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陆钰  储岚岚  王鑫  汪学华 《安徽医学》2021,42(12):1404-1406
目的 评价下颌第三磨牙部分牙根保留在近下牙槽神经的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口腔科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31例,术前锥形束CT(CBCT)提示牙根近下颌管的下颌第三磨牙采用保留部分牙根于牙槽窝内,完全去除牙釉质且牙根断面位于骨面下不小于3 mm,剩余牙体组织保留在牙槽窝内.术后检查下唇麻木情况,1周拆线观察拔牙创的愈合情况,术后1年所保留牙根被骨质包绕情况.结果 31例患者均未出现下唇麻木;拔牙创口一期愈合率87.1%;所有保留的断根均留存于牙槽骨内被骨质包绕.结论 牙根尖紧贴下颌管的第三磨牙拔除时,保留部分牙根临床应用具有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数字成像曲面体层摄影观察全景片下颌神经管的显现率及其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位置关系,为临床合理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预防下牙槽神经损伤等拔牙术后并发症提供指导。方法:选择需要拔出下颌第三阻生磨牙全景片522颗(464例),图像数字化后处理,直接在电脑显示屏上观察全景片,分析下颌管的显现及其与阻生牙的类型及垂直向关系。结果:大部分下颌管可经曲面体层摄影显现,显现率从后向前逐步降低,下颌管的可见性与阻生牙的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阻生牙的垂直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线曲面体层摄影全景片下颌管的显现率较高,下颌管的显现率与阻生牙的类型没有关系,但与垂直向关系有差异,说明下颌管的可见性较高。对少部分下颌管显现不清,应拍摄CBCT或螺旋CT以明确下颌管的确切部位和走行,以减少拔牙对下牙槽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周围相关指标,分析IMTM拔除术中下牙槽神经管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拟拔除IMTM病人108例行术前曲面断层片检查,测量IMTM周围的相关指标,包括下牙槽神经管清晰度、阻生牙距下牙槽神经管上壁的距离、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锥形束 CT 分析减少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并发症。方法:选取曲面断层片示患牙根尖与下颌神经管接触或重叠患牙102例,行锥形束 CT 扫描后确定手术方案,术后对损伤下牙槽神经病例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下颌第三磨牙根尖部位于下颌神经管的上方42例;下颌第三磨牙根尖部位于下颌神经管的颊部28例;下颌第三磨牙根尖部位于下颌神经管的舌侧40例;类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横跨下颌神经管2例。所有患牙顺利拔除,有2例出现术后下唇麻木症状,积极治疗后于术后1个月恢复。结论:曲面断层片加以锥形束 CT 能有效的提高患牙拔除术的成功率,减少损伤下颌神经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在基层医院很少开展。鉴于此手术复杂而且风险较大,一般口腔医生不愿实施,笔者收集2003年4月-2008年12月经本人拔除的100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我科自1980年12月至1988年10月拔除有完整资料的650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现将根部解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手术前后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处理等予以分析讨论。一般资料本组男520例,女130例,年龄最大者50岁,最小者19岁。20~30岁共510例(78.5%)。阻生类型:垂直阻生330例(50.8%),近中阻生300例(46%),其它阻生20例。手术时间最长者60分钟,最短者3分钟,5分钟以内540例。术后根部情况:单根或称融合根180例,占27.6%,双根440例,占67.6%,多根30例,占  相似文献   

7.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率较高,约占52%.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常因反复冠周等炎症,第二磨牙远中龋、食物嵌塞,下颌关节紊乱、颌骨囊肿、正畸及修复等需要及时拔除.由于下颌第三磨牙所处的解剖部位特殊,后有强大的下颌升支、前有第二磨牙阻挡,其冠根变异较大,视野不清等,于致拔除操作困难.拔除这类牙以往占时间较长,出血多、创伤大,断根历时更长.术后局部肿胀,开口受限,干槽症较其他牙常见.要避免术后并发症,首先就要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唾液浸蚀暴露的骨面.术前仔细地了解评估阻力,掌握消除阻力的技术技巧,术者采用高速涡轮牙钻的准确切割加双骨凿的旋转力及轻击力,能短时高效消除邻牙阻力、冠根阻力、骨阻力,在结合增隙挺拔技巧使得拔牙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减少减轻术后并发症,实现省时、省力、顺利、安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纵向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状况、相关病变,探讨是否应早期预防性拔除有症状下颌第三磨牙。方法 在6个月内对400例患者进行调查。四个年龄组分别为:A组,25岁以下;B组,25~35岁;C组,36~45岁;D组,45岁以上。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大,正位下颌第三磨牙比例逐渐增大。A、B、C、D组冠周炎发生率分别为70、9%、53.3%、21.2%、12.4%。A、B、C、D组相邻第二磨牙及下颌第三磨牙自身龋及牙周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4%、13.3%、26.5%、31.7%。结论 部分有症状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尤其是近中阻生且引起第二磨牙龋及牙周损害者应予以早期预防性拔除。  相似文献   

9.
张艳丽 《中外医疗》2012,31(13):77-77
目的掌握下颌阻生的第三磨牙拔除的各种方法。方法对于高位阻生的用牙挺挺松后,直接用牙钳拔除。对于低位阻生需切开、翻瓣、去骨、劈牙才能拔除。结论正确分析阻力,制定正确的拔牙方案,下颌阻生的第三磨牙才能顺利拔除。  相似文献   

10.
阻生牙是指由于邻牙、骨或软组织的影响而造成牙萌出受阻,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主要是颌骨发育不足,缺乏足够的间隙以容纳全部萌出牙的空间而造成.阻生牙常见于下颌第三磨牙、上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阻生牙最常见于下颌第三磨牙,常常引起反复发作的冠周炎、邻牙损伤,有时出现周围骨组织膨隆、牙合关系紊乱,极大地危害机体的健康.临床上常需拔除阻生智齿的治疗方法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时对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影响。 方法选取62例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智齿牙根尖与下颌管连结),按照拔除方式不同分为截冠留根组与传统拔牙组,比较2组术后1周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出血率、术后疼痛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观察2组术后18个月感染发生率,观察截冠留根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断根移位情况。 结果2组术后1周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冠留根组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传统拔牙组(P<0.05);截冠留根组术后疼痛时间短于传统拔牙组(P<0.01);截冠留根组患者满意度优于传统拔牙组(P<0.05);2组术后18个月之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断根移位(0.51±0.06) mm,术后6个月移位(1.14±0.13) mm,术后12个月移位(1.48±0.17) mm,术后18个月移位(1.50±0.18)mm,趋于稳定,21例经二次手术拔除断根。 结论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可减轻对下牙槽神经损伤,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获得其满意,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器械和传统器械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18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随机分成两组,各109例。一组采用微创器械拔除,另一组采用传统拔牙拔除。比较2组手术时间、断根率、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和术后满意度。结果:微创器械组的手术时间、断根率、术后并发症均低于传统器械组,其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器械组。结论:微创拔牙法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操作快捷、术后反应轻、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拔除近中或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拔牙窝行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近中或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患者32例,共计64颗下颌第二磨牙,分为实验组(GBR)和对照组(只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分别检查记录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牙槽骨高度和松动度的变化并对比.结果:两组探诊深度在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963),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有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35,P=0.008).两组下颌第二磨牙的松动度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无统计学意义(P=0.150,P=0.086),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33).两组下颌第二磨牙的远中牙槽骨高度在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851),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术后1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15,P=0.007).结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行GBR,可在术后使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情况好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比较以不同分牙方式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第三磨牙低位水平、近中阻生或完全骨埋伏阻生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锤凿去骨劈牙法(传统锤凿分牙组,n=50)、锤凿去骨联合T形分牙法(锤凿T形分牙组,n=50)和涡轮机去骨联合T形分牙法(涡轮机T形分牙组,n=50)实施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手术。观察三组患者的术后反应(局部肿胀和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涡轮机T形分牙组术后局部重度肿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锤凿分牙组(16%vs34%,P<0.05);传统锤凿分牙组、锤凿T形分牙组和涡轮机T形分牙组术后Ⅲ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6%、20%和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锤凿T形分牙组和涡轮机T形分牙组术后下唇麻木、舌侧骨板同牙根一同取出和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锤凿分牙组(P<0.05)。结论与传统锤凿分牙法相比,涡轮机去骨联合T形分牙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具有术后反应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和比较以不同分牙方式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第三磨牙低位水平、近中阻生或完全骨埋伏阻生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锤凿去骨劈牙法(传统锤凿分牙组,n=50)、锤凿去骨联合T形分牙法(锤凿T形分牙组,n=50)和涡轮机去骨联合T形分牙法(涡轮机T形分牙组,n=50)实施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手术.观察三组患者的术后反应(局部肿胀和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涡轮机T形分牙组术后局部重度肿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锤凿分牙组(16%vs 34%,P<0.05);传统锤凿分牙组、锤凿T形分牙组和涡轮机T形分牙组术后Ⅲ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6%、20%和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锤凿T形分牙组和涡轮机T形分牙组术后下唇麻木、舌侧骨板同牙根一同取出和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锤凿分牙组(P<0.05).结论 与传统锤凿分牙法相比,涡轮机去骨联合T形分牙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具有术后反应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口服云南白药对埋伏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面部反应性肿胀的缓解情况。方法 48例下颌埋伏阻生智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于术前3 d开始,连续8 d口服云南白药胶囊或安慰剂胶囊。分别在术前以及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进行面部三维扫描,重建面部三维模型,利用逆向工程技术软件测定术后不同时间点面部肿胀的体积和厚度,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面部肿胀度、疼痛强度和张口度。结果口服云南白药组和口服安慰剂组在不同时间点所测定的疼痛强度和张口度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间面部肿胀厚度和肿胀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埋伏阻生智齿拔除术中采用围术期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对预防和治疗术后面部反应性肿胀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下颌阻生牙拔牙创后对术后反应,创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40例下颌阻生牙拔出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拔牙术后即刻植入α-磷酸三钙骨水泥;对照组常规处理.患者术后即刻、1周、4周X线摄片观察;1周、4、12周复诊临床观察.结果 α-磷酸三钙骨水泥能减轻阻生牙拔出术后反应,X线观察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后1周时见拔牙创内人工骨定植,1个月后拔牙创基本愈合.结论 α-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减轻下颌阻生牙拔出术后反应,促进拔牙创愈合.  相似文献   

18.
陈威  陈志方 《广东医学》2022,43(2):217-220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垂直阻生的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0颗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像学资料,统计萌出类型、患者性别、下颌角角度α、下颌升支宽度W1、第二磨牙后间隙宽度W4、第三磨牙近远中径W3等因素,选择可能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阻生组与萌出组性别、下颌角角度α、下颌升支宽度W1、第二磨牙后间隙宽度W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下颌角角度α、下颌升支宽度W1、第二磨牙后间隙宽度W4为第三磨牙阻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下颌角角度α、下颌升支宽度W1、第二磨牙后间隙宽度W4也可用来预测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同时,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可能容易发生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拔除术后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行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拔除术患者临床治疗情况。选取其中120例术后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20例术后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特点、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创面,占75.8%,其次分别为口腔黏膜和呼吸道,各占18.3%和5.8%;观察组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5株,占79.5%,革兰阳性菌19株,占14.4%,真菌8株,占6.1%;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显示,术后出血、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手术时间均与患者术后感染有相关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拔除术后,患者会由于多种因素引起术后感染,针对患者感染情况,可在术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下颌磨牙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行牙周韧带注射麻醉作用,讨论牙周韧带注射麻醉是否可行.[方法] 选择100例病人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应用STA计算机控制口腔无痛局部麻醉仪进行盐酸阿替卡因牙周韧带麻醉,对照组进行盐酸阿替卡因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麻醉后进行牙髓治疗.利用100 mm直观模拟标度尺(VAS)及问卷获得患者牙髓治疗时的痛觉数据.[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疼痛感觉(VAS值)分别是15.36±1.50、14.78±1.50,实验组与对照组疼痛感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问卷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对麻醉方式满意率分别是94.0%、74.0%, 实验组与对照组麻醉方式满意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应用STA无痛麻醉仪行牙周韧带注射麻醉可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