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在重建术前、术后的肌肉力量,评价有、无严格的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产Biodex System 3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以60°/s、120°/s两种速度测定6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及韧带重建术后6个月、12个月患者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包括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值(PT/BW)、总功(TW)、平均峰力矩(AVG PT)。将其中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的24人作为康复训练组,另外无严格康复训练计划、自主活动的43人作为未康复训练组。结果:手术前患膝屈、伸肌群的PT、PT/BW、TW、AVG PT较健侧均显著降低;ACL重建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其中未康复训练组患侧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至健侧70%左右,腘绳肌肌力恢复至健侧75%,康复训练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分别恢复至健侧的80%和85%左右,高于未康复训练组,但与健侧相比仍有差距。结论:康复训练对ACL重建术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肌力恢复有明显的作用。等速肌力测试是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了60例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病例,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A组)和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B组)重建ACL,A组平均随访29.4个月,B组平均随访31.6月。采用Lysholm、Tegner、IKDC、KT2000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膝关节功能测试、评分,并用等速测试仪测量各组术后伸膝、屈膝、内旋和外旋肌力。结果:两组手术前后Lysholm、TegnerI、KDC、KT2000测试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术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速肌力测试结果显示术后B组内旋、屈膝肌力较术前下降(P<0.05),而A组术后肌力较术前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应用8股腘绳肌移植物及4股腘绳肌移植物重建合并低度轴移(轴移1+)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入选患者术前麻醉下检查轴移试验为1度且有术后一年以上随访结果。采用8股腘绳肌移植物重建ACL的患者为A组,4股腘绳肌移植物重建ACL的患者为B组。评估术前及术后最少1年随访时,Lachman试验、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以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的组内和组间变化。结果:A组患者50例,平均随访时间14.8±6.2个月;B组患者50例,平均随访13.7±3.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主客观评估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的Lachman试验、KT-1000侧-侧差值、Lysholm评分以及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轴移试验均为阴性,B组轴移试验44例阴性,6例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低度轴移(轴移1+)的ACL损伤患者,应用8股自...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连续离心训练对肱二头肌肌电活动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影响。方法 :让 10名受试者以 60 %最大等长收缩力做肱二头肌离心运动 2 5次× 2组 ,组间休息 5分钟。每天训练一次 ,连续训练 6天。每次训练前测试最大等长收缩力 (F)、肱二头肌腱反射时 (T)、肌电振幅 (RMS)和平均功率频率 (MPF)。结果 :训练后第二天各项指标均有变化 ,肌肉最大等长收缩力、肌电图平均功率频率下降 ,肱二头肌腱反射时延长 ,但均无显著性。随后肌力和肌电频率逐渐升高 ,反射时逐渐缩短 ,到第 5 - 6天都基本恢复到训练前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过程中,采用Endobutton和Rigidfix两种股骨端韧带固定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48例陈旧性ACL病例,其中A组24例,B组24例;分别应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ACL,其中A组股骨端固定采用Rigidfix交锁钉,B组采用Endobutton纽扣钢板,两组胫骨端固定均为Intrafix界面螺钉+Spiked Washer栓桩固定。平均随访27个月,采用MRI测量两组骨隧道扩大情况,并用Lysholm、TegnerI、KDC、KT1000对患膝进行术前、术后测试和评分。结果:MRI测量发现,B组股骨端和胫骨端骨隧道扩大均较A组明显(P<0.05)。两组病人术后Lysholm、Tegner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KT1000测试结果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中,与采用Rigidfix固定相比,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固定自体腘绳肌腱更容易引起术后骨隧道扩大,但在临床疗效上两种固定方式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运动功能测试与临床测试评估的相关性,完善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重返赛场的评估手段。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30名ACL重建术后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后,在术后6个月和12月进行等速肌力测试、IKDC评分、本体感觉测试、单腿跳及三项运动功能测试(协同收缩试验、折返跑、卡里奥卡试验)。对三项运动功能测试与临床测试评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过康复训练后,运动员三项运动功能测试术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项运动功能测试与IKDC、单腿跳(健侧和患侧)、患侧腿的伸肌肌群峰力矩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患侧腿屈肌肌群峰力矩与协同收缩试验和卡里奥卡试验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运动康复训练可使ACL重建术后运动员三项运动功能测试成绩有所提高。三项运动功能测试与KIDC、单腿跳和患侧腿肌力相关性较高,可以作为运动员康复后重返赛场的测试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瞻性对照研究LARS人工韧带与四股自体腘绳肌腱(ST/G)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5年6月,前瞻性选择了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根据LARS人工韧带使用指征、医生建议和患者意愿,分别选择自体腘绳肌腱或LARS人工韧带作为移植物。其中LARS韧带重建ACL病例23例,两端以挤压螺钉固定;四股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病例19例,股骨端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Intrafix挤压螺钉和Spiked-washer拴桩双重固定。均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5个月进行Lysholm、TegnerI、KDC评分。结果:采用LARS人工韧带的病例,在术后9个月的随访期内,三种膝关节功能评分值均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的病例(P<0.05)。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较使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腘绳肌等速离心训练(IEE)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治疗组(n=21)。两组患者均分阶段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1个月开始使用Biodex等速训练系统进行一周2次的腘绳肌等速离心训练。两组患者于术后1个月和4个月时采用该等速测试系统在60°/s角速度下对患肢进行向心屈、伸膝峰力矩值(PT)、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Q比率)及屈膝相对峰力矩(PT/BW)的测定,并用量角器对患肢进行主动伸膝角度(AAKE)测定以及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AAKE与LKSS评分统计不区分性别)。结果:术后第1个月,治疗组进行腘绳肌等速离心训练前,两组患者患侧膝关节的屈膝PT、H/Q比率、屈膝PT/BW、AAKE以及L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4个月,除对照组H/Q比值没有明显改变外,两组患者的其余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组内术后第1个月评定所得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治疗组H/Q比值及屈膝PT/BW增大最为明显(P<0.01)。结论:腘绳肌等速离心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主动伸膝角度,增加屈膝肌力并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采用患侧与健侧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关节三联征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取患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侧副韧带修复)和B组(取健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侧副韧带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后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结果两组的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Lyshol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患侧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膝关节三联征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评估膝关节稳定功能的电生理评估指标。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ACLD)患者33例为ACLD组,健康志愿者29例为对照组,用ME6000表面肌电仪器记录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过程中伸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屈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测试肌肉的积分肌电平均值、屈肌协同收缩程度及协同收缩率。结果: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的屈肌协同收缩率明显高于健肢及正常对照组(P<0.05),伸肌收缩降低(P<0.05),屈肌协同收缩程度增加(P<0.05)。结论:伸膝运动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通过降低伸肌的主动收缩,增加屈肌协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屈肌的协同收缩率可以反映膝关节的稳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髌韧带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与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9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ACL及54例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情况,随访24~48个月,平均31.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和KT-1000关节测量仪测定稳定性评价疗效。结果两组间患者满意度、关节稳定性及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髌韧带重建组膝痛发生率较腘绳肌腱组高(37%比11%)。结论关节镜下髌韧带与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疗效相同。ACL重建中等长重建、牢固固定及早期康复锻炼对疗效更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设计个性化股骨侧定位导向器应用于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3D打印个性化股骨侧定位导向器辅助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患者40例为3D组,术前进行3D建模、ACL股骨侧止点定位。应用常规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手动进行股骨侧定位的ACL重建术患者40例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未出现并发症。3D组术前均建模顺利,术前定位股骨侧隧道口后,股骨侧隧道长约(42.1±3.3)mm,常规组测量股骨侧隧道长约(39.5±3.9)mm,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10个月,两组患者Lysholm及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ysholm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设计个性化股骨侧定位导向器进行ACL重建手术有助于精准定位股骨侧解剖点、控制导针方向,利于腱骨愈合,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膝关节损伤后远期肌力改变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膝关节韧带、半月板等损伤后股四头肌、绳肌远期肌力改变的情况 ,以探讨损伤后远期肌力改变与肌肉收缩类型的关系、向心收缩 /离心收缩比值和拮抗肌比值等反映膝关节稳定性指标的变化、优势下肢膝关节损伤的特点及肌力改变与损伤时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Kin-Com等速测试装置分别测定 3 8例膝关节损伤后受试者等长收缩肌力峰值、60°/sec和 1 80°/sec角速度下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矩峰值。结果 :(1 )损伤侧与非损伤侧股四头肌在不同测试条件下远期肌力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同名肌群肌力缺失百分比 >1 0 % ;(2 )损伤侧与非损伤侧绳肌在不同测试条件下远期肌力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 )损伤侧膝关节以 60°/sec角速度向心收缩、离心收缩时远期肌力减退程度显著高于等长收缩时远期肌力的减退程度 (P <0 0 5 ) ;(4 )等速测试时损伤侧与非损伤侧的向心收缩/离心收缩比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均 <1 0 0 % ;(5 )损伤侧膝关节拮抗肌比值范围为 5 0 %~ 80 % ;(6)优势下肢膝关节损伤患者股四头肌远期肌力减退程度显著高于非优势下肢膝关节损伤患者 (P <0 0 5 ) ;(7)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离心收缩远期肌力缺失百分比与损伤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膝关节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PB)、四股腘绳肌腱、异体骨-髌腱-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获得完整随访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59例,按照移植物不同分为3组:自体腘绳肌腱组、自体骨-髌腱-骨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三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三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自体骨-髌腱-骨组髌前疼痛发生率为13.89%,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术后需行关节穿刺病例的比率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自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有1例发生严重感染。结论:三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相近,均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选择的移植物;若考虑患者髌前疼痛及感染等情况,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有优势。三种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技术和效果方法1999年10月-2003年12月共56例患者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ACL断裂,26例伴半月板破裂,7例伴内侧副韧带损伤,12例伴后交叉韧带断裂。均于关节镜下行自体四股腘绳肌腱ACL重建术,采用Bionx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或钛挤压螺钉解剖位固定重建韧带。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5-80分(平均58.36分),提高至随访时70-100分(平均92.77分)(P<0.01)。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由术前异常(C级)14例、显著异常(D级)42例,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23例、接近正常(B级)29例、异常(C级)4例(P<0.01)。56例患者中,52例恢复伤前运动水平,4例运动水平较伤前降低。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重建膝ACL具有手术损伤较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留置引流与否的临床结果。方法:将2008年2月~2013年2月54例陈旧性ACL断裂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的患者分为2组,一组不留置引流(27例),一组留置引流(27例),采用相同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肢体周径增加、关节活动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肿形成、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临床结果。结果:无引流组在术后2周患膝周径与术前相比差值显著大于有引流组(P<0.05),术后4、6周患膝周径与术前相比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引流组术后2周患膝关节活动角度显著小于有引流组(P<0.05),两组术后4、6周患膝关节活动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1、2、3天,2周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血肿、伤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规不留置引流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关节镜下双骨道多股自体腘绳肌腱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骨道多股自体腘绳肌肌腱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1例ACL损伤患者,年龄18~45岁,平均27岁。在关节镜下应用两组骨道,用多股半腱肌腱在屈膝50°~60°位拉紧并固定重建前内侧束,用多股股薄肌腱在屈膝10°~15°位拉紧并固定重建后外侧束。结果31例患者术后进行3~13个月(平均5.2个月)随访,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术后前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Lachman试验:25例“-”,5例“1+”,1例“2+”。术后Lysholm评分为(88.7±9.4)分,较术前(47.4±9.6)分显著提高(t=3.14,P<0.01)。术后Tegner活动评分为(6.9±1.3)分,较术前(3.1±0.9)分显著提高(t=3.13,P<0.01)。结论双骨道多股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在不同伸屈角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体胭绳肌腱与同种异体移植物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与差异。方法将54例ACL损伤患者分为2组,自体胭绳肌腱移植组33例,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组21例,均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Rigidfix及Intrafix系统固定,评价项目包括手术时间、发热天数、大腿周径患健侧比值、Lachman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较术前得到明显好转,除手术时间外,物理检查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都有较好的疗效,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主观要求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表面肌电技术观察人体上肢近端肌肉运动疲劳过程中的中枢共驱动现象。方法:以16名非体育专业的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受试者左臂为观察臂,右臂为负荷臂。负荷臂分别处于自然下垂无负荷的放松状态和连续完成负重5 kg哑铃的肘关节屈伸运动诱发疲劳状态;而观察臂手持4kg哑铃,肘关节始终保持屈曲90°,进行等长收缩直至力竭。同时使用ME6000表面肌电仪分别采集两种状态下观察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对时域指标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幅(RMS),以及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进行分析。结果:无论负荷臂处于自然放松状态还是动力性运动诱发疲劳状态,随着运动的进行,对侧观察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时域指标IEMG和RMS都逐渐升高(P<0.05),但是在负荷臂疲劳状态时对侧观察臂肌肉的表面肌电时域指标IEMG和RMS增加幅度更加明显(P<0.01),同时拮抗肌肱三头肌时域指标受到更强抑制;负荷臂疲劳状态下对侧观察臂肱二头肌肌电频域指标MPF和MF的变化比负荷臂自然放松状态下变化更大(P<0.01),而拮抗肌肱三头肌的变化不大。结论:一侧肢体运动诱发肱二头肌肌肉疲劳能够使对侧肢体相关肌肉表面肌电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产生伴随性的变化,说明人体上肢近端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具有中枢共驱动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胭绳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对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骨隧道的变化和疗效差异. 方法 选择2008年6月- 2009年11月收治的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61例ACL损伤患者.根据移植物不同分为两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组(A组,27例)和自体胭绳肌腱重建组(B组,34例).术后1周、6~12个月进行MRI检查,测量矢状位骨隧道开口、开口1 cm、骨隧道最宽处三点骨隧道直径,以术后1周对应部位骨隧道直径为衡量标准,对其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各组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A组平均8.4个月,B组平均8.5个月.两组患者资料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RI随访发现股骨侧、胫骨侧骨隧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其中胫骨侧较股骨侧增宽明显,两组在股骨、胫骨三个不同测量部位骨隧道增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Lysholm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移植物不同是影响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因素之一.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对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