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源性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2例CHF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HRT组:TO和TS均异常,即TO>0,和TS<2.5 ms/RR;对照组:TO或T5中1项异常或均无异常.终点事件是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结果 HRT组占入选患者总数的39.0%,HRT异常组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HRT与LVEF具有相关性;在18月的随访时间内,6例死亡,10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共占19.5%,与HRT异常密切相关.结论 HRT与LVEF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价CHF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以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74例,经急性期血运重建或常规药物治疗,1~7d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延迟PCI后1~7d再记录1次。将Holter文件在HRT!ViewV0.60-1程序下处理,取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的值。同时获得平均RR间期及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对患者随访,终点事件为心脏性猝死。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各观察指标的预测能力。结果:随访平均(243.7±86.2)d,存活336例,心脏性猝死38例。单变量回归分析结果为TS是极强的风险预测因素,TO≥0的预测价值较低,TO与TS均异常具有最强的预测意义(RR值23.83,P<0.01)。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生存预测分析,提示TS≤2.5ms/RR及LVEDD≥56mm是独立的风险预测因素。延迟PCI后SDNN和TS值增高,而TO值减低。结论: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可有效地预测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延迟PCI使异常HRV与HRT有所恢复,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彦虹 《吉林医学》2011,(33):7014-7014
目的:研究扩张型心肌病和冠心病患者的窦性心律震荡对比,探讨窦性心律震荡在扩张型心肌病猝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0例,冠心病患者30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TO值高于冠心病组,TS值低于冠心病组,且发生成对、多源性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几率较大。结论:窦性心律震荡在扩张型心肌病猝死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赖丽娅  刘涛 《重庆医学》2007,36(14):1426-1428
目的 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关系.方法 选择DCM患者12例,正常健康对照者12例,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并计算TO、TS与LVEF、LVED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CM组TO值(3.84±5.65)显著高于对照组(-5.78±4.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M组TS值(5.49±5.47)ms/RR间期显著低于对照组(12.98±6.02)ms/RR间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O、TS与SDNN、LVEF、LVEDD之间明显相关.结论 DCM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减弱,HRT可作为评价DCM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杨小波  陈肖艺 《广东医学》2006,27(11):1717-1719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及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进行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检测及结果分析,评价HRT对AMI及HCM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AMI组43例;HCM组46例;正常对照组53例,进行Holter监护,分析单次室早后窦性心率震荡值TO及TS。随后进行平均10个月的随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TO,T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M患者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3组分别为-0·85%,-2·09%,-1·27%,P>0·05;TS3组分别为9.7ms/RR,17.9ms/RR,17.6ms/RR,P<0·001。AMI组中发生心血管事件亚组的TO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高,TS则较低TO(-2.35~4.72)%vs(-5.34~1.75)%,P<0·05;TS(-0.49~11.15)ms/RRvs(1.95~24.45)ms/RR,P<0·05。HCM组中发生心血管事件亚组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亚组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4.67~0.71)%vs(-6.79~2.38)%,P>0·5;TS(3.92~36.85)ms/RRvs(0.91~32.28)ms/RR,P>0·5。结论与AMI不同,HCM患者与对照组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预测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伴有室性早搏的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90例,计算其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O值明显升高,TS值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冠心病组比较,TO、TS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RT可作为DCM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率震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45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比较3组受试者TO及TS均值,以及TO及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与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健康对照组比较,TO增加,TS减低,TO及TS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HRT异常亚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作为评价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肺心病(PHD)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84例肺心病患者,并设健康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将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稳心颗粒组,4周后2组患者再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取得TO及TS值后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肺心病患者TO及TS均明显异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5)。结论:肺心病患者的HRT较正常人群减弱,稳心颗粒改善异常的HRT,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长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脑梗死组,其中存活患者62例(存活组),死亡患者18例(死亡组),并选择同期住院的存在室性期前收缩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并比较2组患者HRT指标中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情况以及脑梗死组不同预后患者的TO、TS。结果对照组患者HRT指标中TO为(-6.14±3.58)%,TS为(13.62±5.46)ms/RR;脑梗死组患者TO为(-3.26±5.47)%,TS为(5.91±4.37)ms/RR;脑梗死组患者TO显著高于对照组,T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存活组患者HRT指标中TO为(-5.08±4.93)%,TS为(6.81±2.24)ms/RR;死亡组患者TO为(-2.17±4.35)%,TS为(4.89±3.63)ms/RR;死亡组患者TO显著高于存活组,TS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RT明显减弱,尤其是脑梗死死亡患者HRT减弱更显著,自主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其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检测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预后评判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组(HCM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群组(对照组)两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值及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患者TO及TS的平均值。结果HCM组的TO及T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指标检测无异常,不能预测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