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关节镜结合微骨折术与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4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治疗情况,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取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和B组(采取踝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移植术治疗),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疼痛评分变化,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6个月疼痛和踝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治疗有效率(97.5%)与A组(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关节镜结合微骨折术和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均有较高的安全性。自体骨软骨移植相较于微骨折术的治疗有效率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取髂骨植骨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巧及预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采用取同侧髂骨松质骨植骨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内侧距骨软骨损伤17例(17足)的病历资料。男10例;女7例;左足7例,右足10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5岁;14例患者病灶位于内侧,3例患者病灶位于外侧,病灶平均面积为为60±52.8 mm2;按照MRI的Hepple距骨软骨损伤分型,Ⅲ型8例;Ⅳ型6例;Ⅴ型3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CT及MRI检查。采用美国足与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及视觉疼痛量表(VAS)对术后踝关节的功能及疼痛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7例患者术后随访4~39个月;平均18.6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的77.32±6.67分提高到术后的93.10±8.24分,VAS评分由术前的7.80±1.38分降低到术后的1.96±1.6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随访未见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失效、截骨端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HeppleⅢ、Ⅳ、Ⅴ型的距骨软骨损伤,经内踝截骨、髂骨植骨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是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踝关节的功能、缓解踝关节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踝关节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包括病灶位置、大小等形态学数据,并根据关节镜下表现进行分级。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入院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术前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及MRI检查,分别根据Loomer改良标准及Hepple标准进行分型。在PACS系统上应用测量软件工具分析107例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影像学特点:确定病灶位置、测量其前后径、左右径及深度。所有病患踝关节均进行关节镜探查,并进行病灶分级。结果:107例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8岁(15~63岁),其中男性77例、女性30例。其中67例X线有阳性发现,V型为31例。在MRI冠状位上:23例病灶位于外侧,12例位于中部,72例位于内侧;在MRI矢状位上:10例位于前部,74例位于中部,23例位于后部。病灶骨髓水肿平均大小为:前后径13.3 mm、左右径11.4 mm、深度11.7 mm;囊肿的平均大小为:前后径7.8 mm、左右径7.3 mm、深度6.8 mm。关节镜探查距骨骨软骨损伤分级:C级26例、D级73例、E级7例、F级1例。结论: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在MRI冠状位上多位于距骨内侧,在MRI矢状位上多位于距骨中部,关节镜下表现以D级为主。  相似文献   

4.
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是指在创伤或非创伤性因素作用下,距骨滑车局限性关节软骨剥脱,通常累及深部软骨下骨损伤,并往往引发关节疼痛、积液肿胀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关节功能障碍的踝关节疾病。病变通常与踝关节扭伤及骨折等创伤性因素相关,因此大部分患者有踝关节扭伤或不稳定病史,而非创伤性因素也已被报道可导致该病变。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锝-99m骨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及关节镜均已被用于诊断该疾病。保守治疗多用于骨软骨块无移位的儿童患者,疗效尚可,对于成人效果多不佳。多种手术方式如关节镜下病灶清理、微骨折及钻孔术、骨软骨块复位内固定术、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自体骨-骨膜移植术、关节腔内注射生物附加物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等均已被大量文献报道,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胫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内侧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内踝截骨、病灶清理、胫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内侧骨软骨损伤28例。术中经内踝截骨,显露内侧距骨顶,清理碎裂软骨,去除病灶及囊肿,自同侧胫骨钻取带骨膜骨柱,采取打压固定技术将骨柱植入受区钻好的孔中,固定内踝截骨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踝关节X线片、MRI,在PACS系统测量比较距骨骨软骨损伤水肿区域的左右径、前后径及深度变化,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本组共23例患者获最终随访,随访时间15个月(10~28月),X线片证实术后平均11周(9~14周)内踝截骨端愈合,MRI检查显示患者术后病灶骨髓水肿区域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患者形成软骨组织稍高于周围关节软骨,2例患者软骨下骨囊肿未完全消失,6例取内固定时行关节镜检,其中5例移植物与周围关节软骨愈合良好,表面被软骨样组织覆盖,其色泽、光滑度等与周围软骨面差异较小,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未见供区疼痛、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Ⅲ~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经内踝截骨、病灶清理、胫骨带骨膜骨移植可修复软骨缺损,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X线及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大小、分布,并根据关节镜下的表现进行分级。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为距骨骨软骨损伤的41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踝关节镜检查,并且术前均进行了踝关节正侧位X线及MRI检查。分别根据Loomer改良标准及Hepple标准进行影像学分型,依据Cheng的关节镜分级标准进行关节镜下病灶分级。在PACS系统上应用测量软件工具分析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影像学特点,确定病灶位置,测量其前后径、左右径及深度。结果:本研究412例患者平均年龄35.5岁,其中20~40岁患者占76.9%,男性所占比率(n=298,67.5%)高于女性(n=113,32.5%);366例(88.9%)有外伤史,并以内翻伤最多见(n=246例,59.7%)。X线片上188例有阳性发现,Ⅴ型为31例。412例经MRI检查发现411处损伤(14例有2处病灶,15例经关节镜确诊的病灶MRI上未发现)。根据Hepple’s MRI分型:Ⅰ型13例,Ⅱ型161例,Ⅲ型93例,Ⅳ型37例,Ⅴ型107例。在MRI冠状位上,314例病灶位于内侧,97例病灶位于外侧。在MRI矢状位上,59例病灶位于前部,254例位于中部,87例位于后部,8例为前中后区域均有,3例为中后区域均有。在MRI上按六分区法统计,内中侧最多,为229例(55.7%);其次为内后侧,53例(12.9%);外前侧和外中侧分别为41例(10%)、38例(9.3%)。PACS系统上测量:病损前后径10.5±3.9 mm,左右径9.5±3.4 mm;深度8.0±3.8 mm;314例内侧组和97例外侧组病灶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例Ⅴ型病灶的前后径为13.3±3.7 mm、左右径为11.4±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2,P<0.001)。412例病例均行踝关节镜检查,根据关节镜下分级标准,A级13例,B级35例,C级121例,D级217例,E级34例,F级5例。107例经MRI确诊为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病例关节镜下分级:C级26例、D级73例、E级7例、F级1例。结论:距骨骨软骨损伤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原因多为外伤所致,尤其对于外侧损伤,外伤更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X线检查可以作为初步检查工具,进一步确诊需要行MRI检查;MRI显示病损多位于内侧中部及外侧前中部,可能与受伤机制有关,内外侧病损的大小无明显差别;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则表现为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的椭圆形。关节镜目前作为诊断金标准,镜下表现以C、D级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0月,11例(男8例,女3例)晚期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年龄45~67岁,平均56岁;9例为外伤引起,2例为习惯性扭伤。均采用关节镜行踝关节融合术,镜下清除踝关节内增生肥厚滑膜,磨削胫骨及距骨表面的关节软骨及其硬化骨,取出游离体,并以两枚松质骨螺钉固定踝关节于屈曲0°,外翻5°~10°,外旋5°~10°及距骨轻度后移位。术后平均随访26周(20周~32周),分别采用Mazur评分系统及Angus and Cowell评价标准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结果:11例患者术前Mazur评分平均49.5分,术后平均86.7分(P<0.05)。11例患者术前Angus and Cowell评价标准为差,术后8例优,2例良,1例差(即踝关节未融合患者)。术后患者完全融合时间为11.2周(8周~16周)。融合率为90.9%。1例未达到骨性融合,进行对症治疗未见骨质融合倾向遂取下螺钉并清理钉道溶解骨行自体骨植骨外固定架固定。术后14周时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关节镜下行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晚期创伤性关节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关节镜治疗创伤后踝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共选择52例患者,均有踝关节扭伤或骨折史,创伤修复后仍有患踝疼痛、活动受限,踝关节X线片无异常.伤后平均病程5.6个月.局部麻醉下,建立标准踝关节前内、前外侧入路,进行踝关节镜检查、清理.采用踝-后足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1个月患踝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3.6个月.患者对术后效果非常满意12例,满意38例,不满意2例.关节镜下可见单纯滑膜炎,滑膜炎+距骨软骨损伤及纤维组织增生.踝-后足评分术前为53.23分,术后1个月为86.46分. 结论踝关节镜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经过关节镜下的对症治疗,可以明显缓解踝关节创伤后的不适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踝关节不同类型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踝关节镜下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25例,手术前后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功能,以前抽屉应力位X线片评估关节稳定性.25例患者进行关节镜检查并进行相应滑膜瘢痕组织切除、软骨面修整、微骨折处理治疗,5例1期行外踝韧带缝合修补术.结果 关节镜下可见单纯滑膜炎4例,滑膜炎合并纤维瘢痕组织增生形成撞击综合征10例,胫骨和(或)距骨软骨损伤11例,腓骨端新鲜损伤淤血4例.2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踝-后足评分术前(54.3±6.2)分,术后1个月为(81.5±7.9)分,3个月为(82.9±2.5)分,半年为(83.1±2.1)分,1年为(83.5±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1,20.58,21.10,19.11,P<0.05);术前前抽屉应力位X线片示距骨前移为(15.2±2.5)mm,术后为(3.5±0.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P<0.05).患者前抽屉试验和距骨倾斜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踝关节镜创伤小、恢复快,通过关节镜技术对症治疗,踝关节运动创伤后的不适症状可明显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后方入路踝关节镜下切除疼痛性距后三角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0月,我所采用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在关节镜下切除疼痛性距后三角骨22例。22例患者均表现为踝关节后侧疼痛,主动及被动跖屈时疼痛加重。术后2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年龄为23.7岁(13~47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3个月(8~75个月)。根据主观和客观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术后患足的美国足踝外科(AOFOS)踝关节与后足评分(94.8±5.1分)显著高于术前(73.3±3.6分)(t=19.66,P<0.001);术后主观疼痛程度评分(0.62±0.59分)显著低于术前(4.90±0.77分)(t=25.06,P<0.001);疗效优良率为95.2%。结论:经后方入路踝关节镜下切除疼痛性距后三角骨临床效果良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01至2016-06武警总医院就诊,并采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的距骨骨软骨损伤54例60个距骨,治疗方案为能量1.5~2.5 bar,5Hz,冲击2000~3000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4疗程。治疗结束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通过患者踝关节VAS疼痛评分、美国足与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和MRI矢状面损伤面积大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后3个月,患者VAS评分降低,AOFAS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6、12个月,患者踝关节疼痛持续缓解,功能评分不断提高(P<0.01);治疗前平均损伤面积(2.67±1.14)cm2,治疗结束后3个月(1.97±0.77)cm2,6个月(1.04±0.61)cm2和12个月(0.46±0.25)cm2缩小更明显(P<0.01),部分患者损伤区可完全消失。结论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轻中度距骨骨软骨损伤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例1 男,20岁。因左足背包块5年余,缓慢增大,于1988年9月就诊。检查:左踝前正中见一隆起包块,质硬,不活动,约3cm×3cm×2cm,周围软组织无红肿。左踝关节背屈较右侧减少10°。X线片示:距骨颈前上方一骨性突起,边界光整。临床诊断:距骨颈部外生骨疣。1988年9月13日在局麻下手术,术中见包块位于距骨头颈交界处的前上方,有完整的纤维膜及软骨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将其完整凿除。病理诊断:骨软骨瘤。术后2年复查,足背包块消失,踝关节背屈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开放与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式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2017年6月共收治40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证实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分为开放组(22例)和关节镜组(1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6周、6月、12月及末次随访中使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在术前及术后1周、1月、6月及末次随访中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比较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AOFAS和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关节镜组AOFAS评分高于开放组(P<0.05);术后1周关节镜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坏死、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开放组出现2例神经损伤,关节镜组出现1例。所有患者术后12周均能达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结论: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式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短期疗效优于切开术式,但长期疗效相似。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式具有微创、快速康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lon骨折关节骨软骨面严重粉碎性损伤的手术修复策略及对愈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7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Pilon骨折85例,选择踝关节前内、外侧或后内、外侧入路。粉碎严重的塌陷关节面(碎裂软骨下骨及未游离的关节软骨)直视下应用距骨关节面作为模具、细克氏针、拉力螺钉及可吸收螺丝钉(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固定、阻挡、镶嵌挤压、软骨下骨下方植骨等方法修复,后再应用胫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重建、支撑固定。术后外固定限制踝部活动4~6周。结果 85例随访11~38个月,平均16.6个月,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影像学采用Matta标准:解剖复位80例,不满意3例,差2例。采用Philips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优80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94.29%。结论通过改进复位策略及技巧提高关节面复位质量及保证良好血供的锁定接骨板固定,可完成粉碎严重的Pilon骨折关节面的重建,明显提高胫骨远端关节骨软骨面的愈合质量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作者采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2018年,对17例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采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8.0±6.4岁(21~45岁),14例经内踝截骨,3例采取前内辅助小切口。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均进行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评估。功能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估包括X线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MRI)检查。结果:随访时间26.0±5.9个月(15~36个月),术前CT显示囊性变直径为8.2±1.3 mm,深度7.6±0.9 mm,VAS评分由术前6.9±0.9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3±0.9分(P<0.01),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53.4±5.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6.5±7.6分(P<0.01),优良率82%。末次随访时CT检查显示囊性变填充良好15例,MRI检查显示修复区软骨面平整13例。结论: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Hepple V型距骨骨软骨损伤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影像学证实填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辅助下足踝关节融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足踝关节融合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7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13例,距舟关节融合术8例。男15例,女6例;年龄32—68岁,平均41岁。其中踝关节粉碎性骨折伴创伤性骨关节炎6例,地方性大骨节病7例,距舟关节炎8例;左足9例,右足12例。镜下清除踝关节和距舟关节增生肥厚的滑膜和纤维瘢痕组织,磨削骨赘,切除胫骨端、距骨穹隆和内外侧踝穴的软骨和软骨下骨,进行自体骨植骨。为保证骨对骨的密切接触需进行内固定。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关节无肿胀和疼痛,行走步态和功能明显改善,X线片显示骨性融合。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进行踝关节和距舟关节融合,不仅创伤小、视野清晰、操作简便,而且不破坏周围结构,有利于融合并保留踝穴轮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7例陈旧性距骨骨折脱位临床处理得失,总结经验.方法对7例陈旧性距骨骨折脱位临床手术处理过程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5~10年,皮瓣转移覆盖及植皮者均恢复良好,踝关节均融合成功,恢复行走功能,未发生骨关节感染,日常生活、劳动基本未受影响.Mazur踝关节评分在72~83之间,2例为可,5例为良.结论 对陈旧性距骨骨折脱位行关节融合术配合皮瓣转移等处理,手术方式简单,临床适应证广,临床效果良好,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局麻关节镜监视下半月板缝合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局麻关节镜监视下半月板缝合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2003年11月局麻关节镜监视下半月板缝合术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8-45岁,平均29岁。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局麻关节镜监视下完成缝合修复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0min。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或消失,按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优良率达到9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麻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可减少硬膜外或全身麻醉所致痛苦,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修复半月板损伤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距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 OLT)常见于踝关节扭伤与骨折患者。有研究报道,约有70%踝关节扭伤或骨折患者会出现OLT[1]。大多数OLT是由创伤性事件后距骨软骨脱离导致,有时会伴有软骨下骨碎片[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跗骨窦综合征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5月,共治疗跗骨窦综合征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26~63岁,平均46.3岁.均为单侧患者,左侧10足,右侧5足.所有患者均在侧卧位、止血带下手术.术中采用外侧、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必要时增加内侧入路.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均有2个以上阳性表现,包括跗骨窦内瘢痕组织增生、炎症,距下关节内软组织撞击,距下关节滑膜炎,距下关节囊部分损伤,距跟骨间韧带部分损伤,颈韧带部分损伤,软骨面损伤,距下关节退行性变.所有患者均获得19~35个月(平均26.1个月)随访,VAS评分由术前7.6分(6~9分)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2.5分(1~4分)(P<0.01),AOFAS评分由术前41.9分(20~6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3.1分(70~100分)(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良率达到73%.结论 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跗骨窦综合征患者应积极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