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苍南县6~12岁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浙南沿海地区6-12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苍南县6-12岁儿童1983名,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及自制相关因素调查表。结果:问卷回收率94.3%,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9.9%,其中男性12.4%、女性7.4%,农村12.8%、城镇为7.7%。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母亲患病、不科学的管教态度及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在综合防治儿童行为问题时,应强调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探讨我国0~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状况,为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PsycINFO、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6月发表的关于中国0~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文献,使用R 4.1.0软件对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特征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35篇,调查人数涉及43 105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我国0~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进行单组meta分析,总体检出率为60.90%(95%CI:52.82~68.42)。亚组分析显示,男、女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西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东部(P <0.05);乡村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P <0.05);2011—2015年发表的文献中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2016—2020年(P <0.05);抽样调查的儿童饮食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普查的儿...  相似文献   

3.
全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我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家庭喂养状况的流行率。【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34.7%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19.0%强烈偏爱某种食物;32.6%的家长允许儿童随意选择食物,6.3%的家长通过强迫或惩罚使儿童多进食。【结论】 我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水平较高,应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饮食行为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4岁不良饮食行为儿童205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和临床常规处理方法干预12个月。干预过程中共进行6次随访,每次均记录饮食行为评分,进行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均显著下降,干预组下降更明显。1岁~组和2岁~组干预效果优于3岁~组和4岁~组。干预组"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症状改善更明显,"精力充沛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不良进食习惯"症状改善最快。结论与目前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能更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6-12月从北京市顺义区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幼儿园,将其管辖的所有1~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及家庭基本情况、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等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391例,其中存在至少1种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1 432例(59.9%)。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为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48.8%),然后依次为进食位置不固定(14.0%)、挑食(13.0%)、进食时间过长(11.2%)、零食过多(9.0%)、汤泡饭(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主要看护人、家长对儿童进食的态度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母亲文化程度高(OR=0.528,95% CI:0.431~0.647)、家庭年收入高(OR=0.656,95% CI:0.473~0.909)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因素;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OR=1.366,95% CI:1.151~1.622)、靠哄骗/强制引导儿童进食的态度(OR=1.581,95% CI:1.284~1.947)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应重视对儿童家庭尤其是低年收入、低文化程度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家庭的干预指导,以降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常宪鲁  张燕  王华云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412-4414
目的:探讨镇江市3~7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干预措施。方法:应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和自编儿童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724名3~7岁城乡儿童进行调查。结果:3~7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1%,男童检出率为17.0%,女童检出率为9.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童在品行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对3~7岁儿童行为问题有影响的因素有母亲孕期焦虑或抑郁、孕期身体健康状况、父亲文化、产期合并症、儿童既往史以及儿童开始讲话时间。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孕期焦虑或抑郁、孕期身体健康状况不良、产期合并症是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孕妇保持良好情绪及减少产期合并症对减少儿童行为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对昆山地区托幼机构的7 149名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Conners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阳性总检出率为3.43%,男童的检出率(4.48%)高于女童(2.2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6.63,P0.01);不同年龄组间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童的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童(P值均0.05);男童冲动-多动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低、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高(P值均0.05);女童的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以及多动指数得分均较国内常模高(P值均0.05)。【结论】昆山地区学龄前儿童多动等行为问题明显,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况,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分析包括儿童家庭背景、儿童健康状况、儿童的饮食行为、就餐环境及喂养交流四个方面的数据。结果 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总的检出率为50.6%,检出率从高到低为:不良进食习惯33.3%、胃口差26.9%、食物偏好24.9%、父母过度关心22.0%、害怕进食2.1%、潜在疾病0.8%。 结论 沈阳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多,应该引起儿保医生的高度重视;今后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魏梅  袁丽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3758-3760
目的:了解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的变化。方法:用简易问卷方式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儿童的睡眠时间普遍减少,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随着年龄的增加,户内活动增加,户外活动减少。饮食方面,1/3的儿童进食过快,1/2以上的儿童有挑食、偏食等现象,并过多进食饮料。结论:生活习惯随年龄变动,及时教导家长可以达到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上海市徐汇区4~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状,以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8.66%,其中男童为5.45%,女童为11.86%,男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抑郁及违纪,女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多动、分裂样及攻击。结论本次调查提示女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且行为问题因子也以多动、攻击等为主。应不断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女童的心理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11.
兴化市0~6岁儿童智力残疾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兴化市0~6岁儿童智力发育状况、智力残疾的患病率,分析致残原因并寻求对策.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查4个乡镇8个村的0~6岁儿童191名,用丹佛发育筛查法进行智力筛选检查,阳性者采用盖塞尔发展诊断量表及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一步行诊断性测试.结果 确诊为智力残疾者共6人,智力残疾患病率为3.14%.发育障碍(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与不良社会文化因素(教养不当)是两类最重要的致残原因,且常常双重存在.结论 智力残疾既有先天性、生物性的因素,又有社会文化等后天因素,须提高围产期医学水平,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与训练,改善农村空巢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0~5岁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天津市0~5岁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随机抽样法对天津市1 440名0~5岁儿童的家长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应答率为98.3%。【结果】天津市2岁以下儿童存在睡眠问题的占51.26%,2~5岁为22.90%。儿童不良睡眠习惯,包括与父母同睡、需要安慰物和入睡需要帮助等的发生率较高。影响2岁以下儿童睡眠的因素主要有睡眠的环境、睡眠的规律性、睡眠地点的变换、家长对儿童睡眠问题的认识及儿童的情绪;2~5岁的影响因素为儿童的气质、年龄、情绪、睡眠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态度、和家长对睡眠问题的认知。【结论】天津市0~5岁儿童的睡眠问题存在较普遍,除了环境因素和儿童的气质类型的影响外,家长的行为、对儿童睡眠问题所采取的方式和教育态度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上海市金山区5~13岁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相关致病因素,为临床防治儿童遗尿症及其引起的相关性心理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ICCS(国际小儿尿控协会)的病史采集表(CMT检查表)为指导,以随机整群抽样法对金山区具有代表性的人口相对集中的9所学校的1000例学前、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去遗失及无效问卷,共计纳入785例,统计出5~13儿童遗尿症的总患病率为7.77%(61例),其中,5~7岁42例(68.85%),8~10岁12例(19.67%),11~13岁7例(11.48%),年龄组间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7,P=0.001)。患病儿童中城镇占3.31%(26例),农村占4.46%(35例),男性患病率为(38例),女性患病率(23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确诊为遗尿症的61例患儿进行遗尿特征、器质性疾病及注意力等分析。遗尿次数≥7次/周的患儿最高(33例),占54.10%;3~6次/周的患儿(19例)占31.15%;2次/周(9例)占14.75%。体检异常(包括尿常规异常:尿路感染、血尿、高尿钙或体检有包茎等)18例,占29.51%。有遗尿家族史者4例(6.56%)。患病儿童中有52例(85.25%)存在心理相关性问题:表现为性格内向、冲动、自卑、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习成绩中等及偏下等。结论5~13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为7.77%,遗尿症存在城乡、年龄及性别的差异。多数患病儿童合并器质性疾病及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从及时诊治、心理指导及行为干预等方面对儿童遗尿症进行防治,防止遗尿相关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伊犁州小儿脑性瘫痪(CP)的患病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脑瘫病因及预防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伊犁州八县一市1~6岁儿童的CP患病现状进行整群抽样调查,资料经整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伊犁州1~6岁儿童CP平均患病率为1.79‰,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男女比为1.68∶1.00(χ2=33.378,P=0.000);维吾尔族CP患病率高于其他民族,各民族患病率为:维吾尔族2.34‰、哈萨克族1.82‰、回族1.23‰、其他少数民族1.20‰、汉族0.95‰(χ2=42.170,P=0.000);CP患病率随着新生儿抢救成活率的提高而有所上升,4~6岁组与1~3岁组CP患病率分别为1.56‰、2.09‰,两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1,P=0.001)。在CP分类构成中,痉挛型最多,占68%;混合型占11.3%;肌张力低下型占11.1%;不随意运动型占8.5%;共济失调型占1.2%。结论本次调查结果基本能反映伊犁州1~6岁小儿CP目前的患病现状和高危因素,为进一步研究CP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沈阳市儿童乳牙患龋的现状, 为乳牙龋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要求, 对沈阳市20所幼儿园的3 868名3~6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采用SPSS 17.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868名儿童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65.98%和3.49, 各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并随着年龄增长患龋率和龋均不断增加;各牙位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上颌患龋明显高于下颌(P<0.01);各幼儿园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因素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男女之间, 女性高于男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沈阳市学龄前儿童龋病患病率较高, 要加强乳牙龋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分析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饮食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出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3~6岁儿童,采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IMFeD)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调查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家庭养育环境。 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5.89%;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与无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家庭养育环境各维度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及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06,-7.395,-9.393,-9.348,-9.773,-12.618,-13.633,P<0.000 1);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及环境气氛为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P<0.01)。 结论 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应积极改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以预防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影响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语言鼓励、固定餐桌、使用围嘴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性因素(P均=0.00),父亲低学历为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针对儿童饮食行为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加强父母的健康教育,尤以父亲为重点,提高科学的育儿理念,同时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3~6岁儿童图形命名能力研究,了解不同年龄与性别儿童图形命名能力的特征与规律。方法 运用“认知能力评估与康复训练仪”图形命名测试模块,2018年3月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对上海市781名3~6岁儿童进行测试,采用多元方差分析进行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比较。结果 1)不同年龄儿童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性别儿童在两者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年龄与性别无交互效应(P>0.05);2)各年龄组儿童对平面图形的命名得分明显高于立体图形;3)在平面图形命名顺序上,儿童最先习得圆形、五角星与心形,最后习得平行四边形与正六边形;4)在立体图形命名顺序上,儿童最先习得球体、正方体与长方体,最后习得圆柱体与圆锥体。结论 3~6岁儿童图形命名能力发展存在年龄差异,且有特定的习得顺序,对临床中图形认知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为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