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出现心血管迷走反射(cardiovascular vagal reactions,CVVRS)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38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根据拔鞘管前是否给予处理分为2组:预防组234例和对照组204例。预防组拔鞘管前给予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300mL,拔鞘管时用2%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周围行局部麻醉;对照组未经处理直接拔鞘管。结果预防组CVVRS发生2例(0.85%),对照组发生CVVRS13例(6.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拔鞘管前应常规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并在拔鞘管时用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周围行局部麻醉,恰当的心理护理,消除焦虑紧张情绪,有助于降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股静脉穿刺置管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赖丽萍  王桂兰  蒋志梅 《护理研究》2007,21(12):1094-1095
[目的]对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改良以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选择2003年—2006年卧床危重心脑血管病人40例为实验组,行改良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1999年—2002年30例为对照组,行常规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30例,总穿刺成功率100%,误穿刺股动脉5例,局部血肿发生3例,局部渗血2例;比对照组穿刺成功率高(P<0.05),误穿股动脉发生率及局部渗血发生率低。[结论]改良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具有操作简捷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尤其能减少误穿股动脉、局部渗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对23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湿敷,观察穿刺疼痛及外周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选择右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用3cm×4cm的纱布浸透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湿敷,1h后进行桡动脉穿刺和导管操作。本组共发生重度疼痛5例,外周血管痉挛8例,前臂肿胀2例,拔鞘过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1例,术后没有发生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患者。此法可以减轻桡动脉穿刺时的疼痛,降低经桡动脉行PCI患者治疗时外周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利多卡因动脉鞘管周围注射防治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迷走神经反射是冠脉介人治疗(PCI)术后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在穿刺血管、血容量过少、拔除鞘管时均可引起,但又以拔动脉鞘管时发生较多,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心率明显减慢,可出现恶心、呕吐,须立即进行处理。我科自2003年5月~2004年7月对217例PCI术后拔管时动脉鞘管周围注射利多卡因,较少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现将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伟迎  吴冬英 《家庭护士》2009,7(5):382-383
[目的]探讨局部外敷75%乙醇、利多卡因混合液缓解阿奇霉素所致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接受阿奇霉素治疗的126例病人分为实验组70例和对照组56例.所有病人均采用生理盐水250 mL加阿奇霉素0.5 g静脉输注,实验组静脉穿刺成功后用4层无菌纱布外敷于静脉穿刺点上方,滴上75%乙醇、利多卡因混合液,以不滴水为准,每隔10 min~20 min向纱布补充湿敷液,以保持湿度至输液完毕,连用3 d;对照组常规用50%硫酸镁局部冷湿敷,比较两组病人的疼痛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疼痛发生率为35.7%,对照组为94.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多卡因混合液外敷对阿奇霉素所致的疼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王艳红  周维 《全科护理》2016,(17):1780-1782
[目的]探讨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TRA)使用不同的拔鞘方法对病人的影响。[方法]将405例行TRA的病人分为对照组(204例)和观察组(201例),对对照组病人术后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加压的同时一次性全部拔出鞘管,对观察组病人推行二步拔鞘法,术后拔鞘时将动脉鞘拔出7cm~8cm,再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加压的同时拔出剩余鞘管,比较两种拔鞘方法拔鞘时渗血、血肿、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拔鞘时渗血、血肿、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TRA的病人,拔鞘时先将动脉鞘拔出7cm~8cm,再在加压的情况下拔出余下的鞘管,病人渗血、血肿、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下降,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利多卡因联合25%硫酸镁在桡动脉穿刺前局部湿敷的止痛效果和对桡动脉穿刺的影响。方法将158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80)和对照组(n=78),对照组患者桡动脉穿刺前用1%的利多卡因2ml皮下注射浸润麻醉后进行穿刺。实验组患者术前以穿刺点为中心用2%利多卡因联合25%的硫酸镁纱布湿敷30min,湿敷结束后即常规用1%的利多卡因2ml皮下注射浸润麻醉后进行穿刺。并对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及穿刺时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25%,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5,P〈0.05);实验组患者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1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5,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无痛8例,轻度疼痛32例,中度疼痛38例,重度疼痛2例,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5,P〈0.05)。结论2%利多卡因联合25%硫酸镁局部湿敷用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可以有效减轻或消除患者桡动脉穿刺或拔鞘时的疼痛,从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减少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提高穿刺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PICC穿刺中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穿刺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PICC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PICC操作程序,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后即进行静脉穿刺.实验组在选好静脉后先将穿刺点周围皮肤用热水清洁干净,以穿刺点为中心局部涂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约1.5 cm×3.0 cm,厚度约1 mm,其上用透明敷贴覆盖,1 h后将乳膏洗净,常规消毒皮肤后穿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数字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结果]实验组病人在穿刺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PICC病人静脉穿刺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在256例行PCI的患者中,行冠脉造影术(CAG)145例,支架植入术111例;经股动脉途径行PCI 62例,经桡动脉途径194例。针对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做好围术期的预防、观察、护理。结果:共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1例(4.3%),其中股动脉穿刺者中发生9例,桡动脉穿刺者中发生2例;术中发生2例,拔鞘后即刻发生7例,拔鞘后30~60 min发生2例。经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症状均在短时间内消失,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围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早期征象,及时处理,可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方法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心脏介入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够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0.3%,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脏介入治疗后,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中的应用。[方法]将312例行心脏介入治疗术的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循证组,对照组病人提供常规护理,循证组的病人则按照循证理念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各项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例数及住院时间。[结果]循证组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6例(3.2%),对照组24例(1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34,P=0.000);循证组病人住院时间(4.1d±1.9d)短于对照组(6.5d±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3,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地降低病人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浅丛阻滞在颈内静脉永久性置管的应用.方法:采用实验组28例以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作颈浅丛注射:对照组24例以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作局部麻醉.行颈内静脉穿刺及打皮下隧道并置管.结果:麻醉点远离穿刺部位,不造成颈内静脉穿剌部位肿胀,触摸博动感明显,穿刺成功率高,用药量少,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结论:颈浅丛阻滞是颈内静脉永久性置管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心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拔鞘致迷走神经反射发生因素。方法:本院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期间共收治心脏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3392例,将其分为低龄组、高龄组、PCI介入组、单纯冠脉造影组,同时依据患者穿刺途径不同,将其分为桡动脉组以及股动脉组。在术后拔鞘期间,共出现49例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结果:本次研究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为1. 44%,其中桡动脉拔鞘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共计5例(0. 22%),股动脉拔鞘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44例(4. 07%),故经桡动脉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几率要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的几率(P 0. 05)。在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上,经桡动脉的各组患者无较大差异(P 0. 05);而在经股动脉介入患者中,单纯冠脉造影组低于PCI组(P 0. 05),低龄组低于高龄组(P 0. 05)。结论:在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诸多要素中,以高龄、PCI介入以及股动脉穿刺三项因素最为主要。  相似文献   

14.
吴娅利  韩克强  刘红  邱吴  王阁  王东 《护理研究》2009,23(3):723-724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穿刺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PICC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P1CC操作程序,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后即进行静脉穿刺。实验组在选好静脉后先将穿刺点周围皮肤用热水清洁干净,以穿刺点为中心局部涂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约1.5cn×3.0cm.厚度约1mm,其上用透明敷贴覆盖,1h后将乳膏洗?争,常规消毒皮肤后穿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数字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结果]实验组病人在穿刺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沦]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PICC病人静脉穿刺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心脏介入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重要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术中、术后常常存在一些并发症,影响患者康复。迷走神经反射就是其中极危险的并发症,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针对其病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作,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1发生机制迷走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及血管内皮系统,心脏介入治疗时由于穿刺血管、留置鞘管、拔除鞘管、压迫动脉等刺激作用于皮质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引起脏器与肌肉内小血管的反射性扩张,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拉坦加丙泊酚在新西兰兔有创实验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溶液(3 mL/kg),麻醉后固定四肢,行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实验组给予追加丙泊酚(0.5 mL/kg)静脉缓慢注射,对照组只在实施插管时追加乌拉坦溶液(1 mL/kg)。观察两组插管期间心率、呼吸、咳嗽反射及挣扎运动情况。[结果]在插管操作期间,实验组心率、呼吸较对照组降低,其咳嗽反射不明显、挣扎运动轻微,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在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的新西兰兔的麻醉实验中,乌拉坦加丙泊酚的麻醉效果较单用乌拉坦更理想。  相似文献   

17.
股动脉穿刺是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最常用的途径.在术后拔除动脉鞘管予局部压迫止血时,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表现,有人称之为"拔管综合征"[1].同时在动脉鞘管未拔时,由于病人未遵医瞩活动术侧肢体,鞘管刺激血管而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从而出现上述症状.我科从2000年5月~2005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CA)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发生高迷走神经反应6例,其中拔管者出现4例,未拔管者出现2例.  相似文献   

18.
高祀龙  孙桂霞  刘淑红 《护理研究》2014,(13):1574-1575
[目的]观察乌拉坦加丙泊酚在新西兰兔有创实验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溶液(3mL/kg),麻醉后固定四肢,行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实验组给予追加丙泊酚(0.5mL/kg)静脉缓慢注射,对照组只在实施插管时追加乌拉坦溶液(1mL/kg)。观察两组插管期间心率、呼吸、咳嗽反射及挣扎运动情况。[结果]在插管操作期间,实验组心率、呼吸较对照组降低,其咳嗽反射不明显、挣扎运动轻微,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的新西兰兔的麻醉实验中,乌拉坦加丙泊酚的麻醉效果较单用乌拉坦更理想。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介入治疗拔鞘管后血管迷走反射421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介入治疗后拔鞘管血管迷走反射是一种少见但极其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故有效预防、及时发现与处理非常重要。我科2006-08/2008-04共收治冠脉介入患者42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男320例,女101例,年龄34~78岁。急性心肌梗死10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0例,不稳定心绞痛120例,稳定型心绞痛104例,并发高血压者29例。1.2方法拔管前测定凝血酶原时间<3倍的正常值即可拔管。拔管时用2%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周围行局部麻醉,拔管后立即压迫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15~20 m in,并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情况。2结果有2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为0.47%,均发生于拔管后1~5 m in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胸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经对症处理,患者于30 m in内恢复,无1例死亡。3护理体会(1)心理护理:拔出鞘管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向其介绍病情,麻醉等情况,通过良好的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部位严格消毒,防止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方法对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所致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拟行PICC置管化疗的139例肿瘤病人按置管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72例与对照组67例,两组均按PICC置管操作规程进行置管,对照组在静脉穿刺前局部采用利多卡因皮内注射,而观察组采用利多卡因纱布湿敷,观察两组病人在置管中的疼痛程度及疼痛次数。[结果]两组病人置管引起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现疼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穿刺部位先用利多卡因纱布进行湿敷麻醉,能有效降低病人置管疼痛程度,同时明显减少疼痛次数,达到微痛置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