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者T波峰-末(1协)间期及Tpe离散度(Tped)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预测价值。方法对149例DCM者按是否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而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分别测量其入院后24h内首次心电图的R—R间距,Q—T间期,Qrp(Q为自QRS波群的起点至正向T波的顶点或负向的T波最低点的距离),并测算出T波顶.最至T波终点的距离,即Tpe(P—e=QT—QTp),以及Tped(即:最长Wpe与最短Tpe之差)。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A组Tpe较B组明显延长(140.938±22.196ms〉93.833±25.91ms)。A组Tped也较B组明显延长(60.313±9.327ms〉34.083±12.866ms)。结论在DCM者中A组Tpe及Tped均较B组明显延长,表明A组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具有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对T波峰末间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对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Te)的影响,探讨TpTe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运动平板试验诱发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25例和运动平板试验阴性的正常对照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记录所有受试者运动平板试验前静息、运动后恢复期第3min的同步15导联心电图。对研究对象分组、分导联进行同期、运动前后的TpTe、TpTe/RR~(1/2)进行分析。结果①运动平板试验前冠心病组在无心肌缺血的静息状态时,TpTe在V2、V6导联上大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pTe/RR~(1/2)在V2~V6导联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在对运动平板试验后的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发现,诱发心肌缺血的冠心病组的TpTe在V2~V5导联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pTe/RR~(1/2)在V2~V4导联大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正常对照组在运动后心率增大时,各导联运动后较运动前的TpTe均明显缩短(p<0.05)、TpTe/RR~(1/2)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TpTe、TpTe/RR~(1/2)可以作为反映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无创心电学指标。TpTe/RR~(1/2)独立于心率改变可以作为评价跨壁复极离散度的特征性指标;②运动平板试验中TpTe/RR~(1/2)的增大可作为判断心肌缺血发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80例无心脏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组与非室速组的晕厥发生率(61.74%vs11.76%,P〈0.05)、家族史(38.9%vs11.7%,P〈0.05)、Q-Tc间期[(448.83±28.22)msvs.(427.38±25.55)ms,P〈0.05]、T波峰-末(T—peak—end,Tp.e)间期[(108.33±6.85msvs(100.00±11.32)ms,P〈0.051、经心率校正后T波峰-末(Tp—ec)间期[(126.33±12.13)msvs(95.95±12.15)ms,P〈0.05]、射血分数(53.03%±14.31%眠71.00%±8.63%,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e间期、Tp—ec间期、Q—T间期延长、左心室流出道梗vs与H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结论HCM患者的心肌结构排列紊乱和心电紊乱严重,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Tp—e间期、Tp—ec间期、Q—T间期延长、左心室流出道梗v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Tp—e间期、Tp—ec间期可能具有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者T波峰-末间期(Tpe)及Tpe离散度(Tped)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之预测价值。方法对82例ANI者按是否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分剐测量其入院24h内首次心电图的R—R间距、Q—T间期、Q—Tp、Tpe以及Tped,并进行分析。结果Tpe及TpedA组较B组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及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及0.01)。结论在AMI者中,A组ripe及Tped均较B组明显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e间期及Tpe离散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18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组)和29例无心脏病的正常健康者(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QTp(自QRS波的起点至正向T波的顶点或负向T波的最低点的距离),计算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距离,即Tpe(p-e=QT-QTp),以及Tpe离散度(最长Tpe与最短Tpe之差)。结果心肌梗死组Tpe较心绞痛组明显延长(139.32±35.54ms vs 113.33±27.13ms;p=0.004)、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139.32±35.54ms vs 95.10±18.35ms;p<0.0001);心肌梗死组Tpe离散度较心绞痛组明显延长(58.00±26.38msvs 38.12±26.49ms;p=O.007)、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58.00±26.38ms比31.42±12.94ms;p<0.0001)。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Tpe及Tpe离散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e及Tpe离散度较心绞痛患者及正常者明显延长,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手工测量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急性期和恢复期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上的T波峰末间期(Tp-Te),并按心梗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比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心梗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间期的差别。结果心梗急性期的Tp-Te显著长于心梗恢复期的Tp-Te(P<0.01),但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表心电图T波的Tp-Te能够反映急性心梗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但目前要有Tp-Te评价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易患性还需慎重。  相似文献   

7.
室速发作与T波峰-末间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44例患者是否出现室速分为两组:室速组20例,无室速组24例。对检查过程中记录的同步12导心电图各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手工测量,并计算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分别对研究对象各导联Tpe间期、Tpe/√RR以及12导联平均Tpe间期、Tpe/√RR进行两组之间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①除V1导联外其余各导联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显著延长(P<0.05)。②12导联平均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亦显著延长(P<0.05)。③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Tpe/√RR延长的显著性要高于Tpe间期。结论室速发作前比无室速发作的Tpe间期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QT综合征(LQTS)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及Tp-e/QT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QTS的14个家系,对家系成员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记录先证者(包括发作期和稳定期)、无症状者及家族中正常者共149例成员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计算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Tp-e间期以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先症者发病年龄19.2岁。在20岁以前发病者占57.1%。患者以女性居多,均以晕厥为主要发病表现。运动及情绪激动诱发12例,休息或睡眠时发生2例。先证者和无症状患者的QTc间期、Tp-e间期及Tp-e/QT显著大于家系其他正常成员(P≤0.05)。先证者发作期的Tp-e间期及Tp-e/QT大于稳定期(P≤0.05)。结论伴有晕厥的长QT综合征患者Tp-e间期延长,Tp-e/QT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动态观察LQTS患者心电图改变可能成为预测LQT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在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和低致心律失常作用。胺碘酮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波峰一末间期及其离散度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胺碘酮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T波峰一末间期及其离散度之间的影响,以求进一步探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J波是指心电图上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转折,急性心肌缺血时也可出现J波,称为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是急性心肌缺血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现就缺血性J波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可引发心肌细胞、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榆次影响心肌供血,延迟心肌细胞除机复极过程,影响心脏功能,为糖尿病患者死亡首要原因。心肌缺血时,心电检查可见T波峰末期间延长,提示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发生风险升高,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变化的研究总结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心电图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技术,其应用久盛不衰已超过一个世纪,至今,它在临床中的地位丝毫未减,而且愈加广泛地用于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心肌梗死、心肌结构改变等方面的检查。众所周知,心电图的各种波形依赖于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的特性、激动的扩散、容积导体的特性。在  相似文献   

13.
谢晓林  林玎  路长 《心电学杂志》2010,29(6):470-472
目的探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是否存在区域性和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大。方法分别测量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n=35例)和正常健康者(对照组,n=40例)体表心电图的Q—T间期、R—R间期、丁波峰末问期(Tp—e),进而计算Q-T离散度(Q—Td=Q—Tmax—Q—Tmin)、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d/R√R--R),心率校正的最大Tp—e间期(Tp—emax/√R-R)、T波峰末问期离散度(Tp—ed=Tp—emax—Tp—emin)、心率校正的Tp—e间期离散度(Tp—ed/√R—R)。结果尿毒症组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66.3±15.9VS40.2±12.4,681±14.8VS44.5±13.1。均P〈0.05);尿毒症组的最大Tp—e间期及最大校正Tp—e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8.34-14.6VS77.6±12.1,94.2±12.6VS72,54-11.4,均P〈O.05),Tp—e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Tp—e问期离散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48.4±16.3VS32.1±12.3,44.3±12.2VS30.2±12.5,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的Q—T离散度和Tp—e间期及其离散度较正常者明显延长,表明尿毒症患者区域性和TDR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方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11例,健康对照组13例,对两组的跨度壁复极离散度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病人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可能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Tp-e间期、Tp-e/Q-T比值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器质性心脏病患者85例,分为两组,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3例,并进一步按LOWN分级分为两个亚组,A1组(LOWN2-3级)20例,A2组(LOWN3级以上)23例;器质性心脏病无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42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比较各组的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和Tp-e/Q-T测值。结果 A组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Tp-e/Q-T测值比C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Tp-e/Q-T比B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测值A2组比A1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p-e间期、Tp-e/Q-T等心电学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室晚电位 (VLP)是心室局部心肌延迟除极产生的碎裂电位 ,文献表明VLP在心肌梗死 (MI)和心肌病中检出率最高 ,测定VLP有助于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尤其是AMI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关扩张性心肌病(DCM)和VLP的关系报道不多。现将我们的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⑴DCM组 :5 2例 ,男 3 4例、女 18例 ,年龄 3 6~ 76( 5 1 5± 10 5 )岁。诊断依据 :①体征、X线及或超声心动图示心脏扩大 ;②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③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心肌损害或异常Q波 ;④排除其它心脏病及继发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Tp-e/Q-T比值的相关性。方法将199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Lown分级分为Lown 1级组(43例)、2级组(40例)、3级组(35例)、4A级组(39例)和4B级组(42例),再将所有患者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组(107例)和器质性心脏病组(92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各组的Q-T、Q-Tc、Tp-e和Tp-ec间期及Tp-e/Q-T比值。结果 Q-Tc、Tp-e、Tp-ec、TPe/Q-T各测值随Lown级别的增高而增高,与Lown分级呈正相关( rs=0.29-0.62,P<0.01)。Q-Tc、Tp-e、Tp-ec测值心脏病组与无心脏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心脏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Q-T测值心脏病组与无心脏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无心脏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p-e/Q-T比值心脏病组及无心脏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心脏病组与无心脏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p-e间期、Tp-e/Q-T比值与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有关,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间期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之普通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Tp-e)的变化,评价Tp-e的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34例冠心病患者与等量非冠心病患者的体表心电图Tp-e值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Tp-e平均值为125.54±21.74ms,非冠心病组为90.48±14.34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中1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Holter和体表心电图记录有频发和/或成对室性早搏,短阵性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心电图之Tp-e延长更为明显。结论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之Tp-e值明显延长,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更为明显,心电图之Tp-e间期有望应用于临床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Tp-Te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左室重构及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73例A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室速组、室早组和无心律失常组Tp-Te、Tp-Te离散度;以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重构组和非重构组Tp-Te、Tp-Te离散度;电话随访比较不同结局患者Tp-Te、Tp-Te离散度。结果与无心律失常组相比,发生心律失常者Tp-Te、Tp-Te离散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室速组Tp-Te、Tp-Te离散度高于室早组(P<0.05);与非重构组相比,重构组Tp-Te、Tp-Te离散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发现,室速组不良结局37例(24.18%),室早组5例(8.33%),无心律失常组0例,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6,P=0.000);与无心律失常组相比,各不良事件组Tp-Te、Tp-Te离散度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Te间期对心梗后左室重构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较强预测价值,其临床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