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针刺下肢足三阳经腧穴对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优化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选择75例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病人,随机分为3组:阳明经穴组25例,少阳经穴组25例,太阳经穴组25例.针刺治疗3周,通过临床痉挛指数CSI和Fugl - Meyer评分,观察病人针刺前后的下肢肢体痉挛状态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3组病人疗前与疗后比较,CSI评分均降低,但阳明经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太阳经穴组下降的幅度最大,与足少阳经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病人疗后Fugl - Meyer分值均增高,与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增高的幅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阳明经穴组、少阳经穴组、太阳经穴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中,足太阳经穴疗效最好,其次是足少阳经穴,足阳明经穴最差.  相似文献   

2.
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刺灸法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相似文献   

3.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人由于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使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中断,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近年来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检测和中医治疗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经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针刺一次为30min,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丽 《河南中医》2008,28(1):85-87
综述10余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本病的研究要深入,筛选并确立针灸选穴及针刺方法的原则,以提高针灸临床的指导性;设立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参照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定,建立统一的评定标准;设立严格的对照组,使其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风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针对偏瘫的恢复过程,Brunnstrom提出了6阶段理论[1],即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的恢复经历了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自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的6各阶段.此理论符合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自然病理演变过程及其恢复的规律,但此理论是中枢性瘫痪恢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病人的完整经历.  相似文献   

7.
电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胡智慧  顾晓园 《中国针灸》1999,19(4):205-206
大部分中风患者在经过1~3周的“脊休克”(软瘫期)后,就进入偏瘫的痉挛期。表现为上下肢肌张力增高,踝阵挛阳性,动作缓慢,协调异常,甚至不能运动,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因此,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尽早打破中风偏瘫的痉挛模式对于偏瘫的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刺灸法探讨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230038)郭泽新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230061)汪润生[关键词]中风偏瘫痉挛状态,肌张力,痉挛优势侧刺灸法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治疗中风偏瘫之难点。因为当明显的痉挛出现时约在发病后3周,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方法:5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用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6例(治疗组),与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24例(对照组)作比较,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与对照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芒针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88-591
临床上中风病又叫脑卒中,根据流行病调查,在我国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且年龄趋向于低龄化[1],发病快,病死率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发病后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可以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其中的偏瘫痉挛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医疗上面临的一项主要难题。中医针灸推拿作为中医中特色疗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在偏瘫痉挛期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预后的作用也非常明显。通过临床实践,文献研究,从针灸部位(头针、体针、夹脊针、督脉针、跷脉穴针刺等特殊针法等),推拿手法(扌衮法、点穴法、掌擦法、捏法、运动疗法、逆推足三阴经法等),综合疗法等方面对用以针灸推拿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优势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月贤  黄源鹏 《光明中医》2010,25(10):1858-1859
目的评价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临床探索一种疗效确切、易于操作的新方法。方法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电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共治疗2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Ashworth量表法、临床痉挛指数等指标的评定。结果在改善痉挛方面,治疗结束后,实验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电针夹脊穴组优于传统体针组(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改善,尤其在改善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体针。  相似文献   

13.
赵丽  江钢辉 《新中医》2012,(3):110-111
目的:观察平衡阴阳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阴阳法即泻阴补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73.3%,2组痉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平衡阴阳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在中医偏瘫痉挛状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现代康复训练)与观察组(现代康复训练+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Fugl-Meyer量表评分、Barthel...  相似文献   

15.
偏瘫痉挛症状对病患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以康复医学为切入点,分析中风偏瘫痉挛病症的推拿康复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电针夹脊穴组3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30例作为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电针夹脊穴组与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均降低,但电针夹脊穴法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于治疗前Fugl-Meyer分值均较低,治疗后升高,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电针夹脊穴组优于手阳明经穴组.结论:电针夹脊穴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推拿手法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康复医学角度介绍了缓解痉挛状态行之有效的推拿方法:(1)施Gun法于痉挛优势侧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优势痉挛被即刻缓解为度。(2)用快速掌擦法于痉挛劣势侧至该侧肌张力增强为度。(3)用三指捏法于合谷和太冲穴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伸指和产生足背屈、屈髋和屈膝为度。(4)缓慢屈髋、屈膝和背屈踝关节后快速伸髋、伸膝和跖屈踝关节;缓慢伸肘、伸腕和伸脂关节后快速屈肘、屈腕和屈指关节。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患者平均、随机分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组(治疗组)和现代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并给予相应治疗方法,疗程4周。观察痉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肢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9.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20.
刘飞 《双足与保健》2019,(14):37-38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将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类,且出血性中风占据比例较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存活患者仍有多数伴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患者健康、生活。因此,加强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包括:康复锻炼、药物指导等,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远期预后较差,患者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较差。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总称,是将毫针根据一定的角度刺入体内,配合捻转、提插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从而实现临床治疗的目的。而推拿是指在人体上根据经络、穴位利用推、拿、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但是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该文以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为起点,分析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