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杂交瘤技术,将经人外周血E花环阳性细胞免疫小鼠脾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后,产生一分泌IgG_1亚型McAb杂交瘤株。其所分泌抗体经微量放射免疫测定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表明它只能与T细胞系、76%的胸腺细胞及22%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反应,不与其它各种不同细胞反应。将此抗体所识别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抗Leu-2a识别T8~+细胞、抗Leu-3a识别T4~+细胞比较,发现此抗体与抗Leu-2a识别同一群细胞。此抗体能从T细胞表面沉淀出30KD(还原条件)或78KD(非还原条件)分子,并完全阻断FITC标记抗Leu-2a与T细胞的结合,说明此抗体是识别T8抗原样的McAb。  相似文献   

2.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一识别E受体单克隆抗体T11a(JN20-5),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T11a(JN20-5)与多种T细胞反应,并识别人外周血全部T细胞。比抗体对E玫瑰花生成有明显阻断作用,其相应抗原又与E受体一样对胰酶消化敏感。经PHA刺激不同时间后T11a(JN20-5)与另一CP_2抗体一样,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反应百分率无明显增加,但反应强度增加。标准CO_2抗体Leu5b、Anti-CCT_3都有阻断F1TC标记T11a(JN20-5)的作用,说明T11a(JN20—5)为一识别E玫瑰花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用T细胞系JMN_1免疫BALB/c小鼠,然后取免疫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系X_(63)Ag8.653融合。用扁桃腺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法,筛选出一株稳定分泌IgG_1亚类的抗绵羊红细胞受体(ER)单抗(McAb)的杂交瘤一武(WuT11)。通过E玫瑰花结形成抑制试验;膜抗原抽提物对WuT11的间接免疫荧光阻断试验;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其E~+、E~-层细胞、T、B、和非T非B细胞系的反应特征以及FACS的反应曲线等。证明WuT11与OKT11和anti-CC_3相类似:竞争抑制试验证明WuT11与anti-CCT_3识别同一表位。用WuT11进行亲和层析,提取的相应抗原经SDS-PAGE,测得分子量为50KDa的糖蛋白,证明WuT11属CD_2、为识别人ER的单抗。  相似文献   

4.
用本实验室自制CD_4类抗体T_(4a)T_(4b)和CD_3类抗体T_(3b)及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类仪(FACS440)将正常人外周血分离成T_(4a)(T_(4b))~+、T_(4a)(T_(4b))~-、T_(8b)~+、T_(8b)~-细胞。对所分离的细胞纯度分析表明.其纯度达95%以上.用CD_4、CD_(?)类对所分离细胞进行双染分析,发现T_(4a)(T_(4b)~+、T_(4a)(T_(4b))~-,T_(8b)~+中不含T_(4a)(T_(ab))~-、T_(8b)细胞.同样在阴性细胞中,阳性细胞的含量不超过2.2%.用此高度纯化的T_(4a)(T_(4b))~+、T_(8b)细胞,观察PHA诱导分泌IL-2的情况.发现仅T_(4a)(T_(4b)_~+细胞分泌IL-2.在本实验条件下,T_(8b)细胞不分泌IL-2.  相似文献   

5.
实验发现 6 5 %体检合格的献血员外周血CD8+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并伴随CD16 +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这些异常的淋巴细胞与葡萄球菌肠毒素B (SEB )共同培养 6d ,CD4+T细胞无增殖反应。预先用抗CD8抗体去除CD8+T细胞 (去除率 >90 % )再用SEB刺激淋巴细胞 ,其应答能力恢复正常。增殖的细胞是CD4+T细胞 ,它们由 34 0 4%增加到 99 34%。CD8+T细胞由最初的 9 5 7%降低到 0 12 %。这些结果显示过量的CD8+T细胞有可能是被外原性抗原活化的T细胞。它们直接抑制CD4+T细胞对SEB的免疫应答反应 ,但不破坏CD4+T细胞的TCRVβ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铁缺乏症患儿血清IgG亚类(47例)和PnPs特异性IgG_1、IgG_2抗体(18例)。发现47例缺铁儿童中28例伴IgG亚类缺陷,各亚类缺陷检出率依次为:IgG_4 27.66%(13/47)、IgG_1 21.28%(10/47)、IgG_2 14.89%(7/47)、IgG_2 2.13%(1/47)。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缺铁组血清IgG_4和IgG_1均值以及PnPs特异性IgG_1、IgG_2抗体水平明显降低;缺铁患儿外周血CD~+_4细胞百分率及CD~+_4/CD~+_8细胞比值降低,IL-6活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减低。缺铁时反复呼吸道感染率(占63.83%)亦明显增高。提示缺铁不仅致T细胞功能受损,B细胞功能亦明显障碍。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用T细胞系JMN1免疫BALB/c小鼠,然后取免疫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系X 63Ag8.653融合。用扁桃腺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法,筛选出一株稳定分泌IgG1亚类的抗绵羊红细胞受体(ER)单扰(McAb)的杂交瘤—WuT11。通过E玫瑰花结形成抑制试验,膜抗原抽提物对WuT11的间接免疫荧光阻断试验,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其E~ 、E~-层细胞,T、B和非T非B细胞系的反应特征以及FACS的反应曲线等,证明WuT11与OKT11和anti-CCT3相类似,竞争抑制试验证明WuT11与anti-CCT3识别同一表位。用WuT11进行亲和层析,提取的相应抗原经SDS-PAGE,测得分子量为50KDa的糖蛋白,证明WuT11属CD_2,为识别人ER的单抗。  相似文献   

8.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一识别E受体单克隆抗体Tlla(JN 20-5),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Tlla(JN20-5)与多种T细胞反应,并识别人外周血全部T细胞。此抗体对E玫瑰花生成有明显阻断作用,其相应抗原又与E受体一样对胰酶消化敏感。经PHA刺激不同时间后Tlla(JN20-5)与另一CP_2抗体一样,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反应百分率无明显增加,但反应强度增加。标准CO_2抗体Leu 5b、Anti-CCT3都有阻断FITC标记Tlla(JN20—5)的作用,说明Tlla(JN20—5)为一识别E玫瑰花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9.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一识别E受体单克隆抗体Tlla(JN20-5),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Tlla(JN 20-5)与多种T细胞反应,并识别人外周血全部T细胞。此抗体对E玫瑰花生成有明显阻断作用,其相应抗原又与E受体一样对胰酶消化敏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PHA刺激不同时间后与Tlla(JN 20-5)及另一CD_2抗体的反应百分率无明显增加,但反应强度增加。标准CD_2抗体Leu 5b、Anti-CCT_3都有阻断FITC标记Tlla(JN 20-5)的作用,说明Tlla(JN 20-5)为一识别E玫瑰花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0.
SLA (swineleukocyteantigen )特异性CD4+T细胞系和自身APC以及猪PBMC共同孵育时 ,T细胞增殖反应很强 ,而同仅有自身APC或猪PBMC刺激时的T细胞增殖有显著差异。提示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系以间接途径识别SLA抗原。该识别能被抗人CD4和HLAII类抗体阻断 ,而抗SLAII类抗体阻断作用很弱 ,表明HLAII类分子在间接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这一结果不同于直接从外周血中分离的未经抗原致敏的T细胞。直接识别猪APC递呈的抗原。有可能异种移植初期以直接识别为主导 ,随着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延长逐渐转为间接识别  相似文献   

11.
1979年,龚忠恕(P.C.kung)和Golds-tein等首次报道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OKT系列制备成功。其中,OKT3与大约70%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反应,识别全部T细胞;OKT4与40%~50%正常人PBM反应,识别诱导和辅助T细胞亚群(Ti/h);OKT8与20%~30%正常人PBM反应,识别杀伤抑制性T细胞亚群(Tc,s)。  相似文献   

12.
<正> 1979年,龚忠恕(P.C.Kung)和Golds-tein等首次报道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OKT系列制备成功。其中,OKT3与大约70%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反应,识别全部T细胞;OKT4与40%~50%正常人PBM反应,识别诱导和辅助T细胞亚群(Ti/h);OKT8与20%~30%正常人PBM反应,识别杀伤和抑制性T细胞亚群(T_(C/S)。此后,又有许多其它抗人T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Th1、Th2样细胞因子对外周血CD158+细胞比率的调节作用,为寻找干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法提供论理依据。方法:将Th1样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样细胞因子(IL-4、IL-6),单独或联合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72h,用流式细胞法分析总CD158a+、CD158b+细胞及CD3+、CD4+、CD8+和CD16+ CD56+细胞亚群中CD158a+、CD158b+细胞的比率。结果:①细胞因子对CD3+、CD4+、CD8+细胞及CD16+ CD56+细胞的影响:IL-2和IFN-γ均可增加上述细胞的百分率(P<0.05),但IL-2的作用大于IFN-γ(P<0.05)。IL-2+IFN-γ联合处理的效应高于IFN-γ单独处理(P<0.05)。IL-4+IL-6可降低上述细胞的百分率(P<0.05)。IL-2+IL-4对上述细胞百分率的影响,高于IL-4(P<0.05)但低于IL-2(P<0.05)。②细胞因子对CD158a+/b+细胞的影响:IL-2可增加总的CD158a+/b+细胞及CD3+、CD4+、CD8+和CD16+ CD56+细胞中的CD158a+/b+细胞的百分比率(P<0.05);IL-2+IFN-γ可增加CD158a+/b+细胞的百分率(P<0.05),但与IL-2单独处理无明显区别,IL-4+IL-6可降低CD158a+/b+细胞的百分率(P<0.05)。IL-2+IL-4可增加总的CD158a+/b+细胞及各亚群中CD158a+/b+细胞的百分率(P<0.05),但低于IL-2单独处理(P<0.05)。结论:IL-2有促进CD158基因表达或使CD158a+、CD158b+  相似文献   

14.
反抑制T细胞(TCS)借助辅助T细胞对抗T抑制细胞的抑制效应参与免疫调节。小鼠和人体TCS都表达长绒毛野豌豆凝集素受体(VVR)。而人体TCS则主要是CD8VV~+T亚群,和临床多种疾病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本文用抗VV抗体单色和双色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FCM)测知正常人VV~+T亚群的比例是16.6%±2.9%,CD8VV~+T亚群比例是8.45%±1.92%,各种VV~+细胞亚群的功能测定,显示健康人CD8VV~+T细胞亚群,具有拮抗ConA诱导的抑制细胞对杀伤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具有增强PBL对PPD诱导的增殖反应,具有正调节功能,而CD8VV~-却具有相反的抑制作用。在后一系统中CD8VV~+细胞相对反应值可高达223.2%,CD8VV~-的相对反应值仅为34.5%。如果在PBL增殖反应中加入CD8VV~-亚群诱发免疫抑制后再加入CD8VV~+亚群可以看到低反应迅速回升,回升幅度和递增加入的CD8~+细胞数量相对应,表明人体CD8VV~+T亚群具有反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组化技术鉴定了HIT_(8a)和HIT_(8b)两个单克隆抗体(单抗)对各种正常组织、细胞系和各种白血病患者细胞的反应性,证明其反应模式与CD8单抗相似。HIT_(8a)、HIT_(8b)识别的胸腺细胞上抗原分子量分别为 59和60KD(未还原),也与CD8近似。然而,竞争抑制试验显示,9个国际命名的 CD8单抗中只有5个可以完全抑制 HIT_(8a)、HIT_(8b)-FITC与靶细胞结合,4个无作用。证实HIT_(8a)和 HIT_(8b)是 CD8样抗体,识别同一抗原位点。但也揭示 CD8抗原有不同表位。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CD5~+B细胞和CD4~-CD8~-T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重症肌无力 (MG )患者外周血CD5 +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的变化 ,以探讨这两种细胞与MG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G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5 +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的频率 ,同时以ELISA方法检测这些患者的血清AchR、PsmR抗体水平。结果 :2 8例MG患者的CD5 + B细胞为 19 75 %± 10 8% ,高于对照组的 15 4 %± 9 6 7% (P <0 0 1) ;胸腺未切除MG患者的CD5 + B细胞为 2 2 31%± 7 4 7%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两种抗体阳性MG患者的CD5 + B细胞为 2 4 96 %± 13 1%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以上各组MG患者的CD4 CD8 T细胞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区别 ;两种抗体阴性组的CD5 +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亦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区别 ;两种抗体阴性组的CD5 +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提示MG患者外周血的CD5 + B细胞频率增高 ,与胸腺切除与否以及突触前后膜抗体的阳性程度密切相关 ,而CD4 CD8 T细胞是否与MG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增强弓形虫新基因wx2b4a表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和保护免疫的效果.方法 将昆明小鼠分成4组,分别用pcDNA3-W2b4a质粒、pcDNA3-W2b4a+匹多莫德、pcDNA3及生理盐水肌注3次.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水平,取脾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末次免疫后第4周,小鼠经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500个,观察小鼠生存时间.结果 pcDNA3-W2b4a+匹多莫德组、pcDNA3-W2b4a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pcDNA3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各免疫组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cDNA3-W2b4a+匹多莫德组CD4+T细胞数量、CD4+/CD8+比值高于pcDNA3-W2b4a组(P<0.05).小鼠攻击试验表明,pcDNA3-W2b4a+匹多莫德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和pcDNA3-W2b4a组(P<0.05).结论 匹多莫德可增强弓形虫新基因wx2b4a表位疫苗诱导小鼠产生抗弓形虫感染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8.
NKT细胞在CFA促进的Th1型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CFA促进小鼠对蛋白质抗原产生Th1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 ,我们用OVA +CFA和OVA +IFA免疫C5 7BL/6小鼠 ,并于第 3天、第 8天后用MACS +FACS法分离引流淋巴结中NKT细胞 ,在体外经CD3单抗刺激 2d后测定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数量及格局。同时于免疫后第 8天分离引流淋巴结抗原特异性T细胞 ,测定其分泌细胞因子的格局 ;并于再次免疫后 2周检测小鼠血清抗体类型。ELISA结果显示 ,与OVA +IFA组相比 ,OVA +CFA免疫小鼠引流淋巴结NKT细胞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 γ的能力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且血清抗体类型以IgG2a为主。表明CFA促进抗原特异性Th0细胞极化为Th1细胞可能是通过激活NKT细胞使之在免疫应答局部产生大量的IFN γ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CD107a/b分子用于评价SARS-CoV/S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抗原刺激以后CD4+和CD8+T细胞表面CD107a/b分子的表达与效应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正常Balb/c小鼠脾细胞经多克隆刺激剂刺激或者SARS-CoV/S DNA疫苗免疫小鼠脾细胞经S抗原多肽刺激以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细胞表面CD107a/b分子的表达与IFN-γ、INF-α、IL-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经抗原多肽刺激后,抗原特异性CD4+ 和CD8+T细胞表面均表达CD107a/b.约80%的CD8+IFN-γ+细胞同时表达CD107a/b;约25%~40%的CD8+TNF-α+细胞表达CD107a/b;而大部分分泌IL-2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均不表达CD107a/b.结论 可以通过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表面CD107a/b分子的检测来鉴定抗原特异性T细胞.同时检测效应性细胞因子,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小鼠后其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方法:将疫苗分别采用口服灌胃和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c鼠,分别于免疫后2、4、6、8、10、12、14、16、18和20周用ELISA法测定免疫小鼠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用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用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结果:口服免疫小鼠血清IgG、IgG2a、IgG2b、IgG1、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免疫后8、2、6、6、8和10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悬液中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4、2、4和6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增殖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4+T细胞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8+T细胞无明显变化。鼻腔内接种免疫小鼠血清IgG、IgG2a、IgG2b、IgG1、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免疫后10、6、10、8、8和10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悬液中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2、2、4和8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增殖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4+T细胞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8+T细胞无明显变化。口服免疫和鼻腔内接种是两种较好的免疫途径,且前者优于后者。结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