程中,输液管打折成死角却从不堵塞针头,根据这一原理,我们选择这样的封管方式:  相似文献   

16.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输液外渗在临床十分常见,一般认为是由于操作者穿刺时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而引起液体渗漏。静脉留置针具有可保留、不易渗漏的优点,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如果留置针使用不当,可引起血管非穿刺性损伤,破坏管壁内皮完整性,严重时发生静脉炎,导致输液在血管壁薄弱处向深部组织外渗,造成不良后果。尽管有报道认为。静脉炎的发生只与留置针技术与管理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7.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所致液体外渗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以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留置针输液的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神经外科住院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 644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其不同穿刺部位,不同持续输液时间,药物的性质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 644.例患者中发生非穿刺性液体外渗有29例,发生率1.76%.发生液体外渗与置管的部位、持续输液时问、药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穿刺部位大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颈外静脉与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4l%、1.66%、1.12%、0.94%,发生率最高的是大隐静脉,其次是头静脉;不同持续输液时间,≤24 h、-48 h、-71 h、≥72 h各时间段液体外渗发生率分别为0.41%、0.88%、1.76%、3.40%,发生率随着持续输液时间的延长,液体外渗发生率也随着逐渐上升;外渗发生率最高的是持续输液≥72 h的患者,药物的性质(刺激性和非刺激性)与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15%,刺激性药物外渗发生率高,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发生率低.输液是一种侵人性操作,液体外渗也与输液器、护士操作不当有关.结论 采用留置针者静脉输液时,正确选择穿刺部位,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合理科学安排输液顺序、缩短液体持续滴入时间,能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保护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提高治疗成功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高海华 《当代护士》2002,(10):55-57
我院儿科门诊量大,近5年来,留观输液病人急剧增多,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多次发现小儿头皮正中静脉易致外渗--液体经血管壁渗透到血管外,临床表现为输液针头在血管内、回血好、液体滴速正常,而局部软组织肿大、质地中等,但并不是针头滑出血管时形成的硬结.  相似文献   

19.
止痛消炎软膏在儿科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丽惠 《护理与康复》2009,8(3):257-257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使用较多的一种治疗方法。因患儿对治疗不能很好地配合,在静脉输液过程容易发生液体外渗,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易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为及时处理液体外渗、迅速消肿、减轻局部损伤,传统方法多采用热毛巾外敷。2005年1月开始,本院儿科应用止痛消炎软膏治疗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并与传统热敷法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连续静脉输液最佳液体更换时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测量法绘制“更换液体液面高度尺”,确定连续输液最佳液体更换时机。分别在每次更换液体时记录液面位置、患者呼叫情况,观察时间为14d,并评价患者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结果更换液体时护理缺陷及呼叫发生率降低,患者对静脉输液巡视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应用连续静脉输液最佳液体更换时机的概念,可以减少液体更换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并为临床护理管理提供客观、有效、可行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