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结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应用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观察治疗5、42 d和3个月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产后42 d和产后3个月肌电压明显高于产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3个月盆底肌力明显高于产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用阴道哑铃治疗,能明显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B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C组(产后操锻炼),各100例,对比三组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盆底(会阴)肌力测定分级、盆底肌疲劳度及动态压力测定值。结果治疗前,A、B、C三组产妇的FSF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A组的FSFI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 05);治疗前,A、B、C三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A组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A、B、C三组产妇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及动态压力测定值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A组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B组和C组(P0. 05),A组的盆底肌动态压力测定值高于B组和C组(P0. 05)。结论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能改善盆底肌肌力、抗疲劳度,改善女性产后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使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进行训练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为有效提升产妇盆底肌力水平,降低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该院分娩的产妇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6例。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应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随访6个月,观察康复效果。结果 B组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有效率、手测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A组,B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中应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后,可提升康复效果,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良好恢复,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将100例产后42天检查发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及引导哑铃训练.对照组50例行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阴道紧缩度及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腰骶部疼痛,便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盆底肌力恢复和阴道紧缩度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及阴道哑铃训练可以提高盆底康复的有效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干预在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后42 d妇女400例,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进行盆底肌锻炼200例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干预的200例为研究组,比较盆底康复治疗1疗程后两组盆底肌力及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发生率差异。结果两组盆底肌力各测量指标及SUI发生率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盆底电测肌电值、Ⅰ、Ⅱ类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S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盆底治疗相比,盆底康复治疗联合自我管理干预能够更显著地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降低SUI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就诊的孕妇,分为妊娠28周开始锻炼组157人(产前锻炼组),产后开始锻炼组192人(产后锻炼组)。选择同期未参加孕妇学校课程学习并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对照组131人。产后42 d、6个月对比三组盆底肌肉肌力、阴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阴道脱垂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锻炼组盆底肌肉张力在产后42 d、6个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锻炼组盆底肌肉张力在产后42 d、6个月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锻炼组压力性尿失禁在产后42 d、6个月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锻炼组压力性尿失禁在产后42 d、6个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产前锻炼组效果优于产后锻炼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障碍有防治作用,有利于产后康复,产前妊娠28周开始锻炼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该院规范孕检的妇女进行常规筛查,选取阴道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12例)和锻炼组(138例)。观察组进行一般健康宣教,锻炼组妊娠28周起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产后42 d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分别于妊娠37周、产后42 d、产后3个月及产后半年检测盆底肌力并进行尿失禁分析。结果锻炼组妊娠37周、产后42 d、产后3个月及产后半年的盆底肌力均高于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有效提高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功能锻炼配合生物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3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住院的3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盆底肌肉功能锻炼组(A组)、生物电刺激组(B组)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配合生物电刺激组(C组),每组各100例,分别于产后42 d、3个月观察对比分析各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改善情况及对基本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产后42 d各组盆底肌力评分及会阴超声结果 (膀胱角度、膀胱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两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评分及会阴超声检查结果明显优于A、B两组(P0.05);治疗前各组患者尿失禁分级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C组患者的尿失禁分级改善情况明显占据优势(P0.05)。结论初产妇康复过程中接受盆底肌肉功能锻和生物电刺激治疗,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后盆地功能康复,而且能够防止产后盆地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足月顺产产妇盆底康复治疗的时机及其疗效,为预防和早期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1 0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间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0例,A组于产后6~12周治疗,B组于产后12~20周治疗,共治疗10次,之后门诊定期随访,治疗3个月后再次评价盆底肌力。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张力异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Ⅰ类肌纤维的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和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顺产后产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异常,盆底康复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早期治疗更加有效,临床医生有必要指导产妇及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盆底肌肉康复器对产妇行盆底康复辅助性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2月~2020年2月择取80例产妇,将其按照入院时间予以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研究组基于常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采用盆底肌肉康复器予以辅助性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并对两组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尿失禁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从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分析,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从产后不同时间段尿失禁发生情况分析,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研究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两组夜尿次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研究组夜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产妇来说,通过盆底肌肉康复器进行盆底康复辅助性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效果,避免尿失禁发生,减少夜尿次数,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